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 > 智能家电 > 揭秘中国人机器人发展落后 美国重夺机器人头号交椅

揭秘中国人机器人发展落后 美国重夺机器人头号交椅

  3月16日消息,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火爆,机器人产业开始变得拥挤,全国各地一哄而上出现了很多形形色色的机器人产业基地。然而,中国的机器人产业到底怎么样呢?

  1.中国机器人产业到底怎么样

  以前,机器人一直存在于科幻电影和科幻小说中,而且一直有一种神秘感。近些年,随着人工智能应用逐步渗透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依托人工智能的服务机器人领域正在迎来热潮,但是,中国的机器人时代真的到来了吗?

  确实,有很多行业巨头,也有很多初创企业都一窝蜂的涌进机器人这个行业。芯片霸主英特尔近期投资了服务机器人厂商Savioke,这是其机器人战略的一部分。事实上,目前全球已有400多家企业涉足服务机器人领域。但是,我国的服务机器人产业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未来产业的爆发还要赖于软硬件技术突破、产业链整合,以及研发出真正能够满足消费者实际需求的产品。

  现在市场上,充斥着各种各样自称为机器人的产品。有的花了仅仅几个月的时间,就能打造一款服务机器人产品,又有的企业更是借助服务机器人的风头,把自己产品也定义为机器人。难道这些产品真的能称之为服务机器人吗?小编自认为服务机器人必须要具备三个标准,人机互动、执行能力以及智能程度。人机互动是用以衡量服务机器人获取信息的能力;执行能力是用以体现机器人代替人工劳动服务和工作的能力;智能程度是需要机器人具备一定的人工智能处理能力。具备了这三个标准,如果无法满足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就算花费了大成本研发出了一款机器人,那也只是一个摆设而已,没有产生任何的价值。

  那么,真正能帮助到人类的机器人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事实上,真正的机器人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轻松。我们会在仓库、工厂、餐厅,甚至会在我们的家里使用它们。我们用机器人来管理我们的家园,用它们来打理我们的仓库,用它们来代替服务员,为我们迎宾送菜,用它们来代替快递员,为我们送货,甚至,用机器人来处理一些危险以及人类无法做到的事情,如清理灾难现场。

  其实,现实中已经存在一些比较实用的机器人。如OSHbot机器人,它目前正在美国的Orchard Supply五金店里工作,OSHbot机器人精通英语、西班牙语和五种不同的亚洲语言,并且帮助客户找到他们所需要的物品,还能够管理库存。有了OSHbot机器人,不仅能够节约成本,而且能够从事一些人类难以胜任的工作。

  iRobot公司研发的扫地机Roomba 980,利用Wi-Fi通信、遥控器与智能手机APP,以及最重要的VSLAM(视觉实时定位建模)技术,实现高效率的清扫。

  Boston Dynamics 公司近些年研发的一些营救型机器人,BigDog机器人以及Atlas机器人等,能够在灾难现场,去从事一些危险的工作。

  但是,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机器人貌似都是外国的。确实,中国的机器人无论是在技术,还是实用性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差距的。在我国,服务型机器人呈现给人的感觉依旧是圈内热,大众消费领域并没有出现爆品,其关键还是在于技术本身没有实现重大的突破,并没有基于消费者的实际需求研发出真正的机器人。

  我国要想缩小与外国的差距,首先,要消除机器人市场的泡沫,不能盲目跟风;其次,机器人企业要真正了解消费者的需求,从消费者的需求出发,研发产品;另外,一定要注重相关技术的突破;最后,各大企业要实现产业链资源的整合。

  我们要搭载“互联网+”快车,利用大数据、云计算,打造能够真正满足客户需求的实用型机器人。

  2.服务机器人将超越工业机器人

  服务机器人将在三至五年内超越工业机器人的市场规模,与工业机器人只是一款产品不同,服务机器人可能成为家庭物联网的核心控制中枢。

  备受瞩目的机器人产业正在发生一场“内部追赶”。服务机器人即将超越工业机器人,成为市场规模最大的机器人品类。

  3月10日,在天津举办的2016中国机器人产业高峰论坛上,OFweek行业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潘伟称,2015年全球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为85亿美元,工业机器人为123亿美元。不过,服务机器人正在迎头赶上。

  2011-2015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年复合增速仅为8%,服务机器人为13%。服务机器人的市场规模最终将超越工业机器人,已成为业内共识,且大多预计赶超时间仅需三至五年。

  机器人按用途分为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工业机器人包括焊接、喷涂、码垛、搬运、装配等工业生产中使用的机器人,目前多为机械手臂。服务机器人包括家庭作业、教育娱乐、残障辅助、住宅监控机器人等。特种机器人则包括水下、排爆、救灾机器人等。由于针对的是个人和家庭,且几乎能够融入到所有行业,服务机器人的市场容量最大。

  价格方面,一些新手入门级的产品已颇具亲和力。例如家用扫地机器人,主流产品报价在一千元左右,且部分产品支持分期付款。

  从产业生命周期看,服务机器人正处于市场导入期。潘伟预计,未来五至十年,伴随技术突破、商业模式的创新探索,以及市场培育,“服务机器人有望成为继电脑、手机之后的新一代智能终端,成为连接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重要载体。”

  成为智能终端的前提是该产品必须在全球范围内结成一张密集分布的物理网络。北京康力优蓝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CEO刘雪楠解释称,工业机器人只是一款产品,但服务机器人未来有望达到人均超过一台的密度,从而将成为一个平台,成为家庭物联网的核心控制中枢。

  敏感的资本已经嗅到这一点。“相比工业机器人,国内金融机构更多关注的是服务机器人。”全国金融青联委员、光大金控资产管理公司法律合规部总经理戴益聪告诉界面新闻记者,国内投资机器人产业的以私募为主。

  不过,由于绝大多数机器人公司缺乏成熟的商业模式,不足以支撑太高的估值,因此拿到高额融资也不容易。

  多位业内人士告诉界面新闻记者,目前中国至少有一千家服务机器人公司,但均处于亏损状态,“基本靠投资人的钱在支撑”。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自动化学会机器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及智能控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张钹称,虽然服务机器人的总体市场很大,但具体的细分机器人市场是有限的。“如果跟风扎堆做同一种机器人,大概率是亏损的。”他说。

  张钹认为,服务机器人有两种成功模式可以借鉴,一种是高性价比的大众化路线,另一种是高技术门槛的精英路线。

  前者的代表是美国iRobot公司主营的Roomba清扫机器人。作为使用者,张钹称,“无论是是木板地、水泥地或地毯,它能迅速检测出来,非常好用。”该机器人并无很高智能,但充分用好多种传感器,从而能快速适应环境。

  张钹称,这款产品曾经在国内的一次展览会上卖出一万台,售价为一万元。如今报价仅为两三千元。

  后者的典型则是美国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这款产品虽然价格高,但是高精密,难以被替代。截至去年底,达芬奇机器人的全球安装量为3597台,近七成在美国,中国仅有40台左右。

  技术瓶颈依然是制约服务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最大难题。服务机器人要实现“服务”功能,意味着必须与人、与环境进行交互,且具有“人性”。因此需要感知、认知和动作等三大技术能力。

  动作技术主要是指爬、抓、行、跳、飞等运动控制。潘伟称,由于该领域相对容易,90%的企业集中于此。认知能力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深度学习,近五年有一定突破,这段时间以来火热的谷歌AlphaGo即属此列。最难的是获取感知能力,关键技术在于传感、材料和计算,近半个世纪以来尚无明显进展。

  3.美国正在重夺机器人头号交椅

  受益于“中国制造2025”战略以及“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提出,机器人成为时下最热门的产业之一。然而就在去年,国际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联盟创始人兼执行主席、亚洲制造业协会首席执行官罗军。称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连方向都是错的。

  罗军认为,未来30年中国都将继续保持全球机器人最大市场。目前国外工业机器人市场已趋于饱和。韩国每万名工人对应的机器人数量为440台,日本为332台,德国为273台,全球平均数约为50多台,而中国却不足30台。

  2014年,中国共消费5.6万台工业机器人,其中4万台进口,国产仅为1.6台。罗军预测,2015年中国的消费量将超过8万台,而到2025年,这一数字将达到25万台以上,远远超过目前全球市场总量。

  但尽管如此,在罗军看来,中国在全球机器人行业上毫无影响力。中国在机器人行业的创新能力远远落后于日本、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而眼下在机器人产业上所付出的努力,“连方向都是错的”。

  最近,广东、浙江等沿海地区正在火热推行“机器人换人”,通过对购买机器人的企业给予不同程度补贴的方式,促进传统产业大量使用机器人。例如深圳市计划在2014年-2020年,每年对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和智能装备产业安排5亿元补助。

  “这样做的好处是促进了传统产业的升级,推广了机器人技术的使用,但弊端也非常明显。”罗军说,由于中国机器人企业缺乏竞争力,在大量推广使用中反而被国外产品占去“蛋糕”的大头,进一步挤压中国机器人企业的生存空间。

  目前,尽管中国机器人的市场份额占全球的40%,但是,中国500家机器人企业“小而散”,仅占国内市场的不到30%。其中超过50%份额被“机器人四大家族”(瑞士ABB、日本发那科、日本安川电机、德国库卡)占有。

  在30%的份额里面,中国企业在中高端的伺服电机、控制器、减速器等关键零部件上基本都得依赖进口。

  此外,罗军发现,多地推行的“机器换人”计划与扶持本土机器人政策出现脱节现象,机器换完了,当地的机器人产业却并没有发展壮大起来。

  为了发展机器人产业,中国多个沿海城市大举招商引资,吸引了包括“四大家族”在内的多家国外机器人生产商来华投资建厂。ABB更是把全球机器人事业总部,以及两大生产基地之一放在了上海。

  这一方式也被罗军认为是“方向性的错误”。他说:“传统的招商引资模式仅仅适用于中西部地区,而沿海发达地区寸土寸金,应该用更大的精力去创新。”

  在罗军看来,单纯通过引进国外厂商来发展本土机器人产业将适得其反,严重挤压国内机器人企业的发展和生存空间。

  事实上,工信部在去年1月就已发布了《关于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培育3-5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8-10个配套产业集群,高端产品市场占有率提高到45%以上。加上今年5月,国务院正式提出“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中国机器人产业迅速成为热门,产业园遍地开花。

  在一片叫好声中也不乏有担忧者,担心“大跃进式”的发展导致产能过剩,泡沫化严重。罗军也属于其中一员,他认为当前国内的机器人产业园建设“已经处于失控状态”,缺乏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和行业规划。

  更关键的是,罗军认为,中国没有看清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趋势,只是盲目跟着国外跑。

  “中国应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下一轮产业发展的布局上,也就是智能机器人。”罗军说,机器人只是智能制造的一部分,机器人产业发展趋势将是与智能制造相结合,与市场需求相结合,需要不断深化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众多先进技术融合发展。

  也正因如此,罗军将其于2012年3月15日创立的中国机器人产业创新联盟改名为“国际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联盟”,这是一家非营利性民间组织。

  罗军认为,人类将在10年后基本进入智能制造时代。为此,他提出一个新的概念,即“机器人产业2.0时代”,以区别于机器人解放人力的“1.0时代”。他还将在明年春节前出本书,详细阐述这一概念。

  他认为,智能制造的主要特征是平台化、集成化、系统化、模块化、网络化和自动化。智能机器人将真正具有接受信息、处理信息、与人交流、与人互动的能力,能够应对许多非固定性模式挑战。

  “目前全世界现有的机器人,在智能方面,顶多也就相当于两三岁的小孩。”罗军说。

  尽管目前中国机器人企业在关键零部件上存在技术短板而大多依赖进口,但这些在罗军看来并不是关键问题。

  他认为,机器人产业也在不断转型升级,等到中国在关键零部件上赶上了国外水平,或许由于制造技术的变革,这些零部件已经变成了“白菜价”,而美日等国又抢占了新一轮产业发展的先机,中国只能再次追赶。

  因此,罗军认为,中国应该更多地做前瞻性、战略性、创新性的工作,在智能机器人的方向上针对未来即将出现的需求提早布局,而不是再走“世界工厂”的老路子。

  在这方面,美国可以成为中国效仿的对象。1962年,美国诞生了全球第一台工业机器人。但在1960年代后期,日本大量采购美国机器人,并在此基本上通过模仿、吸收、创新,到1970年代后期,日本机器人反而超过美国,夺得全球机器人的头把交椅。

  然而,最近十年,美国找到未来产业发展的趋势,开始在作战机器人、太空机器人、类人机器人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并抢占先机,奠定了全球作战机器人和太空机器人80%的市场。在类人机器人方面,以谷歌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机器人已经遥遥领先。

  罗军还认为,未来十年,美国将重新夺回头把交椅。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kj/a754455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