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电影 > 41年前,刘晓庆和陈冲的完美搭配,成就了难以复制的经典

41年前,刘晓庆和陈冲的完美搭配,成就了难以复制的经典

一部经典电影之所以能够被观众铭记,除了得益于优秀的故事内容和精湛的演员演技,更多的是其中所传递出的思想价值,能够成为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精神补充。

时间并不会埋没经典的光泽,反而会在大浪淘沙中日益展现出其高瞻远瞩的时代价值

我这里所说的时代价值,其实更多的是故事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中的互补效应,它既可以对当下起到警醒的作用,又可以对未来起到督促的作用。所以,我是更加愿意去看那些过去的经典老片,即便对于内容已经滚瓜烂熟,但每每重新回味,却都如初次观看那般让人心潮澎湃。

1979年的时候,曾经上映过这么一部万人空巷的电影,它的名字叫做《小花》,张铮和黄健中执导,刘晓庆、陈冲和唐国强主演。

这部电影不仅获得了文化部1979年优秀影片奖项,同时也在第三届大众电影百花奖上,收获了包括最佳故事片和最佳女演员在内的四项大奖,这是评委专家对于这部电影的肯定,但更多的是普通观众对于这部电影的认可。

此时此刻,小花不仅仅是一个人名,它更加成为了那个时代朴素情感和高贵精神的象征。人性的善和人心的美冲散着战争带来的残酷和丑陋,也在各种亲情的围绕下,完成了荧幕内外普通大众的心灵洗礼和自我回归。

在我看来,改革开放一年后上映的《小花》,在新旧时代过渡的转型期,更像是一个文化领域的开拓者和创新者。虽然题材同样涉及到以往不断重复的革命故事,可在内容和形式上,却一反常态地拒绝了刻板化和模式化的人物形象刻画,反而专注于个人情感世界的临摹和心理活动的描写

借由亲人失散到重逢的曲折过程,利用关心亲人的小爱反衬奉献国家的大爱,然后,利用荧幕内战争对于家庭的破坏影射现实社会人为动乱对于个体思想的瓦解,隐晦但是深刻。

当创作者们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号召下,把所有的热情通通投入到电影创作中时,我们所看到的,不仅仅电影里的兄妹情、姐妹情和母女情,更多是电影外试图冲破现实牢笼的一种呐喊。那种久违的情感温暖,那种渴望自我的回归,那种对人性善的赞美,都借助小花和红果身份的回归,得到了彻底的宣泄。

电影形式上的探索,更多的是为了能够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享受,可电影内容上的革新,却是为了能够让曾经经历过十年浩劫的大众,借助小花和红果各自身份的恢复,永生对于妹妹小花的挂念,以及周医生对于女儿红果的思念,重新回归到对于人性真善美的靠拢,重新拥有对于自我清晰的定位,然后,能够在解放思想的基础上,正视自我的情感需求,回归到感性和理性结合的真实生活中去。

所以,这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更像是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记忆里藏着所有的美好和温暖,这些不曾流逝的记忆,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给予不同时代的人相同的思想和情感体验。

1

说实话,如果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小花》这部电影里所采用的电影技巧并没有什么新奇的,甚至显得有些拙劣。但是,分析一部电影,必须要回到电影所拍摄的时代背景当中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这部电影上映于1979年,拍摄时间大概是在1978年前后,作为一部踩着改革开放时间线上映的电影,自然会涉及到很多突破常规的挑战,所以,这部电影本身是兼具艺术性和通俗性的作品。

它整体上摆脱了对革命者始终仰拍的手法,在平视的推进中,利用生活化的细节刻画,与荧幕外的观众产生情感的互动。

其实,电影故事内容本身是很简单的,概括起来就是赵永生与妹妹赵小花的相认,周医生和女儿董红果的相认。可与以往电影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不再是先入为主地用思想说教作为主线,而是利个人情感的转变作为故事内容的核心,这在同时代其他革命题材电影中是很少见的,毕竟,宣扬舍小我为大我的牺牲精神才是当时的主流。

从这一点上来看,《小花》的确是走在了当时革命题材电影的前列。正是因为借助普通人的情感作为依托,才能够在与观众产生共鸣时,将其中所包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一并传递出去。

战争带来的生存压力,让赵家被迫卖掉赵永生的亲妹妹赵小花,而同样是因为战争,撤退时的周医生,不得不将自己的女儿红果交给了何向东。家庭的支离破碎呈现出战争的破坏性,可却也时刻考验着个体面对绝境时的人性抉择。

赵家卖掉赵小花是因为家境所迫,可是,他们却收养了革命战士的女儿董红果,这就说明,在危难之间所迸发的民族大义是下意识的,家国情怀合二为一时的人性善坚守,总是会无形中在普通群体中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如果,放在当下物欲横流的社会,赵家的这种做法,恐怕会被扣上别有用心的帽子,这也就暴露出目前社会所存在的人性短板。

也许我们物质的确富裕了,可是却让很多人更加变得自私了,这种自私的心理慢慢让思想远离着国家,精致利己主义者的出现就是最好的解释。所以,当下的人很难理解赵家的做法,可是,那些从战争苦难中走来的老一辈人,却对于这种做法感同身受。

电影采用很多闪回和插叙的手法,完整地勾勒出每个人的生活轨迹。黑白的画面代表着过去,彩色的画面代表着现在,而两种画面给人的感受其实也是不一样的。

黑白具有极强的压迫性,而在黑白画面里,赵永生和赵小花,周医生和董红果,都被迫分开。国家战乱,家庭破碎,在黑白画面里创作者对于过去剥削时代极力控诉。

旧时代中的阶层分化以及剥削制度,总是会对个体造成生活的打击和精神的迷茫,而创作者们借由赵家和董家分散破碎来暗指个体自我身份的丢失,所以,这部电影其实还有一个隐藏的主题,那就是自我的找寻

在彩色画面中,色调是明亮的,叙事节奏是轻快的,而每个人也都在各自的经历中,逐渐实现了自我的回归和自我的成长。

赵永生对与自己一起跳崖的敌人并没有杀死,而是选择救助,对杀害自己父母的丁四也选择了宽恕,这是从普通人蜕变成战士的关键。因为,战士首先要做到的,并非是计较个人得失,而是拥有全局的思想观念,拥有换位思考的能力和角度,从而完成从小爱到大爱的升华。

赵小花和董红果同样也在回归和成长,他们在与自己亲人的接触中感受到了久违的温暖,也在感性的冲动中慢慢走向理性的思考。自我身份的恢复代表着自我精神的回归,两个人都从仇恨中走了出来,带着希望并肩负起战斗的使命,这同样也是从小爱到大爱的升华。

小爱指的是家庭,大爱指的是国家,而《小花》能够将二者很好的结合起来,并且体现出各种环境中的真实人性,这便是这部电影的一大亮点。

革命战士首先是人,既然是人,那么就会有普通人所拥有的一切情绪。所以,电影在平视角度下,将每个参加革命的战士回归到普通人的身份,从而与荧幕外的观众产生了情感的共鸣,让每个观众总是能够在荧幕里找到自己的影子,这是之前战争影片所没有的影响力。

从家庭到国家,自始至终将人作为故事核心,刻意弱化了战争的残酷场面描写,利用情感作为支撑,利用真实人性作为铺垫,最终,在思想价值和精神品质的引导下,让每个人都完成了各自的回归。认亲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与旧时代彻底决裂,并且在新时代中拥有了各自的新身份和新使命

2

在我看来,《小花》这部电影更像是创作者们的一次精神晾晒和自我回归,尤其是对于导演黄健中来说。

作为中国第四代导演,中断十年的艺术创作,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才迎来了新生。当经历了迷茫期的艺术创作终于回到正常轨迹时,他更加想要做的,就是回归生活的质朴,贴近真实的情感,抓住时代的脉搏,在近乎纪实的拍摄风格中,完成对于人性美的赞赏。

即便曾经经历过巨大苦难,但是,却并没有着急的去无休止地深挖人性的阴暗面,反而对于那些美好的东西充满渴望。大概,经历了黑暗,才会无比渴望光明,见识到了人性丑陋,才会无比珍惜人性美好。

赵小花和董红果对于自我身份的追溯和确认,其实恰恰暗含着因为时代动乱陷入迷茫期的创作者们,对于电影艺术价值的探讨和寻找。

“小花”身份的错位源自于战争,创作者们身份的错位源自于文化大革命,而“小花”在对于家庭的渴望以及国家的热爱中,完成了小爱和大爱的同时升华,这也正代表着那些创作者们,在坚定自我价值时,迎来了最终的自我肯定和自我回归,当然,其中包含着从未丢弃的善良人性和高贵精神的坚守。

所以,这部电影整体给观众的情感是温暖的,主题是美好的,即便是那些让人深恶痛绝的坏人形象,却也能够在关键时刻迸发出残存的善良本性,比如,敌军长官丁叔恒被打死后,她的女儿扑倒痛哭。

这部电影是有正邪对立的,但并没有好坏之分的,因为,人终归是人,立场不同但情感相通。

借助电影人物的成长轨迹,创作者们间接地完成了现实中自我的回归,再结合当时改革开放的背景分析,我想,所有人应该对于未来都是充满期待的。

就像这部电影结尾处,当哥哥赵永生终于和被卖掉的妹妹相认,他背后从树林缝隙间射出的光芒,恰恰寓意着黑暗过后的光明到来。而此时,弥留之际的赵小花脑海里出现了接过哥哥枪的画面,则寓意着新旧时代的交替和未来使命的交接。

此刻电影戛然而止,留白的处理给了观众思考和回味的余地,我想,我们都可能是赵小花、赵永生或董红果,一直找寻着真实的自我。

41年过去了,《小花》这部经典电影或许已经被那些娱乐商业大片所淹没,但我想,它却从来没有被人们所遗忘,因为,当退去浮躁静下心来时,经典的影片总是会重新肩负起洗涤心灵,引导思想,深化精神的作用,这就是经典影片所具有的不朽魅力。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3847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