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再出发”的钟南山:逆行勇士的背后,到底藏了什么秘密?

“再出发”的钟南山:逆行勇士的背后,到底藏了什么秘密?


01 一张老人的照片,看哭了多少人


这个春节假期,就算是十年之后人们回想起来,也会感觉过得异常艰难。


2020年开春,如果说钟南山院士是全国最大的“网红”,相信没有人敢提出异议。


这个已经84岁的耄耋老人,可能是年龄最大的“逆行者”。一张在开往武汉高铁上,在餐车上疲惫睡去照片,看哭了多少人。


等他落地武汉,就立刻马不停蹄开始了实地走访的工作,一刻也未敢松懈。

也有人记得,2003年爆发非典型肺炎时,也是终南山院士冲在第一线,不顾自身安危,在前线主持工作。

还记得在纪录片里,他身穿隔离服,坚持近距离观察患者,并且在病魔肆虐最厉害的时候,因为会一下子就传染一家。有的医生都不敢进去(病房)了,当时送药、送餐都是从窗户递进去的。

钟老为了安慰大家,他说“这些重病人,你(们)都转给我。”


面对某些人的畏难情绪,他也曾经掷地有声:

“医院是战场,作为战士,我们不冲上去,谁上去?”

也是他,不断地安抚人们的情绪,让大家可以安心接受治疗。

非典结束之后,钟老因为操劳过度,被检查出了心肌梗死。

直到今天,他的心脏里也放置个支架。

17年后的今天,又是他,和他身后的白衣天使们,庭审抗战在第一线,为人们筑起了一道血肉长城,共度难关。

也是他让大家知道,恐慌面前,必须冷静。

也有人不理解,终南山年龄这么大了,本来可以颐养天年,为什么还冒着这样大的风险,奔走呼号在危险边缘?

这一切,都要从他的儿时讲起。

02 “留下点东西,那么他这辈子就算没白活了”


现在的人,提到钟南山,都知道他是中科院的院士,XXX的专家。

却很少有人知道,他的父亲,钟世藩,是中国著名的儿科专家,并且是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他的母亲,廖月琴,也是一名知名的医生,是我国护理学的先驱,也是广东省肿瘤医院的创始人之一。


钟世藩教授,1901年出生于福建厦门,从小便失去双亲,给一户人家做仆人。

但是在艰苦的条件下,钟世藩仍旧刻苦学习,考入协和医学院。1930年,他从协和毕业,上世纪创办中山医学院儿科病毒实验室,也是我国最早的临床病毒实验室之一。

钟世藩教授就算在下班后,也会在家中为群众看病,待人接物有儒雅之风。在这样的言传身教下,钟南山很小就体会到,治病救人乃医者根本。

对于父亲,父亲一直是钟南山的榜样,他说父亲曾说过:

“一个人,要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一点东西,那么他这辈子就算没白活了。”

而钟南山院士现在的所有行为,也验证了这句承诺。


03 家业有兴衰,家风无曲直

如果您曾去北京旅游,细细观察老北京四合院的对联,就会发现有很多相映成趣的“治家格言”。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诗书寄素业,水石澹幽居。”

“积善人家,必有余庆。”

“门庭清且吉,家道泰而昌。”

“福海朗照千秋月,寿域光涵万里天。”

这些治家格言,也就是所谓的家风,虽时代变迁,但仍源远流长,被家门子弟奉为典范。

也许你会不屑一顾:

“也有很多普通家庭,出了好多优秀的人才啊?这和家风有什么关系!”

其实,这是一种错觉。不一定普通家庭,就不讲究家庭风气。

好的家庭风气,并不来自于物质优渥,而是来自于家里人的言传身教、行为规范。这些氛围,才能直接关系孩子的成长,影响他们后天气质的养成。

04 陶行知先生与“四颗糖”的故事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也被宋庆龄称为“万世师表”。


陶行知曾提出的“生活既教育论”、六大解放的教育方法,至今被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所应用。

他的教育理念,用现在的理念看,仍可被成为先进而不落俗套的。


曾经看过他的一则关于“四颗糖”的小故事。

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当下,他就进行了制止,并叫男生办公室去。

见到男生,他先掏出一颗糖送出去:

“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

接着他又掏出一颗糖:

“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

男孩怯生生地接过糖。陶先生又说:

“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

男孩感动得哭了,说:

“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

最后,陶先生又掏出一颗糖:

“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在上述对话中,陶行知先生未出一句恶言,既让男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又保护了他的自尊心。为人师表,堪称如此!

也许,你会好奇:如此风范的陶先生,想必是出生在钟鸣鼎食之家吗?

大错特错。

陶行知先生出生自寒门,妈妈没有文化,靠替人浆洗衣服补贴家用。爸爸也识不得几个大字。

但就在这样的底层家庭里,他的妈妈却在劳作之余,给他讲歌颂劳动人民善良美德的民间故事。

这些小故事,犹如一颗颗种子,在小陶行知的心里,生根、发芽,直至他长大开出美丽山岚的花儿,温暖了这个世界。


05 学会讲故事,一样可以树立家风

不管家族大小,只要父母学会为孩子,讲述祖先的故事,让他们产生自豪感、自尊感、归属感,好的家风才能传承下去。

这就像,你拿到了属于自我家庭的“人生脚本”,并把它传承下去一样。而你的子孙后代,都会按照这个剧本进行演绎。


“人生脚本”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艾瑞克·伯恩最早提出的。

你的“人生脚本”的内容,不取决于你自己,而是由你在童年时做出的对自己、对人生的规划所决定。

你在编写“脚本”的时候,有些是有意识层面的,但是更多的,却是无意识层面的。你尚不能明确的认识到这些,因为它们是来源于你对世界的了解,和他人的关系。

每一个子女,心中都会装着父母编写的脚本。更为重要的是,在人生的某个时刻,你也可以根据需要来重写自己的“人生脚本”。

也许,我们的家庭前辈,并没有做出过什么可歌可泣的大事件。

但是我们仍旧可以,通过描述祖先完成一件事的“初心”,让孩子知道前人曾经做过的努力,而不是单纯地故事描述。

如果这样稍有难度,父母也可以树立良好的榜样,用一点一滴地良好行为,对孩子进行耳濡目染。

就像曾国藩曾说的:

“子侄除读书外,教之扫屋、抹桌凳、收粪、锄草,是极好之事,切不可以为有损架子而不为也。”

不要执着于给孩子“赢在起跑线”,你的所作所为,才是你给孩子树立最好的家风、最好的奇起跑线。


注: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sh/3060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