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性 > 奢华 > 李世民陵墓没有金银珠宝,但有一件文物堪称“镇墓之宝”

李世民陵墓没有金银珠宝,但有一件文物堪称“镇墓之宝”

李世民的一生,是无比辉煌的一生。他17岁投身军伍,去雁门关营救被突厥骑兵围困的隋炀帝杨广。19岁鼓动父亲李渊从太原起兵,逐鹿天下。之后,李世民南征北战,为大唐王朝的建立屡立奇功。可以说,如果要为大唐王朝的开国功臣们颁发奖状,李世民一定排在第一。

难能可贵的是,李世民既能马上打天下,又能下马治天下。626年,28岁的李世民即位。在政治上,他知人善任、从谏如流;在经济上,他重视农业、减轻赋税;在作风上,他以身作则、戒奢从简;在军事上,他刚柔并济、稳定边境。经过20多年持续不断地努力,李世民开创了中国古代罕见的盛世——“贞观之治”。

他28岁即位,即位之后没有贪图享乐,而是将整颗心都放在了治理国家上。他知人善用,大臣递上来的奏折从不敷衍对待,而是认真批阅,了解国情。他还关心百姓生活,重视农业。为了减轻老百姓的负担甚至减少了税收。而经过他的努力,唐朝也有了著名的罕见的盛世之景。

李世民辉煌的一生结束于649年7月10日。这一天,他病逝于终南山。

李世民死后,葬于昭陵。

昭陵位于今天陕西省礼泉县东九嵕山主峰。九嵕山海拔1888米,站在山顶望出去,视野极为开阔。

昭陵为何要选在九嵕山呢?这其实是李世民自己的想法。

636年,长孙皇后病危,眼看不治。她在临终前留下遗言,希望薄葬,“但请因山而葬,不须起坟,无用棺椁,所须器服,皆以木瓦,俭薄送终。”李世民与长孙皇后的感情很深厚,他尊重长孙皇后的遗言,在她死后将其临时安厝在九嵕山。李世民同时决定,自己也要选择这里作为归宿之地,并与长孙皇后合葬。

很快,李世民的陵墓——昭陵,就开始进行大规模营建。从636年长孙皇后去世,至649年李世民病逝,昭陵的营建工程一共进行了13年。

不过,按照李世民最先开始的想法,他是希望自己的陵墓可以像汉高祖的那样规模宏大,气派且华丽。但是当时的弘文馆学士却劝他说,汉高祖的陵墓确实规模大,而且陪葬品很多,但这并不是一件好事。因为陵墓的规模过大,会耗费很多人力与物力,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这是一个明君万万不想看到的。另外就是陪葬品过多会引来很多的盗墓贼,盗墓贼几进几出,不仅破坏了陵墓,还会扰得去世之人不得清静,这对李世民本人来说也是不好的。

听了这番话,李世民也改变了自己的心意,本来他也不是追求奢华的人,既然建造大的陵墓坏处如此多,倒不如一切从简,自己也能得到一个贤明的美誉。于是,李世民便下令,他死后下葬不可铺张浪费。

李世民的陵墓如此简陋,无金银也无珠宝但在这些工艺品里面有一件珍贵的文物,堪称“镇墓之宝”。那就是号称“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是晋代“书圣”王羲之的代表作。353年4月22日,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饮酒赋诗,流觞曲水。微醺之余,王羲之挥毫写下28行、324字的《兰亭集序》,被历代书界奉为极品,素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

那么,《兰亭集序》为何来到李世民的昭陵呢?

原来,李世民向来酷爱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对《兰亭集序》自然极为神往。当他得知《兰亭集序》历经曲折,落到辨才和尚手里后,就派监察御史萧翼前去索要。萧翼知道只可智取、不能强要,便扮作书生模样,带着王羲之的几件作品与辨才和尚欣赏。辨才和尚不以为然,拿出《兰亭集序》真迹。萧翼这才出示李世民的诏书,取走了《兰亭集序》真迹。

李世民对《兰亭集序》真迹爱不释手,一有空暇就观摩把玩。他死后,《兰亭集序》真迹一并陪祭在昭陵里。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nx/959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