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用另一种方式传递慈善大爱——广东医科大学两名八旬老党员签署捐献遗体协议

用另一种方式传递慈善大爱——广东医科大学两名八旬老党员签署捐献遗体协议



慈善公益报(本报记者 李馨 通讯员 周圆 谢晓雯)据《慈善公益报》记者了解,2019年年末,粤西地区首个遗体捐献接收中心依托广东医科大学正式开始接受捐献,该校两名八旬退休老党员当即联系湛江市红十字会签署了遗体捐献协议,希望百年之后仍能为医学教育作贡献。

“作为一名老共产党员,我只想为人民做贡献。”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80岁老医务科科长邓兵说。“现在各方面条件这么好,我本来计划将钟爱的中西医结合知识经验整理出来为大家服务,但是碍于身体原因可能没法完成,别的贡献没法做了,唯有此身。”

邓兵自同济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毕业,1990年到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工作,1996年入党。捐献遗体的想法萌芽于20世纪60年代在同济医学院的解剖学习,他非常了解人体标本对医学生的重要性。2018年和几个医生朋友聊天,大家都同意百年后选择遗体捐献。2019年国庆在家收看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会盛况,邓兵心潮澎湃,看到许多先进人物一辈子为人民做贡献,自己对比差远了,遗憾无法再为人民作更多贡献,只有在死后将遗体捐出,才能完成自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最终使命。爱人陈阿姨在他的影响也有这个意愿。

今年84岁的吕端远是广东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的老教授。谈到遗体捐献,吕端远说:“捐献遗体是好事,对国家社会有好处、对医学教育有好处,又减轻家庭负担,何乐不为?”

从小在贫困山村长大,他对共产党很有感情,常常说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我今天。上大学前一件体面些的衣服都没有,棉被都是硬的,上大学后每个月有3元钱零用钱,吃穿都是国家给的。在校期间还被评为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五四优秀青年,他感到无比的幸福。“只要死后还能为医学生学解剖做点贡献,我就愿意。”

据了解,遗体捐献是目前获得人体解剖教学标本的唯一渠道,人体解剖学是医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医学,遗体对于人体解剖学教学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只有在接近真实的人体上模拟手术训练,才能掌握和丰富人体基本知识。现在全国各医学院校都面临“无语良师”来源短缺的棘手问题。

2019年12月16日,湛江红十字遗体捐献接收中心在广东医科大学正式启用,对于区域医学教育发展意义重大。广东医科大学早有这种大爱传统,历年都有不少教师去世后无偿将遗体捐出。2001年寄生虫学教研室李耀祖捐献遗体供教学科研使用,并捐出在当时是巨款的一万元特殊党费及生前珍藏的所有图书;2014年学校退休英语教师李巨川的遗愿是捐赠遗体给本校学生进行医学研究,然而当时学校不具备接收捐赠遗体资格,他的亲属及湛江市红十字会只得联系深圳红十字会,将遗体捐赠给深圳大学医学院。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以德为先,立德树人。两位老党员、老医务工作者的大爱之举在校园里引起强烈反响,广大师生接受了一次心灵的洗礼,更切身地感受“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者责任。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sh/2914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