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电影 > 再看《千与千寻》:3个隐喻角度诠释宫崎骏的创作意图

再看《千与千寻》:3个隐喻角度诠释宫崎骏的创作意图

导语

大家好,我是陆兴荣,多年之后再次看《千与千寻》, 它的魅力不仅没有退色, 反而给予我们更加强烈的心灵震撼,今天的这篇文章和大家尝试对宫崎骏这部电影中的隐喻进行解读。

1997年的夏季,沉寂了5年的宫崎骏推出鸿篇巨制《幽灵公主》, 一举获得了193亿日元的票房收入,这是当时影院上座率的一个奇迹。2001年7月,宫崎骏和吉卜力工作室精心打造的日本动画影片《千与千寻》隆重上映,自公映以来,这部经典动画作品包揽数项国际大奖,包括第75届奥斯卡最佳长篇动画奖及第52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两项顶级荣誉,被誉为动画“巨匠”——宫崎骏的“殿堂之作”。

关于宫崎骏的《千与千寻》这部动漫作品,我之前写过从音乐角度和色彩美学两个方面来解读,这些在一定程度在能帮助观众对影片的理解与鉴赏,但本文我想从隐喻的视角,分别从主题隐喻、场景隐喻及角色隐喻解读影片,解读更多令观众疑惑不解的内容,揭示宫崎骏的创作意图。

进入文章主题之前,这里先解释一下:什么是隐喻思维?

传统意义上的隐喻研究是把隐喻看做是语言的特点,并不是思想的特点。

1980年, 莱考夫和约翰逊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指出隐喻是“通过其他事物理解和经历一种事物”强调“人类思维的基本方式是隐喻式的”, “我们头脑中的概念系统的大部分都是由隐喻性的关系构成的”。

换句话说,隐喻思维是人类感知世界和认识世界的一种基本工具,即“用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事物”,其不但存在语言之中, 还存在于非语言领域(如美术、电影和模式)中,它们的文本可以是一幅画、一组具体模型,它们都可潜在地成为隐喻。”

电影话语对隐喻的植入已经不是一种“理论先行”的从众行为, 而是旨在借助理性和想象思维揭示电影自身特性的一种努力,为电影的解读提供了一枚思维利器。

01

“迷失和回归”的主题隐喻

享誉世界的动画电影大师宫崎骏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导演,在他的动画影片中, 人与自然、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永恒不变的主题。今天我们研究的对象《千与千寻》就完美的秉承了宫崎骏影片的理念,为观众构建了一个“迷失和回归”的隐喻主题。

动画《千与千寻》这部电影是以现代日本社会为背景,讲述了10岁的少女千寻与父母一起从都市搬家到郊区误入另一空间的神域,为了拯救变成猪的双亲,在灵异世界经历一系列关于爱与成长、“自救”与“救他”的冒险之旅,最终重返人类世界的故事。

影片关于“迷失”的主题有一明一暗两条主线,千寻的迷失是明线,千寻父母的迷失则为暗线,两条主线相间体现了宫崎骏对现代人性的思考与关注。

1.明线:失去名字就等于失去自我, 成为“他者”的奴隶,隐喻了当代年青人在现代花花世界中容易迷失自我

名字在动画《千与千寻》中不再是我们身边最普通、最寻常的东西, 而是一个符号, 一个凝聚着人类意志和个性的生命符号。

剧中魔女汤婆婆通过剥夺人的名字来控制他人,千寻不但失去了因为自负和贪吃犯了神灵的戒忌变成了猪的父母,更重要的是其为了双亲主动放弃代表其个人身份的符号:名字。

  • 千寻由一个人类的物质世界跌入一个全然陌生和充满困境的神灵的世界,只有在汤婆婆的女巫控制的汤屋工作,才不会变成猪,才有机会解救她的父母,故其主动忘记名字选择默默承受陌生环境的恐惧和生活的苦难、困难和挑战。
  • 白龙想获得超凡能力被汤婆婆剥夺名字后玩弄于股掌,变成为迎合其贪欲帮老魔女做蝇营狗苟的勾当的工具。
  • 坊宝宝一直被母亲溺爱在温室里, 根本不知道自己有名字。

在这些人物形象中现代人有看到自己的影子,世界愈发丰富和精彩,人生到处是十字路口,生而为人总要面临选择,有多少人能把握住始终做自己的主人?这里,隐喻了当代年青人在现代物质世界成长过程中的迷失,一次次迷失, 满怀着迷茫与困惑成为身不由己的社会零件。

2.暗线:千寻父母的迷失“人幻化为猪”的情节,隐喻现代人赤裸裸的纯物质追求的自我控制的迷失

千寻父母的贪吃变成了猪的戏份,不仅仅是展开故事剧情的需要,更是表达宫崎骏自己的生活态度,面对那些迷失在贪吃、贪财、贪色、贪权、虚荣、自负、贪图享乐中人们,这里是现代人越来越明显的、赤裸裸的物质追求的有力体现。而宫崎骏通过“人幻化为猪”的情节来狠狠地揭示了现代人的只顾物质至上的追求,本质就是人性中一种动物性的体现,只有动物才是一味地满足自己的纯物质追求。

3.回归:完成“自救”与“救他”重返人间,隐喻了年青人自我成长中走出了迷失,找回自我生存的价值

每个人都会在不断改变自己过程中实现了成长,也能够不断地适应环境。

一个10岁的小女孩千寻, 随着父母来到了神秘的世界之后,原本胆小、软弱、任性、娇气的小女孩没有了父母的庇护变成了“千”迅速成长为坚忍不拔、为自己信念绝不放弃的女孩形象。

影片中众多失去名字的精灵中, 只有千寻是主动放弃名字,想要在汤婆婆主宰的世界里生存下去,找回被变成猪的父母。

经历了一系列磨难后,千寻实现了自己的诺言, 让父母重新变回人, 回到人类世界,还帮助小白、胖宝宝、无面人找到命运的轨道。当她再次回到人类世界的时候, 已是变得坚强、勇敢、潜力无限的千寻,完成了自我认知的回归 (父母是代表自我认知的符号) , 隐喻了年青人在积极地寻找之后, 最终走出了迷失,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真实世界中的人类找回自我生存的价值。

02

具有日本民族传统特征汤屋的场景隐喻

从影片开始到结束每一个引人注视的场景都融入了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下文我们主要说动画《千与千寻》的主场景:一个具有日本民族传统特征的汤屋。

据相关资料显示,这个汤屋的外形则是根据日本的道后温泉本馆这座有着3000年历史的古老温泉设计而成的,油屋内的奢华室内的设计隐喻日本最奢华的消费场所,表现出了当时日本上流人士成天纸醉金迷的状态,这也不难让人想到汤屋隐喻充满欲望、诱惑、嫉妒和排挤的现实社会,充满肮脏与混乱。

另外,在汤屋通过洗涤, 尤其是药浴的洗涤, 可以褪去人们身上腐朽的物欲气息, 对人灵魂的洗礼, 洗去自己的各种贪欲, 真正回归到一种淳朴自然的生命状态中, 让我们找回生命的“真、善、美”。

1.花:影片的“另一种语言”,隐喻希望、等待

影片开头千寻手里的那一束香豌豆花,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这是与朋友分别的分别之花,出现在这寓意分别。整个影片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花朵,出现在大大小小的场景之中。电影中每当白龙和千寻同时出现时,就会出现很多美丽的花,散发花“另一种语言”的独特爱的隐喻,在油屋的场景中白龙千寻躲在了蓝色的绣球花丛中而绣球花代表的则正是希望,这恰恰是当时千寻最需要的东西。

其次,电影镜头中白龙带千寻过桥、千寻差点忘记自己的名字时、白龙带千寻去找爸爸妈妈的这些场景,出现各式各样的杜鹃花映在观赏者的眼中,清白、忠诚、某种情感开始热烈以及思乡的色彩接踵而来,而穿过杜鹃花丛后出现了一小片月季和黄玫瑰则是代表了白龙的等待。

影片结束时,千寻救出自己的父母再次来到刚开始来到的那个山坡上与白龙分别,此时最后一朵花—萱草(忘忧草)出现在了石头旁边,白龙告诉千寻不要回头而忘忧草则会让她忘记一切不愉快的东西,到这里影片结束,千寻和父母离开了汤屋的地界......

2.隧道:隐喻死亡和重生的地方

《千与千寻》中千寻和家人从都市到郊区的搬家途中误入一条不可思议的隧道,他们正是通过隧道从人类的世界闯入神灵的世界, 最后又穿越隧道回到人类世界。这里的隧道是现实世界和虚幻世界的过渡带,隐喻着旧的生命历程的结束, 新的生命历程的开始。

3.火车隐喻时间的载体,通向未知的旅程,而桥则是连接人类世界和神灵世界的过渡带

火车在影片中出现很多次,比如千寻和父母在穿过隧道后隐约听到火车的声音,父母贪恋于美食通往汤屋的桥上看到桥下有火车驶过,千寻去找锅炉爷爷的路上看到了驶来的火车,千寻为救白龙而搭上了前往钱婆婆那里的火车......等这些场景中都有火车的影子,可以说火车是连接人类世界和神灵世界, 隐喻时间的载体, 通向未知的旅程。

火车是时间的载体,那么桥则是两个世界的过渡带,从一个空间过渡到另一个空间, 从人类世界跨入神灵世界, 桥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油屋外面的那个“红桥”,也就是千寻与白龙相见的地方,宫崎骏曾经来过此地见过这个红桥,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的一次“邂逅”才有了千寻白龙在红桥上的相遇。

剧中千寻和白龙一起过桥时, 白龙提醒“过桥时不能够呼吸”, 从一个世界过渡到另一个世界, 是有一些禁忌存在的。这里的某种意义上和隧道的隐喻是一样的,桥是两个世界的过渡带。桥的这个隐喻意不仅在日本, 在中国也往往有同样的意味, 中国的传说中, 人死后就是要过一座奈何桥, 完成一次生命的超脱。

上面几个场景中的花、隧道、火车、桥等都有各自的隐喻, 同时这也记录了千寻在不同的空间中, 遭遇各种各样的人物, 经过亲身的体验、痛苦的历练而获得知识和智慧,获得了自身的成长,这是影片的主要隐喻之一,即是成长。

03

角色是影片的灵魂隐喻

当下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而电影变成了人们喜欢的娱乐休闲方式。当我们在回忆某个电影的时候,只记得影片中的某个角色或者片段,究其原因, 一部成功的影片与角色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创作者通过塑造出个性丰富的角色赋予影片以灵魂。

宫崎骏大师塑造的一个个颇具代表性的鲜活生动的人物可谓是《千与千寻》的一大焦点,狠毒贪财的汤婆婆、聪明而单纯的小白龙、孤独自卑的无面人、幼稚自私的巨婴宝宝……这些人物虽然奇怪却很亲切, 每一个人物都有其特定的意义和价值,让人觉得这些人似乎就活在我们现实生活中, 是日常生活中自己身边的这个人或者那个人,影片中的魔幻世界其实就是现实社会的一个缩影。

1.“千寻”与“千”是主人公的两个名字,隐喻不同性格下的变化彻底衬托出了她成长的蜕变

“千寻”与“千”是主人公两个世界两个不同的名字,这也预示着两个不同性格的千寻。人类世界的千寻的时候, 她是个年仅十岁的小女孩, 懒惰、胆小、任性,但随着父母来到了神秘的世界之后的她,坚强、勇敢, 充满活力,这里名字其实喻指的是人最初的价值观。

宫崎骏将《千与千寻》送给所有女孩子, 或许就是因为它适合每一个即将或已经踏上人生旅途的花季少女, 告诉她们如何自茫然无措中获得勇气、如何在挫折中坚持到底, 毕竟这是人生的必修课, 谁都无法逃避。

初到汤屋的千寻变成了千,被迫在幻境之城的神仙浴场里讨生活,突然面对人生的窘境与恐惧,这象征着初入职场的年轻人原有的价值底线会受环境影响而改变,在艰苦的劳动中发现了那沉睡在她内心的力量。

千寻接受汤婆婆安排的苦工, 努力接受环境的改变, 忍受诸多突如其来的惶恐, 但是这个过程恰恰也是人格得到历练的必经之路,这隐喻着现代社会中的年轻人初入职场必定遭遇同样的残酷现状, 如果不能够像千寻那样积极、努力, 必将被拒于社会大门之外。

小千由一个本来连谢谢都不会说、连门也不懂得敲、惊慌失措时只会大叫、随时随地都必须有人依靠的普通小女孩变得坚强、聪明、勇敢、镇定、懂礼貌并且有责任心,最终找回了真实的自己,也为父母、白龙,甚至观众找回了 “真实的自己”,完成了各自的蜕变。这也许暗含着宫崎骏的希望寄托:当今的人们只有经过内心深处的成长之后才能实现真正的自我成长, 并最终挑起未来的责任。

2.河神、小白龙:隐喻人类现代化给自然界带来的创伤, 必将需要人类自己去解决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宫崎骏动画一直极力倡导的思想, 在《千与千寻》这部影片中有所体现,河神刚开始被误以为是腐烂神,一个伤痕累累、浑身充满垃圾、面目肮脏但极具权威的庞大人物形象,所经之处, 人人掩鼻。

“腐烂神”来到汤婆婆的汤屋, 体态臃肿看不清本来面目, 浑身淤泥弄脏了所经过的地方, 希望有人能帮助自己洗掉身上散发出的阵阵恶臭味,但澡堂里所有的人都敬而远之不愿意为他服务,只有单纯善良的千寻乐意帮助他重获新生。

小千寻和澡堂所有人的努力清理河神身上的废铁、垃圾、废旧的自行车等物体,连汤婆婆都以为的“腐烂神”在变得清洁之后才发现原来是有名的河川主人,河川主人就是现实中河流的比喻,这里展现了环保主题,呼吁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人类厌恶鄙弃的正是人类自己所制造的垃圾。

宫崎骏通过满身污泥恶臭的河神来说明河川污染的严重,人类文明的高度发展带来了环境的巨大破坏, 河流被污染已失去原本清洁的面目。影片的结尾我们才知道, 原来小白龙是琥珀河的河主, 千寻说:“他的名字叫琥珀川, 原来是一条河流, 现在已经变成了建筑物”。原本和人类亲密接触的琥珀河, 被人类填埋造公寓, 他被迫到汤婆婆那里学习法术, 忘记了曾经的名字而滞留于汤婆婆的汤屋。

在这里,主人公千寻扮演了一个“挽救”的角色, 通过药浴的热水, 将“腐烂神”变身为“河神”, 从河神体内拉出了自行车、破铜烂铁等,帮助小白龙回忆起曾经的名字, 让人类看到了未来的希望,这隐喻着人类现代化给自然界带来的创伤, 必将需要人类自己去解决。

“河神”体内的自行车等杂物垃圾,就是现实世界中人们在构建物质社会时肆意破坏环境的一种真实写照,“河神”就是纯洁的大自然的象征,当大自然遭到破坏,城市垃圾塞满了它的身体,它就会不堪重负。

环境污染是整个人类所面临的共同课题, 而宫崎骏通过动画的的艺术手段, 将河神比喻成整个被污染的大自然, 把白龙比喻成河流,这一具象征意义的人物形象既表达了环境保护的主题, 又唤起了人类的共鸣。

3.无脸男:欲望的象征,隐喻社会中一些因寂寞、孤独失去自我的人

《千与千寻》中无脸男戴着面具孤独的在汤婆婆的管辖范围内游荡,一直躲在不引人注意的角落里,他之所以选择伴随千寻左右, 是因为千寻是第一个给他温暖、走进了他内心最温暖地方的人。

无脸人想要(千寻)的更多陪伴,用金子做诱饵,试图与人通过金钱建立关系,但是他仍然没有得到想要的温暖,这种欲望驱使他吃了蛤蟆精,想要高人一等,于是他开始不停地吞噬贪婪者,最后变成了一个凶狠且丑陋的,只爱听奉承话的怪物,膨胀的除了身体只剩下孤独、寂寞。

在这个欲望横流的世界里, 无脸男的出现使汤屋其他人物贪婪的本性得以暴露,其变出来的金子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金钱利益, 现实中大部分都是 “向钱看”的,汤馆的人就是现实人类的象征,他们怎么会不为这么多的金子动容呢?

无脸男作为一个对现实社会真实映射的经典角色,这一形象揭示了社会中一些因寂寞失去自我的人,面对自己在乎的事情时,想要用外物来掩饰自己,用金钱权势来得到自己想要的那份爱,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同时, 无脸男也代表了一种弱势群体,被认为是在社会中经受长期压抑而出现的孤独人群不被大多数人所容纳,渴望与人交往却又得到别人的关心,反映出现代化中物质的丰富积累使人丧失了基本的沟通能力、正确的价值取向以及市场经济下人性对于金钱诱惑的贪婪。

无脸男也是人类原始的象征, 把现实世界中人的贪婪欲望与 “向钱看”的观念进行了呈现,众人为金子一拥而上、趋炎附势的态度也正是现实社会中人们为了金钱利益而争斗的思想体现。

万千世界中迷失了自己的无脸男被纯洁的千寻所吸引, 展现了人类原始的社会性需求,本能的欲望却演变为阴暗的占有欲, 然而最终他在钱婆婆的住处找到了自己心灵的归宿, 心甘情愿地告别了千寻,是迷失一代的回归后找到真实的生活状态和正确的追求方向, 从而完成了对错误的纠正。

曾说:“活在‘现在’太久了, 人会变得麻木, 有时忘记了来时的道路。”他将自己对于现实和未来的思考附加在无脸男和影片中的其他角色上, 通过他们来反应一定的社会现象和社会使命,确实给我们上了一课。

值得欣慰的是, 无脸男历经苦难和喜悦, 终得到了圆满的结局。

4.邪恶、贪婪、疯狂的汤婆婆也有善良的一面,视子如命隐喻了当代父母对子女的过度骄纵

汤婆婆是汤屋的统治者,集权力和金钱于一身的魔鬼女巫,掌控着汤屋里每个人的命运,在她那里工作的人都要签一份契约把自己的名字给她, 在这里名字象征着人类的灵魂。如果忘记了自己的名字的话,是会永远留在这里无法回到人间的。

汤婆婆没有朋友, 她在乎的只是别人的利用价值,白龙是替汤婆婆做事的徒弟,表面上把他当作心腹和徒弟对待,实则在其身负重伤失去利用价值后, 就想直接抛弃、杀了白龙。她通过魔法让下属忘记自己的名字和过去无怨无悔地拼命为她工作,用让人毛骨悚然的手段给予惩戒不听指挥的员工,浴场所有的员工都只是她的玩物而已。

像汤婆婆这样一个凶狠、恶毒、自私的老太太还有爱吗?答案是肯定的,主要表现在对待自己的巨型宝宝上,视自己的胖儿子比生命还重要。

无论她在做什么, 只要听到孩子的哭声她立刻就回到他身边,宝宝在她的精心呵护下,变得慵懒、贪睡,孩子有任何需要她必然竭尽所能, 孩子是唯一可以任意驱使汤婆婆的角色。

这是现代社会父母溺爱孩子的真实写照,把宝宝关在一个豪华的小小天地里失去了自由,不让他们受一点苦,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没法与这个社会进行近距离接触,丧失走路、说话等基本功能,这点隐喻了当代父母对子女的过度骄纵。

《千与千寻》这部电影从孩子的视线出发, 把整个故事讲给全人类,借以千寻的经历来影射现代人在沟通中遭逢的困境, 来探讨现代人的生存状态, 解读人类生存之意义所在。这大概是动画大师的宫崎骏其作品与其他人的区别之关键,再看《千与千寻》除了感官愉悦之外, 所能带给我们极大的启发和反思。

结语

宫崎骏曾说过“我拍这部电影时, 就希望看了这部电影的孩子们长大了, 老了, 还会想带自己的孩子重看这部电影。”确实, 动画《千与千寻》里承载着人们内心深处永不泯灭的童心,不论成长到多少岁, 每看一次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这篇文章我们从动画故事里找到了许多隐喻内容,也借用隐喻从这些事物与人性方面来探析这部电影的伟大之处,折射当今社会现实。通过千寻的父母讽刺人性丑陋的欲望, 以象征自然的河神来说明环境的污染, 对像汤婆婆一样的滥权者进行批判反观家庭教育,借助“小千”这一动画角色载体给予观众正能量......让我们在现实背景下的命运沉浮中, 思考人与自然、人与人的辩证关系, 对人情之冷漠、现实之荒谬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揭露,构成了宫崎骏电影《千与千寻》中隐喻的最大特色。

这是一部永恒的经典佳作,影片很多细节透出的多种人性值得大家深思,如何认识自我,寻找真正的自我,如何在困境中坚持自我、完善自我,不是我们人生中的选修课,是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意义。

宫崎骏的童话故事就这样在理想的高度与现实的批判中, 成为了不褪色的经典。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3866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