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 > 可穿戴设备 > 小米离真正“逆袭”有多远? 跟小编来看一看

小米离真正“逆袭”有多远? 跟小编来看一看

  据IDC最新数据显示,2017 年第一季度全球可穿戴设备市场总出货量为 2470 万,其中小米首度登顶,第二至五位分别为苹果、Fitbit、三星和Garmin。

  小米击败的对手当中有传统可穿戴厂商,也有中途加入的科技巨头。笔者认为,小米凭借是与“术业有专攻”相互补的一套商业策略。

  1、在用户刚需上把握“价值”与“价格”的平衡

  部分人会将小米手环出货量高单纯归功到定价上,但我认为这对小米手环本身并不公平。商品与消费者互动的两个主要素是商品价值和商品定价。商品价值通俗一点说就是它有什么样的功能,能为用户带来什么。

  我们不妨以小米手环在可穿戴市场的定位来举例。首先,智能手环很大程度依赖于手机,它的作用不外乎统计运动、睡眠数据,来电提示和解锁手机屏等。

  2015年7月,《消费者报道》曾对华为B2、Fitbit Charge HR、Jawbone UP24、咕咚手环2、Garmin Vivofit 2、小米手环这6款手环进行过对比测试。

  虽然小米手环外观简洁,没有显示屏,但在姿势标准的情况下,跑步、步行、上下楼梯的计步误差都控制在4%以内,计步准确性与售价高达千元的Fitbit、Jawbone十分接近。在算法优化、功能体验差不多的情况下,小米凭借“接地气”的价格击败了Fitbit、Jawbone、Garmin等传统厂商。

  ▲戳图阅读6款智能手环检测报告

  当我们将手环与智能手表对比,不可否认后者的功能更加丰富,比如多了更大的可触控显示屏、短信/微信的显示等。但作为手机的延伸,小米手环没有那么多与手机重叠的功能反而突显了它的性价比。这也是整个可穿戴行业的发展瓶颈:我能用手机解决的事情,为什么还需要价格昂贵的你?

  所以,笔者认为小米在商品价值与价格的平衡上把控得比较精准。

  与之类似的还有电视行业,三洋将其电视在中国的五年经营权卖给了国美;先锋则允许苏宁开发的平板电视在中国以先锋品牌销售;在8K显示上领先的夏普被富士康收购。

  拥有着领先技术的日韩品牌在中国市场的经营情况甚至不如中国品牌,这个有趣现象同样折射出一个现实问题:五六千的电视已经有很好的显示效果,我为什么还要追求OLED、曲面、极致高清和大尺寸呢?

  所以,为了迎合中国消费者,很多日韩品牌都纷纷推出与中国品牌价格相当的产品,而这些产品往往没有沾上它们高端显示技术的边,基本就是一分钱一分货。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kj/a5503930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