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电影 > 《沉默的羔羊》真实存在的人物:高智商犯罪,与最危险的杀手

《沉默的羔羊》真实存在的人物:高智商犯罪,与最危险的杀手


文丨瞅你一眼万年V


《沉默的羔羊》女主人公原型:帕特·科比

在上世纪90年代的好莱坞经典恐怖片《沉默的羔羊》中,美国联邦调查局(FBI)年轻女见习特工克拉丽丝·斯塔林为了侦破一起连环谋杀案,逮住一名绰号“野牛比尔”的变态杀手,她来到一所戒备森严的美国监狱中,访问了一名智商极高、被囚狱中的食人狂魔汉尼拔·莱克特博士,试图从他那儿获得杀人犯的心理行为资料,以便从中寻找线索帮助破案,影片讲述了克拉丽丝和莱克特博士互相进行心理战和“智力游戏”斗智斗勇的故事。影片中的女见习特工克拉丽丝并不是虚构出来的人物,而是真有其人——现年60岁的FBI行为科学前女特工帕特·科比。


帕特·科比


《沉默的羔羊》女主人公原型:专和“连环杀手”打交道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电影中的克拉丽丝在现实生活中竟真有其人,她就是美国联邦调查局“行为科学小组”前女特工帕特·科比,她的工作就是专门和美国监狱中最危险最邪恶的变态“连环杀手”打交道,和他们进行心理战与“智力游戏”,从而帮助组建了世界上最大的“连环杀手”心理数据库,并帮美国警方侦破了一起又一起谋杀悬案。不过唯一不同的是,《沉默的羔羊》中的女特工克拉丽丝只和食人狂魔莱克特博士一人进行过心理战,而现实生活中的女特工帕特却和美国各地监狱中的40来名“连环杀手”打过交道!现年60岁的帕特日前首次披露了她年轻时和世界上最危险的“连环杀手”们进行心理游戏的种种惊人内幕!



美国联邦调查局的“美人计”:女特工易让杀手坦露心扉

据帕特回忆称,她是在上世纪80年代加入了位于美国弗吉尼亚州匡恩提科市的联邦调查局“行为科学小组”的,因为她具有学习心理学的背景,而“行为科学小组”的工作就是专门和犯罪分子进行心理战和攻心战,分析犯罪分子的心理模式,促使他们坦白自己的罪行。由于“行为科学小组”大部分都是和罪大恶极的谋杀犯打交道,所以该部门的特工几乎全是清一色的男性,不过有一天帕特的上司鲍伯·莱斯勒偶然发现,年轻漂亮的女特工更容易让那些谋杀犯放下戒心,炫耀和坦承自己的罪行,所以从那以后,年轻的帕特就成了专和美国“连环杀手”打交道的美女特工!


为建连环杀手心理数据库:和最危险杀手交流

帕特称,从上世纪80年代起,她经常在美国各所守卫森严的重刑犯监狱中来回奔波,访谈那些最臭名昭著的连环杀手和变态凶手,以便从他们身上找出这些罪犯的共同心理特征和犯罪模式。在几年时间中,帕特和美国各地监狱中的40多个最邪恶的“连环杀手”打过交道。


帕特回忆说:“我的上司为了创建一个连环杀手数据库,将我派往美国各地的监狱中访谈了40多个臭名昭著的连环杀手,我的访谈结果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连环杀手心理数据库。我必须在访谈中诱使他们说出是什么原因使他们沦为了连环杀手,以及了解他们的家庭背景和作案习惯等。我参与组建的连环杀手心理数据库后来帮助警方逮到了其他许多逍遥法外的连环杀手。”


《沉默的羔羊》真实版:罪犯爱和她玩“游戏”

在电影《沉默的羔羊》中,联邦调查局女特工克拉丽丝为了自身安全,必须隔着一面玻璃与食人狂魔莱克特博士进行交谈,然而,帕特大多数时候都是坐在一张桌子的对面,和“连环杀手”面对面进行交谈。帕特访谈的第一个“连环杀手”是美国声名狼藉的“I-5高速公路杀手”兰迪·沃德菲尔德,他被控犯有4项谋杀罪,然而美国警方相信他的受害者至少多达44人。沃德菲尔德在监狱中接受帕特访谈时,他就像《沉默的羔羊》中的莱克特博士一样,特别爱和帕特玩“心理战”和“智力游戏”。


帕特回忆说:“我隔着一张桌子坐在沃德菲尔德的对面,我们中间并没有玻璃挡隔。我过去曾在巴尔的摩市当过谋杀案警探,再加上学过心理学,所以和连环杀手打交道并没有让我过于震撼。不过,当你盯着一名连环杀手的眼睛时,你仍然会有一种不寒而栗的感觉。”

探索凶手最黑暗的秘密:访谈对象包括“绿河杀手”

帕特访谈过的其他连环杀手还包括加利福尼亚州曾经杀害了13名女人的“深夜跟踪者”理查德·拉米雷兹,以及臭名昭著的“绿河杀手”盖里·里奇威,帕特说:“我们现在相信里奇威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曾在西雅图市附近谋杀了48名女性。不过,坐在一名连环杀手的对面并没有让我感到害怕,一些连环杀手甚至企图在交谈中控制和影响我的思想。”

不过帕特称,尽管许多连环杀手都希望自己能有汉尼拔·莱克特博士那样的高智商,不过和恐怖电影中的莱克特博士相比,他们的智商显然差得很远。帕特说:“许多精神变态杀手喜欢谈论他们自己,尤其是面对一名女特工的时候,他们非常自恋,所以即使你和他们交谈数小时,你可能仍然无法从中得到任何有用的东西。通常,我只要和他们交谈10分钟,就能知道接下来的交流是不是在浪费时间。我在3年时间中对美国监狱中的连环杀手们进行了至少35次访谈,我们最后组建了一个关于250个连环杀手的数据库,尽管我们并没有访谈其中所有的连环杀手。”

由于帕特访谈“连环杀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美国联邦调查局曾试图雇佣更多的女特工专和“连环杀手”打交道。可是,许多其他女特工都没能坚持下来,就离开了这一特殊的岗位,因为整天和“连环杀手”打交道、探索他们大脑中最黑暗最邪恶的秘密,对这些女特工来说实在是一种梦魇般的生活。



《沉默的羔羊》中女特工“访谈”食人狂魔汉尼拔的剧照

附:《沉默的羔羊》人物个性与心理分析


当一只飞蛾叮咬你的双唇时,你是沉默,还是尖叫?为什么它总像一场噩梦缠绕着你,挥之不去;每当深夜惊醒,在梦魔一点点吞噬你脆弱心灵的时候,耳边总是回荡着黑暗深渊中那一声声凄惨、绝望的羊羔的尖叫。

看到这里,我不禁感到有一丝的不协调,“沉默的羔羊”岂不是译错了!从字面上看,至少也该译作“羔羊的沉默”(The Silence of the Lambs)。可是再细细的品读后才发现,即使译作“羔羊的沉默”也是不正确的,不符合全书的主题。《沉默的羔羊》是一个恐怖的故事,一个叫人从头至尾头皮发麻手心捏汗的故事!尤其是男主人公那双怪异的褐紫红色的眼睛,久久地留在我的脑海中,让人感觉着异样的不安与激动,怕想到他,又忍不住要去想。既然是这样,为什么竟取了《沉默的羔羊》为名呢?书中在男女主人公的对话中几次提到了“羔羊”一词,可自始自终却无对它的正面描写,“羔羊”是如何成为本书的主线的?


原来“羔羊”就是女主人公幼儿时在农场的一段遭遇而在她幼小的心灵上留下的深深的创伤。家贫,父死,孤儿一样漂泊的童年,让幼小的史达琳对周遭的事物充满了恐惧,她想逃出农场,救走即将被屠杀的羔羊,哪怕一只也好。可是她失败了,她被送到了孤儿院,她带走的羔羊还是逃脱不了被屠宰的命运。从此以后,即使史达琳拼命地读书,在读书中竞争,在竞争中取胜,她的心灵深处始终有一只羔羊在尖叫,可她并没有意识到,那正是自己内心脆弱的呼号。潜意识中她认为自己是弱者,不感接受儿时的遭遇,逃避与心灵深处的直接对话。但是她却在逆境中显得异常的坚定、老练,靠着意志力将恐惧深藏在平静的外表之下,她不要任何人知道她的“懦弱”,她也不需要任何人的帮助。


就在史达琳以为自己已足够坚强,也认为可以独立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时,命运再次粉碎了她天真的想法。作为FBI预备警员,史达琳接受了联邦调查局行为科学部委派的一项工作,表面上是给优秀的她一次锻炼的机会,实际上她只是人手不足时用来凑数的小棋子罢了。这一切都被汉尼拨.莱克特博士一眼看穿了。他就是史达琳这次工作的对象,一个权威的精神病专家、心理学家、古典文学家(在《汉尼拨》一书中有详细的描述,在下文中会具体分析)。他因涉嫌杀害多名患者而被关押在州立精神病犯罪医院。由于他是著名的精神病专家、心理学家,因而不少学者、研究人员,甚至是FBI的行为科学部都想搞到关于汉尼拨.莱克特的重要的精神调查情况。可是他本人却极不合作,几年来无数的拜访者都是空手而归。千篇一律的调查问卷勾不起他的胃口,枯燥乏味的牢笼生活磨灭了他的耐性,就连远远在外的调查者都逃不了他的魔掌,濒临垂死边缘。他高高在上,蔑视着周围的一切。他永不变的是那双锋利的眼睛,任何人内心的想法都逃脱不了他的窥视,他会揭发出你苦苦隐藏的秘密,毫不留情地,将你击溃在痛苦与绝望中。

史达琳来了,她抱着信心与勇气走进了那间地下室,是如此的清高,矫健的步伐中看不出隐藏在内心的恐惧,那伴随了她十几年的梦魔。只要填完调查问卷,史达琳就算完成任务了,整个过程都在掌控之中,即使博士不合作也没关系,完成报告是没有问题的。史达琳依照接受任务时得到的忠告,努力避免与莱克特博士过多的交谈。可是眼睛是不会说谎的,莱克特褐紫红色的眼睛又捕捉到了绝好的猎物——那双看似坚定的眼神中隐约闪烁着不安与惊恐。一双迷人的眼睛吊起了莱克特的胃口,他对研究面前这个女孩的经历充满了兴趣,决定和她玩下去。渐渐地史达琳掉进了他的陷阱,同时她的命运也悄悄地偏离了轨道。

沉默了多年的莱克特开口了,可他不愿接受调查问卷上的那些心理咨询,他根本就对那一套不屑一顾。他最敢兴趣的是津津有味地鉴赏别人的痛苦以及细致入微地掠取他人的隐私。他有非凡的洞察力,能看透一切,所以当史达琳第一次出现在他的面前时,他一眼就看出了她卑微的出身和争强好胜的性格。他开始猫玩老鼠似的逗玩这位实习生。他开始吊史达琳的胃口,主动提供行为科学部一直在设法缉拿却始终没有成功的杀人凶手,剥了五张人皮的变态凶手“野牛比尔”。这样一来,倒还真的吸引了史达琳,诱使其慢慢走进了反被利用的圈套。


莱克特是狡猾的,史达琳是单纯的。急于破案的史达琳迫切地需要线索,虽然首先的线索是莱克特主动提供的,然而往后他却又不直接告诉你;更甚至于,善于心计的他,每到关键时刻或每当史达琳差不多摸清了头脑时,他就故意不再往下说,而要史达琳把自己的隐私告诉他作为往下谈的条件。于是,史达琳苦苦深埋于心底的那段幼儿时的遭遇就这样被莱克特一点一点地挖出来了。

史达琳渴望成功地破案,解救重要的人质。她并没有意识到这不仅是出于职业的本能,同时也是她潜意识中的一种挣扎,她挣扎在羔羊的尖叫声中!莱克特发现了这一点,他知道史达琳在“野牛比尔”的案件上会坚持到底,因为从她在蒙大拿牧场的那段经历,让莱克特十分清楚地了解到,史达琳心中一直有一个无法摆脱的尖叫声,那便是可怜的任人宰割的羔羊。对于克拉丽丝.史达琳而言,如果说她幼儿时在牧场听到的羔羊的尖叫声是真实的话,那么她长大后心中时不时听到的羔羊的尖叫声更多的是具有了象征的意义,它表了弱者、受害者,象征了这些人在孤立无援中发出的呼号。史达琳无法摆脱心中的尖叫,从前是因为无法拯救那些弱小的羔羊脱离被屠宰的命运,而在心中永无止境地悔恨;现在则是因为受害者都是弱小的女性,这就使史达琳更多了几分切肤之痛。她想象着她们生前的处境,回忆着她们受害后的惨状,最后一切便凝聚到一个声音上:羔羊在尖叫,尖叫,尖叫!就是这样一种召唤,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因此,潜意识中她认为只有亲手抓住罪犯,才能平息在心中尖叫的羔羊,停止这种声音!莱克特十分清楚这一点,同时也利用了这一点。

只看过电影的人是发现不了的,只是觉得莱克特博士一直是被史达琳借以破案,而他最终的逃脱是因为当时所有的人都关注于救出议员的女儿,疏于防范而让他有机可乘的。实际不然,如果你看了原著,就会发现这场交易中两方都存在着利用与被利用,而其中的胜者就是莱克特。在被拘禁的许多年中,莱克特博士以其永无止境的好奇心,学会了监狱中不少秘密的手段和技巧。早在多年前就利用拜访者遗忘了的一支圆珠笔的存墨水的金属管,花了几个月的时间磨成了一把可以开锁的钥匙。莱克特从来都没有放弃过逃跑的念头,只是苦于没有时机,现在史达琳的到来正为莱克特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虽然是史达琳先开出了假的条件,但即使如此,莱克特依然敏锐地嗅出了暗藏的机会,他同意继续合作。我认为他应该是看穿了史达琳的小把戏(书中未交待),但他猜到议员会迫于女儿的安全而真的同意安排他转监狱。在转移的过程中就是最好的机会。聪明的罪犯开始了他的越狱计划。电影版中,面对议员和警察,莱克特先故意激怒议员,转移话题,一直拖延到了最后才说出凶手名字和住址,而原著中的博士倒是挺配合,“为了换取更好的囚禁条件”,一见到议员就“主动”交代了。无论哪一种看上去都是“正义”的一方获胜了,但实际这只是一场捉弄人的游戏,一场让FBI原地绕圈的把戏。因为对于不配合游戏规则的人,莱克特是不会花过多的精力与他们浪费时间的,他不必担心事情败露的后果,在那之前他就可以逃脱牢笼,更何况他知道随后就会有最后的一位重要访客来寻找最后的线索。史达琳正如莱克特预料中的准时到达。敏感的史达琳感觉到了莱克特在这场交易中耍了小把戏,但是她也无证据反驳,她只能相信直觉,相信莱克特最后的善心能帮助自己。这次莱克特极为耐心地引导着她的思路,却一如既往地决不说出最后的答案。时间的紧迫让史达琳失去了冷静,莱克特由此挖出了她记忆中最后的秘密,他发现了史达琳自己都不曾认识到的另外一个微妙的情感因素,它将在未来左右史达琳对人生和事业的选择。

作为交换条件莱克特将胜利留给史达琳,而不是扔给一群贪图名利的资本主义的走狗,那是因为史达琳渴望的是解救弱小的生命,她发自内心的心灵的呐喊,深深地触动了莱克特心中相同的情怀。此时他决定帮她破获这桩案件,绝不再是想玩弄她不愿回首的记忆,而是想帮助那位孤单的小女孩解救出惊恐的羔羊,帮助史达琳摆脱梦中羔羊的尖叫声。他相信聪明,坚强的克拉丽丝能够成为最后的救世主,也希望她能因此重获心灵的平静,不再听到羔羊的尖叫。史达琳如他所愿的制服了“野牛比尔”,但此时的莱克特自己也不会想到,在与他周旋中成长起来的史达琳,会在七年后与他在另一个牢笼中展开一场关于生死的拯救与被拯救的行动。


他与她,没人会意识到因为对方的出现,自己的人生正在悄然地发生巨变。

但此时的莱克特是最后的大赢家,他成功地逃脱了法律的制裁。

请别忘了,史达琳也获得了成功,在孤单的黑夜里,不再会听见羔羊的尖叫,不再会从恶梦中惊醒。此时的史达琳就如同破茧而出的飞蛾,完成了蜕变,从精神、意志、身体上都得到了磨练,显得更加成熟,稳重。眉目间不再紧锁,眼中不再闪烁不安,她已学会从错综复杂的事物中去发现线索,运用正确的方法和手段解决问题,而她的老师正是汉尼拨.莱克特。此刻的心中充满了胜利的喜悦,但同时也夹杂着一丝不安,逃脱了的莱克特博士会在哪里呢?他又会去做什么呢?职业习惯让她避免不了有这种下意识的思考。莱克特博士留给她的也不仅仅是深刻的印象。他那双锋利的可以洞察一切思想的眼睛,就深深地刻入了史达琳的脑海;他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教会了史达琳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法;还有他时不时的冷嘲热讽,让史达琳回味了成长过程中的酸甜苦辣,从而在以后的工作中面对事业的挫折时更加冷静坚强。


《沉默的羔羊》结束了,但故事却在继续。享受着愉快旅行的莱克特博士送上了给克拉丽丝.史达琳的第一封信。“嗨,克拉丽丝,羔羊停止尖叫了吗?……如果你的回答既肯定又否定,我是不会感到惊讶的。羔羊目前是不会再尖叫了。但是,克拉丽丝,你是以那地牢的种种标准来衡量自己的,可衡量自己不能太苛刻了;要获得神圣的宁静,你得一次又一次地去争取。因为鞭策你前进的是困苦,看到困苦,困苦就不会有尽头,永远也不会有尽头……”而此时在遥远的东部,克拉丽丝.史达琳正睡得很沉,很甜,因为羔羊已经安静。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3910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