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28.5公里西南二环水系步道连通,从颐和园畅快走到东便门

28.5公里西南二环水系步道连通,从颐和园畅快走到东便门

继凉水河打通22.4公里沿河慢行步道之后,北京市再添一条28.5公里长的沿河步道。

记者12月13日从北京市水务局获悉,由北京市城市河湖管理处组织实施的西南二环水系步道连通及河道设施改造提升一期工程正式完工。

从即日起,市民可以实现从颐和园团城湖到东便门“一走到底”。

市河湖管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西南二环水系步道连通及河道设施改造提升一期工程起点为颐和园团城湖南闸,终点为东便门,全长28.5公里,涉及昆玉段7.7公里,永引渠5.7公里,南护城河全线15.1公里。除个别节点需后续解决外,河湖管理处设置导行系统、铺设下凹式步道、栈桥和改造护岸等方式,基本实现了全线28.5公里滨河步道的连通,为市民滨水休闲提供方便。

为何要对西南二环滨河步道实施连通?这位负责人表示,由于沿岸有很多“梗阻”节点,让市民在岸边遛弯儿的时候经常绕远。“如果走不过去了,需要绕很大一个圈才能回来。”另外,由于桥下通行高度太低,总让市民“撞头”。为了打造亲民的河,今年1月,河湖处启动了该项工程,8月份正式开工建设。

八一湖紧邻玉渊潭公园、宋庆龄儿童科学技术馆和世纪坛公园,水域宽阔,游人众多,考虑到公众的亲水诉求,此次将南岸0.93公里巡河路改造为慢行系统,优化了区域景观,提升了市民的亲水休闲体验, “原来这里都是沥青混泥土路面,改造完成之后,这里不仅铺上了石板路,还在路侧增加了3000多平方米的绿化,变身成为一条绿色休闲滨河走廊。”负责人说。

在施工的过程中,施工人员还遇到了不少难题。在白云路桥下,一个热力管井正好位于滨河步道上,成了步道通行的“绊脚石”。施工人员开动脑筋,绕开管井,在水面上打造了一座栈桥,实现了两头步道的连通。由于施工场地狭小,施工过程中存在不少困难,施工人员用了一个半月的时间才最终完成。全线这样的“梗阻”还有7处,目前已经全部打通。

由于历史原因,滨河路上的部分桥梁在建设之初并没有考虑桥下通行需求,所以桥下高度很低,全线最低的通行高度只有1.1米,“连小学生都很难通过。”全线共有13处通行高度过低的问题。为此,施工人员采用打造下凹式步道等方式让桥下空间“长高”,并配置了景墙的建设,改造了照明设施,不仅改善了通行体验,同时亮化美化了桥下空间。

此外,河湖管理处还在沿线新建整改了38处下步道台阶,沟通了河道与周边公共设施的联系;改造河灯756个,增设路灯82个,增改12座桥下照明设施,改善了步道和桥下照明。同时,河湖管理处还增设河道信息、景点信息、综合导引、安全警等7大类561个标识标牌。“在这些不同类别的指示牌上,市民可以了解河道信息、周边文化古迹景点信息,以及公园公交等服务信息,让市民走在河边随时都有收获。”

据悉,该工程是市水务局增强市民获得感的重点工程,列为了北京市水务局2019年折子工程,全面高标准打造北京城市河湖河滨带建设与治理的试点。在施工前期和施工过程中,河湖管理处克服战线长、地点分散等诸多困难,组织开展了数十次现场调研,优化设计方案,并与园林、路桥、热力等众多部门协调沟通,为工程实施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在工期紧张的情况加大人力投入,高峰期65个工地同时施工,保证了工程按期完工。

一期工程完成后,将基本实现沿河步道连通,加上今年东城区和西城区实施的滨河健走步道项目,完工后将进一步方便市民休闲健身,改善公众亲水体验。 市河湖管理处负责人表示,目前一期工程已基本完工,后续相关部门还将继续研究推进二期工程,重点对沿线绿化景观、便民休闲设施等进行提升和完善,力争将西南二环水系进一步打造成为城区西南部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为市民提供更多、更好的休闲娱乐健身场所。

图片由河湖管理处提供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sh/2262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