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性 > 奢华 > 金银器铭文与度量衡(5)燕下都金饰件 “半朱八分分朱”

金银器铭文与度量衡(5)燕下都金饰件 “半朱八分分朱”

二十世纪60至80年代,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对燕国都城燕下都进行了全面勘察和部分发掘。位于燕下都西城中部的辛庄头墓区30号墓出土了大量陶器、铁器、铜器、金器、银器、玉器、石器、骨器等。

辛莊頭30號墓,早年被盜,盜墓賊洗劫墓葬以後縱火,因此毀壞嚴重,墓主信息已經無法獲知。墓為南北向中字形大墓,出土了七鼎六簋陶仿青銅禮器組合,顯示出墓主作為燕國高級貴族的顯赫地位。劫後余生的80件金器,重2850克,其中部分记重铭文有两、铢、半铢等,讓我們一窥戰國晚期,燕國與北方遊牧民族間文化交流的一角,金器背面的刻銘,也是研究戰國晚期燕國度量衡的重要資料。

這些金器,背面有橋形鈕,應該都是做飾品使用的,以捶揲形式成型,鏨刻出紋樣,部分金器還有掐絲、炸珠和鑲嵌工藝,與中國本土傳統的金器製作技術有所不同。這些金器無一不帶著濃郁的外來文化元素,顯示出墓主對於異域文化濃烈的喜好,甚至墓主本身就是胡人。

一般认为 金饰件是居住在今北京延庆县一带山戎人的遗物,背面记重是燕人所刻。不管其流转如何,这批器物至少说明,在战国时期,燕国与北方匈奴等游牧民族联系密切。尤其是龙噬马纹金牌饰,纹饰形象为典型的草原装饰风格,而其对称的布局又明显带有中原艺术特色,集中体现了不同文化的交汇与创新,显示了战国时期中原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深刻的交流、碰撞、融合。

燕下都战国墓出土的这批金饰件,有20余件背面黎刻记重铭文,金饰以两铢计量(不用镒釿)。字形与战国时期中原三晋地区流行的文字风格颇为相似。具体时代不很清楚,推断为战国晚期至秦汉早中期。?


有人为这些金饰物燕国制作,用的是燕国衡制。 另有认为金饰合文写法仅见于赵国,而“两”“半”和“四分”等的写法也属赵国风格,为赵国少府所属造器的工府。

总之属于战国晚期燕赵大地之物。其称重所用天平应为楚天平砝码,但使用“铢两”制。实际上,两和镒作为黄金的基本重量大致是对等的。为何北方用两,两如何来的? 和镒的关系如何?目前不适很清楚。有待进一步研究。

燕下都铭重金饰物,记重铭文和实重重量按一斤等于16两,1两等于24铢的衡制进行折算。

折合1铢在0. 646~0. 66克之间,1两在15.55~15.84克之间,1斤在248 ~ 253. 4克之间。这些金饰件的自铭重量将1两分至1/23,已经实行了 24铢为两的进位关系,可对贵金属进行精密的测量,已可将1铢分为半铢,半铢2分分,半铢4分分,半铢8分分(计重单位包括 两、朱(铢)、半铢、四分之一铢,八分之一铢),标志着当时发达的衡制水平。如何称出来的,目前没有研究结果。

战国时代,天平实物来自楚墓。

“钧镒”砝码

1954年湖南长沙近郊出土 1958年入藏湖南省博物馆。

湖南长沙近郊出土。环权第九枚刻“钧镒”二字。“钧”同均。《吕氏春秋·仲春纪》:“同度量,钧衡石,角斗桶,正权概”。“盖”同镒,战国时期的黄金重量单位。而从第一枚到第十枚,每枚间的重量都是以倍数增长的。“钧镒”指平准量值。 “钧”同均,“均益”就是平准分割黄金一镒的标准重量,从二号到十号砝码为一镒以下不同量值的单位,九个砝码加起来恰好等于第一号砝码即一镒的重量.郑玄注: “大半两为钧”。“益”同镒,它与“斤”同为当时黄金计量的两个通用单位,但有古籍中楚国只有“斤”这一计量单位。黑色,圆形,由大到小十个成套。十枚铜环权是完整的一套,重量大体以倍数递增一铢重0.69克,一两为15.5克,一斤为251.3克,十枚相加约500克,为楚制二斤。1铢是最轻的一枚砝码,是天平的最小称量。其换算公式为: 1镒:16两≈250克 1两=24铢≈15.6克 1铢=0.69克。

钧镒

“分细益” 砝码

环权— 5组 楚墓 战国晚期沅陵 1990年秋,在湖南五强溪水电站淹没区沅陵县太常乡抢救性考古发掘中,于第1016号楚墓内出土了一套带有铭文的底码。墓中一套彩绘陶礼器如鼎、敦、壶的器形.特别是鼎的形制演变及彩绘纹饰等均反映了湖南晚期楚墓的特征,因此墓葬年代应不岀战国晚期。所出砝码共5件,状如铜环,除4号外表面皆鎏金呈淡黄色。按重量、大小列表如下:

其中4号砝码明显小于比它轻的3号,虽同为环形,但截面却近于直角梯形,且表面有明显的磨痕.色玄黑,说明4号破码在外形、成分与制作上均不同于其余4件,应是件替代品,5号砝码最大,环上并阴刻三字,当释作“分细益”。 19.2 克( 1 / 12.5 益)


分细益

战国楚国黄金计重单位 益

湖北荆门包山2号楚墓竹简简文记载,“为正阳贷越异之黄金十益一益四两以粜种”,“为高间贷越异之采金一百益二益四两”。

长沙楚墓出土的那套最齐全的砝码上阴刻“间益”二字铭文。

湖南阮陵一楚墓出土的砝码阴刻“分细益”三字铭文。

湖南砝码上的“益”与湖北简文中的“益”相吻合,正表明这些砝码是专门用来衡量以“益”为单位的黄金货币,是为称量黄金货币专门制作的砝码。

“ 钧益 ” 砝码 , 用来 称量较重的黄金 , 即一斤以上的大份 金称量 ,

“分细益” 祛码 , 用于小份量 黄金 的称量 , 所 以它的祛码个体轻 , 个数少。

在“分细益”这套衡制中,1鎰相当于西汉的二十四两,重约384.8克、383.6克。

在“钧益” 这套衡制中,1鎰相当于西汉的十六两,也就是相当于西汉的1斤。

从上面可以知道1“钧益”重125克。那么,1鎰重251.53克左右。在“钧益” 这套衡制中,1鎰则相当于西汉的十六两,也就是相当于西汉的1斤。‘钧益’砝码,用来称量较重的黄金,即一斤以上的大份黄金称量,

"1斤=16两≈ 250克;1两= 24株≈ 15. 6克;1株≈ 0. 69克”。

战国中期前后楚国在称量黄金货币时, 使用的为“ 益” 和“ 两” 等重量单位,并且一“ 两” 约为现今的15.6 克; 一“ 益” 等于16 “ 两” , 约为现今的2 50 克。战国中期前后楚人称量黄金时所用的重量单位是益、两、株。

战国时期,秦国权衡单位用石、斤、两、铢制已被各种器物的刻铭所证实,假以文献记载,更无疑义。秦国的权衡制度:24铢1两;16两1斤;120斤1石。与现代重量单位相比较,战国时期秦国1斤为253克,1两为15. 8125克。

秦朝继承了战国时期秦国的权衡制度,近代出土秦代权衡器物以石、斤、两计,秦代铜币亦铭文“半两”,唯黄金以“镒”为衡制单位。《史记·平准书》中记载:“黄金以镒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若其文,为下币;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秦代黄金为称量货币,交易使用时要用秤来称。秦代以“镒”为黄金衡制,是对战国时期黄金衡制实施统一规范的结果。战国各国诸侯使用着多种黄金衡制;秦灭六国,统一黄金衡制为二十四两一镒,仍可称为一金;及至汉兴“一黄金一斤”,黄金减重三分之一,从二十四两降到十六两。而二十四两一镒的秦代黄金衡制,以及二十两一镒的战国时期三晋两周地区黄金衡制的概念,一起流传下来,造成我们目前关于古代黄金衡制“镒”单位概念上的混淆。西汉初期,“为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钱,一黄金一斤。’黄金的重量单位从“镒’,变成了“斤”;而“金”的重量,便从二十四两,变成了十六两。但是,一“金”二十四两的古制概念影响颇为深远,并与“金一斤”十六两的概念,相伴共用。

胡人头像金饰件 9件

1978年 河北易县燕下都战国墓16号。

胡人头像金饰件 9件

铭文 二两廿三朱四分分朱一

形制纹样相同。平面略呈椭圆形,上下两端尖,中部隆起较高,通长约5.1厘米,宽约3.5厘米。纹饰为典型的胡人模样,头戴毡帽,弯眉凸目,高鼻阔口,口鼻处有胡须。头像两侧饰三层对称的连弧纹,下部饰有变形云纹。背面有一竖的桥形钮,5件钮两侧黎刻记重铭文。

“四两十九朱二分分”实重74.6克,

“四两十六朱四分分朱三”实重73克,

“四两十七朱”实重72.8克,

“四两十四朱半朱”实重72克,

“二两廿三朱四分分朱一”实重46.2克。

另外4件均有铭文,因年代久远漫法不清。

另有说法

另有说法

当年称重精度有限,不同文献重量数据略有差别。从这些记重铭文看,实行两、铢制,它的记重单位有两、朱(铢)、半铢、四分之一铢,八分之一铢等。 各自的记重铭文和实测重,按一斤=16两,1两=24株的衡制进行折算,一株的重量,平均约合0.66克,若按一铢重0.66克计算,燕国衡制中的一斤约合250克

龙噬鹿纹金饰件

共6件,整体呈半球形,直径4.5厘米,高1.6厘米。顶部正中有一圆穿,径1.05厘米,穿圆周向上稍有凸起,其中三件饰有金丝拧成的麻花形掐丝一周,另有三件饰麻花形掐丝两周。最外周缘折出一周窄边,上饰金丝拧成的麻花形掐丝两周,器表有三组相同的龙噬鹿的图案,三组图案首尾相连,结构紧凑。这些饰件背面均黎刻记重铭文,

“四两五朱”,实重65.7克;

“四两十八朱半朱”,实重73.77克; 饰件直径4.45厘米,高1.4厘米。推算1铢约0. 644克,1两约15.46克,1斤约247克。

四两十八朱半朱

“四两廿三朱半朱八分分朱一”,实重76.9克;

“五两十三朱”,实重86.1克。


龙噬鹿纹金饰件

虎噬鹿纹金饰件

共2件,形制纹样相同。整体呈半球形,直径4.8厘米,高1.5厘米。口部向外折出一周窄边,顶部背面正中有一桥形钮。器表顶部正中浮雕一头小鹿,鹿长颈,低首,竖耳,张口,前足弯曲于腹部,后足高高扬起至首部。周围浮雕几组老虎。饰件背面黎刻记重铭文。

一件“三两十五朱半朱二分分”,实重57克。

一件“三两十四朱半朱二分分”,实重56克。

虎噬鹿纹金饰件

嵌绿松石熊羊纹浮雕金饰件

共6件,形制纹样相同。平面呈椭圆形,上部隆起较高,正中为熊首纹,左右两侧各饰一长角羊纹。熊的眼、眉、口及长角羊的眼、耳均镶嵌绿松石,己脱落不全。饰件背面有一桥形钮,均刻有记重铭文。

一件刻长4.9、宽3.8厘米,“二两十一朱”,实重35.4(也有说38.5)克,

一件刻“二两十八朱”,实重43.1克。

熊羊纹金饰件 战国 长4.9厘米、宽3.8厘米 易县燕下都辛头庄30号墓出土 共六件,形制纹样相同,平面略呈桃形。

嵌绿松石熊羊纹浮雕金饰件

嵌绿松石熊羊纹浮雕金饰件

嵌绿松石骆驼纹金牌饰

此饰件为圆形,1件,直径9.1厘米,边缘饰绚纹一周,内饰三只曲颈昂首的短尾卧驼。骆驼的眼睛内点缀镶嵌有绿松石,可惜脱落严重,仅一只驼眼内尚存。有的凹槽内原先也镶嵌松石,可惜均己脱失。纹饰正中有三只相连的幼驼首。背面正中有桥形鼻,左侧有记重铭文“十两十九朱”,右侧刻“ “成人虎豕,十两十九朱”,“成人”为官府工作之处所。实测重167. 8克,折合1铢约0. 648克,1两约15. 55克,1斤约249克。

成人虎豕

嵌绿松石骆驼纹金牌饰

龙噬马纹金牌饰

五件龙噬马纹金牌饰。其中,较大者二件,较小者三件。整体均为长方形,板状。纹样相似,左右对称,正面四周饰綯纹,背面凹凸不平,有布纹。大者,牌面压制出对称的神兽噬马纹。靠上部中间有一孔,孔上为牛头。孔下是相对的两只马头,马身弓曲,四蹄相对。马颈被一只猛虎咬住,马后背含在一长角神兽的利齿巨口之中,神兽长有鱼尾,背面上下部位有一横、一竖两个桥形钮。小者,图案简约,牌面纹样为猛虎撕咬马的图案,背后有两横桥形钮。虎和神兽的凶悍,马牛的无助,形成鲜明的对比,充满紧张的气氛。无铭文。

龙噬马纹金牌饰

桃形金饰件

高:5.8厘米

牛头金饰件

重:42克

羊首鸟喙形金饰件

(上)通长:6.8厘米(下)通长:8.1厘米

圓形大角羊紋金飾片

金柄鐵劍(有掐絲、炸珠和鑲嵌)

金柄铁剑 通高:71.4厘米

燕下都 铁剑金饰(剑标)

狼撕咬後肢反轉的鹿紋金飾片

後肢反轉的龙紋半球形金飾

撕咬與後肢反轉的馬紋金帶扣/金帶板

河北燕下都辛庄头M30出土金饰牌、银饰牌

一虎二羊嵌綠松石金飾



大角羊金飾片




這種金飾片在西漢的多座諸侯王墓葬中也有出土,比如盱眙大雲山江都王劉非墓、廣州南越王墓、滿城中山靖王墓、徐州獅子山楚王墓和莒縣漢墓

江蘇盱眙大雲山江都王劉非墓出土的大角羊金飾片

(邊緣有掐絲、炸珠和鑲嵌)



廣州南越王墓出土的大角羊金飾片



河北滿城中山靖王墓出土的大角羊金飾片

(邊緣有掐絲)



徐州獅子山楚王墓出土的大角羊金飾片


嵌绿松石金耳坠

通长6.2厘米 易县燕下都辛头庄30号墓出土 共2对4件, 上端是金丝弯成的耳环,下面有三层用金丝编缀绿松石串联而成的坠子;其中上两层金丝上镶嵌绿松,最下面绿松呈枣形。无论造型还是工艺,都非常精湛和精美。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nx/3456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