首页 > 社会 > 一个儿子认错背后,是多少成年人在“假装”孝顺

一个儿子认错背后,是多少成年人在“假装”孝顺


有哪些长大后才明白的事情?


成年后,才发现回家变成了一种奢望。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前不久,在微博上看到这样一则新闻“快递救命药,人亡药未到”,引起了社会舆论的关注。


12月2日,郑州的殷先生为母亲买了四盒抗癌药,因无法脱身,通过快递寄回商丘柘城老家,直到12月6日晚母亲去世,药还没有寄到。

初看到这则新闻之时,真的感到十分气愤,这种事情怎能出错,而后查看了网友对此事的评价,我却发现并不是“一边倒”。


对此,有网友认为,殷先生找快递赔付有“碰瓷”的意味,因为殷先生并未告知是“加急、重要”物品,而且最终的去世也不仅仅是因为这几盒药物


其实,先不论是否是快递公司中间出了什么差错,病人抢救无效存在着多方面的原因,药品未能及时送达并不是单一因素,“人没了”与“药未到”也不是直接因果关系。


郑州-商丘,一小时左右的车程,而这位母亲直到去世,也没见到自己儿子的“救命药”归来。


知是救命药,家人通知药未到时,第一时间是继续去找快递公司催送,却不是花费一个小时的车程回去处理,或许也是因为有要事而无法脱身吧,而后理直气壮地找快递公司理赔。


你看起来真的很孝顺。


子女在的地方,父母却无家可归


看过一个采访,撒贝宁回忆自己刚来北京的经历。


因为太忙,无法照顾家人,于是把父母从老家武汉接了过来。


“既然有这个能力,把父母接过来才能踏实一点。”


既方便照顾父母,也可以让他们来大城市逛逛,看上去两全其美。


但事与愿违。


平日里,撒贝宁忙于工作,和父母相处的时间并不多。


父母离开了熟悉的生活环境,在陌生的大城市中,有些无所适从 。


北京实在太大,他们除了儿子没有认识的人,不知道去哪里玩,大多数时候,是老两口在家里呆着,四目相对。


想回家,又想留下来多看看孩子。


住得不习惯、感到孤独,又小心翼翼,不敢打扰孩子。



撒贝宁说,他很后悔把父母接来北京。


那种离开家、又没有孩子陪在身边的孤独、不适,他当时没法体会。


这种窘境,不止发生在他一个人身上。


山田洋次的电影《东京家族》,也讲述了一对年近70岁的老夫妻踏上前往东京、看望远在异乡儿女的故事。


大城市的压力、远在家乡父母的羁绊……


虽然是一个6年前的外国电影,却真切地好像就发生在自己身边,戳中了无数在外打拼的人内心的柔软。


年近七十的平山周吉和老伴富子来到东京,看望自己的三个儿女:


大儿子幸一,自幼学习勤勤恳恳,一路念到医学博士,是全家人的骄傲。


他在东京郊区开了一家私人诊所,每日忙碌。



二女儿滋子,和丈夫经营着一家美发店,热情好客、风风火火地打理着店里的生意。


虽然是小本经营,也算是在东京有立足之地。



只有小儿子昌次,兼职做舞台美术师,工作不稳定,最不让人放心。


老人们一路风尘仆仆,赶到东京,心心念念家人团聚。


可现实是,子女们留给父母的时间并不宽裕。


第二天,大儿子计划带着父母游览东京。


父亲特地穿好笔挺的西装、系上领带,母亲拿出了压箱底的和服,对着镜子反复打量自己。



正准备出门之时,大儿子突然接到电话——一个患者高烧不退,情况紧急。


无奈之下,他只得临时出诊,把精心打扮的父母丢在家里 。



老人们去二女儿的家中,恰逢下雨天,他们就窝在狭小的房间里看电视待了一天。


二女儿想让丈夫晴天时带父母到东京游玩,丈夫觉得带两个老人太过麻烦,只是带岳父泡了温泉,敷衍了事。



无奈之下,二女儿只得拜托弟弟陪父母看看东京。


这一次,两位老人终于实现了东京游。


坐在游览车上的父母好奇地听导游介绍着东京的发展变化,旁边的小儿子呢,因为前一天通宵工作,困意袭来,忍不住在车上瞌睡起来。



游玩几天后,大儿子和女儿商量把老人们送到高级宾馆——他们实在很忙,没办法在工作之余兼顾父母的饮食起居。


宾馆的房间中,窗外阳光明媚、视野辽阔,热闹繁华的东京城一览无余,高大的摩天轮正在旋转着。


房间里的两位老人,却倍感落寞。


热闹是东京城的,与他们无关。



他们打量着这里,孩子不在,似乎一切都变得没有意义。


在陌生的环境里,不知所措。


“那边有睡衣,要换吗?”


“不能穿睡衣去吃饭吧。”


“天黑之前我们干些什么呢?”

“只能在这看看天呗。”


毕竟,父母从来不会真的和孩子生气,但得罪了后者,生活会让你狠狠地吃苦头。


“无家可归”的老人们只得各寻出路,父亲约了认识多年的老友叙旧聊天。


老友羡慕地对他说:“带着糟糠之妻,儿女家轮流住,一边参观东京。不是蜜月旅行,是满月旅行啊!你是最幸福的。”


老人只是苦笑,他自己知道:


三个儿女在东京,自己却无家可归。


只要父母在,孩子就永远是孩子。


尤其是性情不稳、年纪最小的那个,父母往往会担心。


昨天在电梯里,听到一对母子对话,让我百感交集。

母亲:“为了给你报这个补习班,这么热的天我和爸爸还要出去摆摊,你可千万千万要好好学,不然我们的钱就白花了”。

孩子:“妈妈,对不起,我一定会好好学习的,你们放心”。

母亲:“爸爸妈妈之所以这么辛苦的早出晚归都是为了你,我们挣这点钱太不容易了,你一定要争气”。

孩子:“妈妈,我知道了,你放心吧”。

回答母亲的时候,孩子全程低着头,红着眼眶,双手攥成拳头,手背青筋暴起。

这些不经意的小动作,说明母亲的这番话让他觉得紧张又有压力。

其次,从孩子不断的给母亲道歉和安抚母亲的话语中,可以听出来,孩子很羞愧、自责、甚至有一种负罪感。

大家有没有觉得,这个画面很熟悉?像极了小时候的你和你爸妈?

有时候,他也想永远做孩子们的超人,但他知道,时间不允许。



看过一句话:父母啊,总是矛盾的。


他们总希望孩子快快长大,看到他们独立又忙碌的样子多骄傲啊;


他们也希望孩子不要这么快长大,因为那就意味着,离开。


“这世上几乎所有的爱都是为了相聚,唯独父母之爱,最终指向别离。”


过年了,有的人在兴致高昂地编辑着节日的微信消息和朋友圈,有的人则是难言的沉默。


尽管微信消息框对面的他们,永远是欣然接受我们各式各样的祝福和慰问,没有任何不满或是抱怨。


但想必所有人心中都明白,微信写的再长,礼物买的再贵,他们最想要的也并不是这些。



龙应台曾在文章里写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这大概是所有父母都必然会经历的,接纳和离开的过程。


孩子来的时候,猝不及防地入侵并占据他们的生活。整日哭闹,他得哄着;挑肥拣瘦,他得喂着;满地淘气,他得陪着,一切都是心甘情愿的,是愉快的负担。


孩子走的时候,渐渐从他们的生活中抽身而去。常住的那间屋子成了闲置,洗手台上不再有TA漱口的牙刷和杯子,餐桌上不再有TA的碗筷和位置,最初总是寂寞的,慢慢地也就接受了。


马薇薇说过一句话,“老人最惧怕的,就是不被需要了,所有的老年都是在不安中度过的。”


大概我们永远不会知道,逢年过节接到消息的父母,或欣喜或平静的表象下,到底有多想你。



想起曾微博上看到一个热门话题——什么时候你发现父母真的老了?里面每条回答都令人酸涩:


看电视的时候,老爸路过客厅回头问我,电视声音这么小你怎么听得见?


妈妈生病了,我帮她吹头发,才发现她原来又黑又密的头发现在好少好少……


用美颜相机拍照,发现连美颜功能都消不了爸妈脸上的皱纹,我突然就流泪了


上次回家,发现160的我,终于比162的妈妈要高了……


看电视的时候,老爸路过客厅回头问我,电视声音这么小你怎么听得见?


妈妈生病了,我帮她吹头发,才发现她原来又黑又密的头发现在好少好少……


用美颜相机拍照,发现连美颜功能都消不了爸妈脸上的皱纹,我突然就流泪了


上次回家,发现160的我,终于比162的妈妈要高了……


人生好像总是这样,时间走得比我们想象中要快太多。猛然一回头才惊觉,我们大了,父母老了。


父母老了,头发稀疏了,耳朵不灵光了,我们究竟还有多少时间陪伴?


《2019都市异乡青年调查报告》中表明,生活在大城市的人,有近六成的年轻人陪伴父母的时间少于10天;而且,在外打拼时间越长,每年回乡陪伴家人的时间越少。


长大后,父母只剩背影,故乡只剩冬夏。


一则采访里,离家打拼的人们提到和父母记忆最深的一次通话。


“一个周末没有打电话来,我没有在意。到了周二还没有打电话,我打过去才知道原来妈妈生病了。”


“妈妈打电话说她掉牙了,我才发现她已经到了因为衰老而掉牙的年纪了。”


……


远离家乡努力打拼的人们,可以给自己、给他们更好的生活,却没办法给他们时时刻刻的陪伴与照顾。


于是,我们像电影里的孩子让父母住高级宾馆一样,用金钱和物质,不断地填补那些难以弥补的陪伴。


但我们忘了,这些,并不是父母真正想要的。


有时候,我们只是在“假装”孝顺——让自己安心。


独立、梦想、奋斗,这些闪闪发光的字眼,和“回家”“陪伴”这些看上去平庸的词汇,其实并不是对抗的。


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他们关心,一通电话、几句关心、一次打开心扉的长聊……


别让父母的懂事,成为我们理所应当冷漠的理由。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就忘记了来时的路。

(声明:敬请订阅更多心理分析文章,关注微信公众号:yidianxinlixue123。本平台只提供分享和交流不作商业用途,如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sh/3374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