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 > 手机 > linkedin盈利模式,“双杀”模式

linkedin盈利模式,“双杀”模式

  linkedin盈利模式,致力于向全球职场人士提供沟通平台,并协助他们事半功倍,发挥所长,属于SNS,盈利模式主要是广告和提供付费服务,由于网站的主要对象是商务人士,所以基于商务人士的SNS所创造出的价值不可估量。

  演示盈利模式,LinkedIn首席执行官杰夫·韦纳画了三个同心圆圈,最外面的代表订阅,中间的代表市场营销和广告,而居中的则代表LinkedIn目前潜力最大、速度最快的增长机会:将公司1.62亿用户的资料变成招聘人员离不开的21世纪“电话簿”,而这正是公司发展的核心战略。今年LinkedIn的股价大幅攀升64%。巴克莱银行的马克·梅表示,今年LinkedIn的收入可能达到8.95亿美元,净利润可达7000万美元,与2011年相比分别增长71%和100%。三年半前韦纳加盟LinkedIn,当年这家公司年亏损达450万美元,收入主要依赖在线广告以及低价订阅服务。此后,韦纳将目光重新转向企业,为企业招聘人员提供服务。现在成千上万的公司使用LinkedIn的旗舰产品Recruiter招聘富有经验的员工。对于人力资源部门而言,拥有Recruiter账户就像债券交易员拥有彭博社的终端一样。LinkedIn成功的关键还在于把握时机,如今人们在整个职业生涯中换工作的频率不断提升,因此在LinkedIn上填写个人资料被认为是明智之举。韦纳还有更宏伟的计划。具体来说,他希望利用LinkedIn数据勾勒一幅“经济图谱”,显示出全球范围内人才供给与人才需求之间的匹配程度。

  LinkedIn(LinkedIn是美国最大的商务社交网站,成立于2003年,在200多个国家拥有1亿多用户,世界500强企业均为其用户——编者)的货币化探索很有意思。它是一个细分领域的社交网络,并且做到了一手杀B(企业),一手杀C(用户),两边都能杀。眼下的2.0产品里,能做到这个的貌似不多。

  先看一组数据。据10-K(美股年报数据)文件披露,截至2011年12月31日 LinkedIn 有1.45亿注册用户(同比增长60%),月度活跃用户8400万(同比增62%),企业客户9236名(同比增长139%);营收构成上,招聘解决方案(Hiring Solutions,2B)、市场营销方案(Marketing Solutions,2B)和付费订阅服务(Premium Subscriptions,2C)贡献营收比例分别为 50%、30%、20%。

linkedin盈利模式

  LinkedIn如何能做到两边收钱呢?从行业/市场上来说,LinkedIn 对应的其实并非我们一向强调的高频需求。这里补充解释一下。我们认为,与行业的对应关系是比产品本身还要重要的前提,你产品再好,也架不住一个被很多人需要的烂产品。

  所以选择需求是第一步。需求是有层次的。举个例子,结婚是一次性需求,但情感则是终生需求,假如你去创业,你选择做“婚网”还是“恋网”呢?LinkedIn 满足的是求职者和招聘者的需求,这并不是非常高频的需求,但逻辑上判断从使用时长和用户粘性上看,和 Facebook 这类通用型社交平台应该是无法相提并论的。当然,现在LinkedIn的使用场景实际上已经很丰富,它实际上演变成为一个标配品、一张专业社交名片。

  其次,HR(人力资源)预算虽然年年有,但却是有限的,并且它和市场预算一样有可能在光景不好的时候被砍掉。因此,理论上 LinkedIn 是很容易碰到天花板的,所以它必须不断扩张国外市场。

  但是,招聘和求职因为深受文化背景、国家发展程度等因素影响,隔国如隔山,我们看到 LinkedIn 的国际扩张(目前有14种语言版本)事实上也是非常谨慎的,除美国以外,第一大国际市场是英国(合情合理),其次是欧洲,现在印度也是一块重要市场。

  看到了 LInkedIn 在行业和市场上的诸多不利后,我们再看看 LinkedIn 的产品设计逻辑。从用户价值本身来说,LinkedIn 有一个重大优势就是垃圾用户比例必然很低。

  无论对企业还是求职者而言,你几乎对自己的个人履历是强制性自我审查的。你不填真实的个人资料,真实的履历,甚至不用真人的头像,你在 LinkedIn 上的账户就毫无价值。在诚信社会尤为如此。

  对希望被招的人来说,技能、工作经历、个人口碑和人脉(甚至相貌)都是企业招聘时考虑的重点,你希望被招,还不赶紧从实招来?公司也一样。对求职者而言,他希望了解公司是做什么的、有什么人在这家公司工作过、有什么人干得不爽撤了、公司在业内口碑如何等等,企业希望吸引人才,不还得从实招来?

linkedin盈利模式

  LinkedIn 面向企业的招聘解决方案就是基于对这些需求的理解,结合2.0平台的优势设计的(举个简单的例子,由于更加了解求职者希望找什么样的工作,能提高招聘广告投递的精准性,这个匹配可比Facebook希望根据你的喜好判断你可能希望接受什么样的广告直接多了)。这就是收B的钱,现在贡献营收50%。

  身为2.0产品的 LinkedIn 还有一个更妙的地方。它也许不是一个供人扯淡吹牛的社交网络,但它对社交关系的利用是隐形但有帮助的。LinkedIn 发明的一度、二度、三度关系是一项非常有用的创新。它暴露了你的真实社交关系(由于平台性质,当中很多还是商务关系和工作关系),效果类似于把你电子邮件里的联系人直接曝给你的朋友看。

  一旦你希望利用起这些关系,比如说你希望联系到你上司的某个朋友,也就是第三度关系,你就必须给 LinkedIn交钱,购买它的高级套餐。这就是收C的钱,现在贡献营收20%。

  LinkedIn的用户更值钱

  到此还不够。上面谈过招聘、求职是有季节性的,求职不是高频需求,大部分注册用户实际上是passive job seekers(被动求职者),也谈到LinkedIn 的使用场景已经多样化了。

  不得不夸赞一下LinkedIn的商业化挖掘能力,在招聘以外还在平台上搞出了一个市场营销渠道。说起来谷歌(微博)真是启发了一代人,LinkedIn 的市场营销其实就是“商务版的 AdWords(谷歌的产品)”。

  分享一个我很喜欢的案例:国泰航空在LinkedIn上投放了精准广告,希望影响的客户是经常往返美国和亚洲的商务舱乘客,目标是提高国泰航空在这群人心目中的品牌影响力。这种投放的精准度自然大大高于通用型社交平台广告(例如你可以直接锁定美国在中国分公司的代表、总监级别以上的用户),基本上跟直接在北京飞往纽约的公务舱休息室入口放广告差不多,但覆盖的客户、时间都更广。这就是变着法子收B的钱,现在贡献营收30%。

  现在不太好说清楚这部分挣取的到底是市场(marketing)还是销售(sale)费用,但至少可以说,从前者转换到后者并不困难,国泰航空大可以直接在上面投放订票口嘛。

  回到一开始谈到的货币化模式选择。LinkedIn的一个重要优势是与交易对应性强。用户,特别是希望上去招人或被招的用户,他们到LinkedIn天然就是去被杀的。在LinkedIn上,交易的定义就是招到合适的人和找到合适的工作,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而付点钱哪怕不是天经地义,至少也心甘情愿。猎头替你物色到一个合适的高管人选,你得掏点中介费吧?朋友替你介绍了一工作,你得请人吃顿饭吧?

  企业和用户之所以愿意给LinkedIn钱,理由是差不多的。所以一个Facebook用户的价值和一个LinkedIn用户的价值是截然不同的(倒不是说哪个更值钱,因为两者的商业化不是同步的)。

  截至5月份收盘,LinkedIn总市值94.4亿美元,截至2012年3月31日拥有注册用户1.61亿,按照此前公布的活跃用户比例估算,活跃用户大约9200万。也就是说,市场给出的每活跃用户价值约为103美元;而市场认为Facebook的每活跃用户价值大约是88美元。你说市场判断对了吗?

  以上就是关于linkedin盈利模式的内容,相信看完这篇文章的朋友肯定知道这方面的相关信息了,更多的资讯消息请关注我们整理好的相关文章吧,希望这些资讯可以帮助到你!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kj/a5896246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