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儿时的北京,冬季有蜂窝煤、大白菜、酱菜丝、那时很穷,但很温暖

儿时的北京,冬季有蜂窝煤、大白菜、酱菜丝、那时很穷,但很温暖


现在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可现在北京没那么冷了,出门开车,回家暖气热得只想穿单衣。街上见不到小时候常见的冰溜子,出门不戴手套也觉不出冻手,如今穿的羽绒服比小时候的"棉猴"暖和多了。北京,这是名副其实的暖冬,可是为啥,我心里却再也没了儿时老北京的温暖?

大白菜是北京人冬天的当家菜

几十年前鼓楼东大街和现在一样,基本没变,只是没有现在沿街这么多商铺,车也少人也少,就是一条普通的街。到了冬天,各家各户都开始储存大白菜。门前堆的大白菜整整齐齐,炒着吃,炖着吃,剁馅吃,够吃一冬天。

蜂窝煤、烤馒头、堆雪人、冰窗花……全都是温暖

小孩最爱去的是后海什刹海,那里的冰冻得瓷瓷实实,我们都穿着塑料底的条绒棉鞋,跑到冰上疯玩。下了雪,走在胡同里听咯吱咯吱的踩雪声。那时候天特别冷,在外面玩一会,脸就冻得通红。早晨,窗子结了窗花,晶莹剔透。一夜功夫,院里的水龙头就被冻住,不用一整壶开水浇是化不开的……


那是我小时候北京的冬天,除夕傍晚,天全黑了,听着远处稀疏的鞭炮声,外面下着大雪,我爸下班回来刚进门,一边拍打身上的雪花,一边笑着说“真是风雪夜归人”。一晃这么多年过去了,老北京变成了新北京,鼓楼东大街现在成了外地游客的“打卡圣地”。有时候,我走回锣鼓巷,走回棉花胡同,从鼓楼东大街走到黑芝麻小学,房子胡同几乎都没有变,只是游人太多了,嬉笑吵闹没了儿时的宁静。

回忆老北京的冬天总是和“冷”字分不开。

胡同里家家户户都生炉子,初冬时候送煤的三轮车穿来穿去,谁家不得买够一车煤才能过冬?有时,我爷爷把带鱼架在炉子上烤的喷香,他烤一条我吃一条。平时炉上总滚开着一壶水,咕嘟咕嘟冒着热气。烤馒头,烤白薯,还有进屋先把冻透的手捂上热烟囱,那片刻的心满意足,都是炉火带给我的回忆。


放学,饥肠辘辘的我刚走进院,饭香就往鼻子里钻,每家的味道都不一样。西屋赵阿姨最会做鱼,糖醋鱼的香我永远都忘不了。一次下午放学,家里没人。进了屋,屋里冷冷的,原来炉子灭了。我夹了一块碳,到院子最里面的哑巴家,他不由分说给我夹出炉里烧得正旺的一块,一路小跑到我家,帮我把炉子点着……

人长大了,生活也变了

很多生活中这样温暖的细节,今天都找不到了。现在生活水平好了,胡同里的人都搬走住上了楼房。大片老房子被拆掉,仅剩的老房住户也多半换成了租客。

当生活改变,信息更新,孩子从当年玩跳皮筋,跳房子,变成了今天没完没了的补习班。那时候下了雪,我们堆雪人打雪仗,现在的北京,雪变得特别珍贵。一场零星的雪花飘落,都会在朋友圈刷屏。


也许,所有的美好都定格在我儿时的童年。就像歌里唱的:“我想骑上一匹快马,把时光它匆匆追”。一去不回的七八十年代,北京还有走也走不完的胡同,北京还没有现在这么多人,这么多车。下雪了,我们攥一把雪,把手搓的又红又热,或者偷偷吃一口,让雪在嘴里融化。院里的街坊就像亲人,谁家有事大家帮把手就过去了。这是属于老北京人浓浓的情谊和讲究。虽然,那时的冬天特别冷,但是有老妈给做的棉袄,春节还有新衣新鞋,穿上它们的喜悦比方便的网上购物要珍惜很多。

冬季是最冷的季节,但是回忆起童年的老北京,我心里却只有温暖。那是一份属于自然和人情的温暖,有大自然无私的馈赠,夏雨滂沱,冬雪纯净,和繁星满天的夜晚。还有简单淳朴的老街坊,是老胡同,老四合院,一种缓慢生活的悠然。

当四合院变成了高楼,住在隔壁的是谁,你完全不知道的时候,我们都长大了。记忆中你可曾有不褪色的童年?你童年的冬天是不是特别温暖?

本集完感谢阅读,图文原创版权所有。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sh/2172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