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电影 > 昱见|美国人显然不懂《花木兰》,但咱其实也未必真懂

昱见|美国人显然不懂《花木兰》,但咱其实也未必真懂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首席记者 王昱

花木兰故事的背后,是一个中国古代兵制走入死胡同的悲剧。

1

迪士尼新出的电影《花木兰》,如很多影评警告的一样,是个大烂片。

在电影未上映之前很多人可能觉得这电影如图所示,烂在服化道上,但看过之后,才发现服化道相比电影那一塌糊涂的脚本来说,其实还算好。

整个故事人物情绪的起承转合特别突兀,跟放PPT似的:

刘亦菲演的花木兰前一秒还小姑娘一样跟父亲撒娇吵架,后一秒就拜了祖坛替父从军去了。巩俐姐姐饰演的女巫前一秒还是大BOSS,后一秒居然洗白替主角挡箭……凡此种种,完全不知人物的心理动机为何。

整个观影过程中,昱弟能隔着屏幕感觉到编剧们的那种艰涩——这帮编剧们对人物动机的解读是失败的,他们显然不理解花木兰为啥替父从军,于是搞了一通前言不搭后语的瞎解读。

那问题来了,迪士尼为何会砸钱搞这么一部烂片?

这几年,好莱坞拍了不少讨好美国少数族裔的电影:

比如漫威宇宙的《黑豹》是讨好黑人的,

迪士尼之前也拍过《阿拉丁》取悦阿拉伯裔,

这次更是狠砸了两亿多美元,要把曾经成功的动画电影《花木兰》真人化,明显是在挠华裔的痒痒。

好莱坞肯花真金白银去拍这些电影,当然不是因为他们真的崇尚民族团结了,而是因为商业利益:这些年美国白人生育率的下降和少数族裔人口的增多是个明显的趋势,好莱坞想赚这帮人的票房,当然要讲他们的故事。但这些少数族裔的年轻人其实也是在美国土生土长的,本民族的“原生态故事”该怎么讲,他们自己也不知道,这极大方便了好莱坞编剧们糊弄事——拿一个西方故事的脚本,套上个少数族裔文化的壳子,请几个大腕儿照着演,再加点酷炫特效,就完事了。

《花木兰》显然就是这么一部拍出来忽悠ABC(美国土生华裔)的电影。正如漫威的《黑豹》讲的其实是一个美国超级英雄的故事一样,《花木兰》讲的也是典型的西方中世纪骑士故事:

一个女孩,为了家族荣耀和实践“勇敢、善良、真诚(勇善真)”的骑士精神,毅然代替父亲成为国王的骑士,在经历一系列冒险之后荣耀加身、衣锦还乡。

因为有这么一个完全西式的故事内核,我们中国人在电影中会看到很多让人吐槽不能的剧情穿帮情节:

比如,剧中甄子丹演的那个将军,在看到有士兵撒谎后,惩罚措施居然是让他们直接收拾东西回家——大哥,这是服兵役好吗?真要撒个谎就能回家,那兵营岂不都跑空了?

再比如,李连杰演的那位皇上,一听说草原可汗杀进宫来了,立刻二杆子精神上头,抽出宝剑,领着几个侍从就去找人家单挑了。

所幸对面的大汗操作也是迷幻,好端端一次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本该是铁骑饮马黄河的事儿,弄得跟本·拉登搞恐怖袭击一样,也是带几个兄弟就往皇城里闯,吵着要杀皇上——您是大汗啊,草原铁骑呢?快马弯刀呢?

没有,通通没有。整个电影大约就能看到不出二百来号人在来回掐架,弄得庞大的中式兵营和皇城都显得空荡荡的——在这一点上,该剧导演的水平还不如拍《英雄》的张艺谋,都不知道该用特效把这么大的场面塞满。

但你如果用西方骑士故事那一套去理解,导演这么安排是说得通的。

西方中世纪的战争,大多也就是几百上千个骑士之间的小规模冲突。这种冲突中,单兵素质是很重要的,骑士必须对领主忠诚,并勇敢善战,不合格会被解除附庸关系,而解除附庸关系则意味着骑士的社会性死亡,是很重的惩罚,骑士将丧失地位、田产和安身立命的根本——导演所理解的花木兰之所以要替父从军,以及甄子丹“开除”撒谎士兵,都是建立在这套逻辑下的:一个骑士要完成自己的试炼,才能给领主继续打工。

贵为皇上的李连杰提剑跟可汗PK,在西方情态下也好理解,欧洲的中世纪国王们没有那么强大的王权,也没有儒家思想帮他们驯化臣下,他们不过是贵族和骑士中的领头人,遇上战事必须自己亲自上阵才能鼓舞士气。像东方皇上那样喊句“来人,护驾”就有一帮忠臣帮他挡刀的待遇,西方国王们是没有的。

编剧在写这一段时,估计脑子里想的是狮心王理查与萨拉丁在耶路撒冷的那次对线。

所以,花木兰放给欧美观众看,他们大约不会觉得有多违和——故事就应该这个样子啊,中世纪打仗么,还有别的打法吗?

有的,只是不了解中国史的人很难理解。

2

中国古代之所以能动辄拉起呼啦啦上万人的队伍搞大规模作战,不是白玩儿的,其基础就藏在花木兰这个故事的细节中。

《花木兰》的底本《木兰辞》起源于北魏,而北魏的军事动员体系叫府兵制,府兵制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十分特别又影响至深的制度。

严格说来,在西魏的宇文泰改革府兵制、去除其中的民族歧视色彩之前,“府兵制”除了是军事制度,还是一套民族压迫制度——南北朝时,北方草原民族(鲜卑人)靠快马弯刀占领了中原,北魏军事贵族们最初将“从军”视作一种鲜卑人才能享有的特权,他们规定汉人老百姓只能耕地、交纳赋税(而且是重税);鲜卑人则可以免交租税,同时拥有更多的田产,但代价是,一旦遇到战事,鲜卑人要成为“府兵”,每家每户都要出男丁,跨上战马、拿起弯弓为天子(可汗)效命。

这套系统的雏形,跟西方中世纪的骑士制度有点像:同样是为落后文明征服先进文明之后而设,同样是上级赐予下级以田产、下级回馈上级以军事效力的效忠关系。难怪西方人会误解。

然而,几乎同时代发轫的这两套相似体系,后来却走向了不同的道路。

在西方,骑士和领主贵族们在整个中世纪始终保持着对上级较强的“议价权”,这种议价权最终成为了议会、宪章等制度,固化为西方文明的一部分。

但同时代东方的故事却是另一个讲法:

北魏的鲜卑可汗在入主中原后很快汉化,接受了秦汉延续下来的大一统式皇权思想。中式皇权思想的内核就是拒绝权力的分割:皇帝们不舍得像同时代的欧洲国王们一样将土地的所有权和治理权也分给手下。基层府兵们真正得到的,仅仅是那些田产的经营权和不交租税的权力。

但这就带来一个问题,由于没有治理权和独立的政治地位,府兵们的田产总是很容易被侵蚀、兼并掉。

在《木兰辞》中,我们也能看到这种败坏的苗头。花木兰决定从军后,第一个动作是“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你一个府兵,要随时准备为国效命的,家里不备一匹马吗?平时训练咋办?

无论当年的动画版还是真人版,迪士尼所拍的《花木兰》中,马都被改成了花木兰家家养的,西方人可能没法理解有从军义务的骑士家里不备马。

但在《木兰辞》中,花木兰家不仅马是现买的,连骑马的配件都要现买应付,这证明这家人已经不习弓马很久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唯一合理的解释是,花家的经济条件已经不再允许日常养马,与其饲养这样一匹古代吞金兽,还不如平时卖了补贴家用,战时再买以“应付差事”。

这样凑合出来的“府兵”战斗力就十分堪忧了。最迟到唐代初年,府兵的“败坏不堪用”已经成为了大问题。唐太宗李世民晚年征高句丽,就亲身目睹和感叹了府兵的战斗力下降。李世民能想到的解决方案是两条路:

第一,重新整肃和确立了“均田制”和“租庸调”,其核心是重新保障了府兵们的财产权,以保障兵源质量。

第二,由朝廷出钱,专门雇佣一帮能打善战的“游侠儿”充作“天子亲卫”,这些人完全脱产,吃喝拉撒都由朝廷管。这套体系,后来就发展成了“募兵制”。

这么一番“励精图治”下来,唐兵的战力居然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巅峰水平。

府兵和募兵相杂糅,去年大火的《长安十二时辰》里的唐军就处在这个阶段。

该片主人公张小敬与反派BOSS之间的矛盾也是这两种制度开始发生冲突所产生的。

但李世民的这两个应急药方,后来都被证明有严重问题:

“均田制”和“租庸调”解了一时之需,但还是没有解决如何保障财产的问题,土地兼并随着时间推移故态复萌,府兵制最终彻底败坏。

而募兵制在后来的发展中,了一个让中华帝国尾大不掉的梦魇——一支雇佣常备军的成本实在太高,绝非一个中世纪帝国的生产力所能承担。唐太宗的孙子唐玄宗时代,即便极尽搜刮能事的奸相李林甫也无法填满各藩镇养兵的财政亏空,于是酿成了后来的安史之乱和随后的藩镇之祸。

《妖猫传》里的唐玄宗和安禄山争的是女人,但历史上,他俩争的是养兵的钱。

此后的中国历史上,兵制就是在各种变种的府兵制和募兵制之间打摆子:

宋代,执行了较为彻底的募兵制,但也给这个国家造就了空前的财政重压,最终催生了行事操切、急功近利的王安石变法,撕裂了整个国家。

《清平乐》里说了点这一内容。

明代,洪武皇帝朱元璋怀着对李世民的无限崇拜,又重新搞起了山寨版的府兵制,他划出一些农户为“军户”,要他们世代服役,不必纳粮。朱元璋得意地宣称自己“养兵百万,不费国家一粒粮”。

但两百年以后,府兵制的那个顽疾又出现了——与之前所有皇帝一样,朱元璋只给了兵户田地,却没给他们保卫田地的相应权力。王公贵族、官员豪绅利用权力侵占田产在明末又成了大问题,军户制度的彻底败坏,敲响了明王朝的丧钟。

军户制度败坏的问题,《大明劫》里的孙传庭总结得不错。

最有意思的是清朝,从八旗至绿营再至湘军、淮军的转变,几乎就是把北魏府兵制到唐代藩镇割据的旧事用短短两百多年时间又重演了一遍,再次证明了这条道路是行不通的。

所以,《花木兰》这个故事背后,其实暗伏着一条古代中国兵制一路走进死胡同的发展曲线——中国从与同时代西方骑士制度相似的出发点开始,却最终走上了一条与他们截然不同的道路。

3

这样的历史背景,好莱坞的编剧们是无暇了解的,今天的中国编剧们也未必了解。

花木兰这个题材,国内电影也没少拍,但我们往往喜欢把花木兰“替父从军”的动机包裹上“保家卫国”的光环,比如赵薇那一版。

但正如西方人以“骑士精神”“女权主义”来解释花木兰替父从军是鬼扯一样,说花木兰有“保家卫国”的觉悟也属于现代中国人的过分拔高。

你看《木兰辞》里,对花木兰从军前怎么纠结,从军后怎么想家,回乡后大家怎么高兴,描写得都很详细,唯独对上阵杀敌语焉不详,一句“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就滑过去了,什么具体情节都没有。各类影片中大段篇幅描写的战斗场面,都是难为后世编剧们编出来的。

这显然不是一个执着于“保家卫国”的人写出来的东西,至少《木兰辞》的作者没把动机解释成这个。

原版花木兰替父从军的动机究竟是什么?无非“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以北魏当时的事情论,如果不按府兵的身份服兵役,花木兰的家族就要像普通的汉民一样交纳很重的租税,不仅经济地位要进一步沦落,社会地位也会下降,所以她为了家族只能挺身而出,去担负一个女性本不该担负的兵役。

至于一个连战马都要现买的女孩怎么对抗从小在马背上长大的“燕山胡马”游牧民族?如果各家府兵都这样勉强,这支部队的整体战力会怎样?这就不是花木兰能关心的事情了,反正朝廷发来的“军书”如此,草民们不过遵旨奉行。

说简单点、也直白些,这就是一个北魏府兵家庭无奈之下“应付差事”的故事。


花木兰既不是中国版圣女贞德,也不是古代版的吴琼花,她就是她,一个为了不让家庭阶层沦落而奋力挣扎的普通女性。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3908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