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奥巴马监制的《美国工厂》都讲了什么

奥巴马监制的《美国工厂》都讲了什么

《美国工厂》片头

8月21日在美国上映的纪录片《美国工厂》,由奥巴马夫妇投资的高地公司参与宣发,因其独特的内容、流畅的叙述,赢得极高赞赏。

不仅在圣丹斯电影节中获得纪录片类别最佳导演奖,还提名了评审团大奖。在上线之后,保持了烂番茄网上98%的新鲜度,豆瓣评分高达8.3分。各大报纸也纷纷给予评价:

New York Times用"扣人心弦"来形容它…

Variety认为它"颠覆了人们对美国制造的认知"

Cinema Scope更大加赞扬它是 ——

"近十年来最引人入胜的美国纪录片之一"

CinemaScope评《美国工厂》

那么,《美国工厂》这部片,到底讲了些什么呢?

事情要说回到十年前,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对美国整体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受此影响,美国各州的工厂纷纷破产倒闭,连制造业非常发达、生产历史久远的传统工业城市——俄亥俄州的代顿,也不例外。

2008年,通用公司关闭代顿工厂,万余工人失业,经济严重受阻。工厂倒闭,废址存留了数年,无人问津。

而2016年,当地人期盼已久的"救星"终于来了。

专门生产汽车玻璃的福耀集团,在考量了税务政策、产品运输等问题后,决定在代顿废弃工厂的原址上建立新厂。伴随着董事长曹德旺的,不止是200多名中国资深员工,还有着他们试图在美国这片土地上燃起的"中国制"的信念。

福耀公司的到来,给当地人提供了数千工作岗位,扫除了笼罩代顿数年的经济阴霾。居民们对此表示出极大的欢迎。

他们甚至将原街道改名成为"福耀大道"以表达尊重: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本被双方的喜悦掩盖住了的矛盾也逐渐浮出水面,这也进入到本部纪录片的正题。

一、不可忽略的文化差异

纪录片的核心之一,就是劳方与资方的拉锯。

劳方这边,涉及到美国的工会制度。美国很多行业都有工会,并且工会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比如,能够帮全体工人和老板谈判,要安全保障,要福利政策,要高工资等等。

资方这边,由于福耀力图引进中国制度,且这制度也是难以被工会接受的,董事长曹德旺一再表态,"我们不准工会进来。"

或者再详细地说,有着工会"撑腰"的代顿原工厂工人,过着的是每月八天休息、每天只上八小时班的日子。而中国的工人们,每月只有一到两天的休息,每天要上十多小时的班,甚至还采取军事化管理…

每天,这些中国的工人们要经历报数、跨立、喊口号、唱队歌等等,美国人难以理解的,甚至被认为是匪夷所思的工作流程,才能开始工作。

中国员工正在喊口号

更为直观的,在中美两方员工劳动量差异如此悬殊的情况下,美国工人在通用公司的时薪有29美元,在福耀工厂时薪只有12美元,约120元人民币。

美国工人诧异于中国工人的"吃苦耐劳",福耀公司不满于美国工人的"好逸恶劳",双方不断交涉,是这部纪录片的主线。

二、暗含其中的阶级矛盾

然而,当美国工人"争权益"的时候,其他美国人也是支持的吗?

这倒未必,且至少在片中,美国投资方及管理人,也表达出自己对于美国制造业的深深忧虑。

美国的制造业为何在逐渐没落?固然,美国公司擅长于把握前沿技术的研发,但是,一个社会的绝大多数人是没有足够的能力参与其中的。当制造业逐渐空心化,当代工厂开到第三世界国家,美国本土工人的未来似乎并不明晰。

而就在此背景下,他们仍有着很多要求,如拒绝任何强制性加班,工作喜欢闲聊与攀谈等等。这些"低效率"行为,是任何公司或投资方所不愿见到的。

美国主管在抱怨员工

也就是说,《美国工厂》体现的,不止是来自中美两国的文化差异,还有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工作理念的不同。你当然可以说,中国老板好没人性,美国工会多好正义。但你也不得不承认,在技术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制造业发展大多靠工人的付出以维系的时代,工会的"放纵"正加速着发达国家第二产业的衰落,与此同时,推着"不要命"的发展中国家赶上前

"被取代"的焦虑督促着美国人拍下这部纪录片,作为"劳动的楷模"——中国人的我们,同样也要思考:当机械化高度发达、人工智能再度超越,作为"人",我们的价值又在何方?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905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