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电影 > 《肖申克的救赎》看点在哪?网上评价高,我不觉得比其他电影好

《肖申克的救赎》看点在哪?网上评价高,我不觉得比其他电影好

《肖申克的救赎》:靠什么赢得观众?

拍摄于1994年的《肖申克的救赎》并没有在翌年的奥斯卡上大放异彩,它输给了当时风头正劲的“主旋律”影片——《阿甘正传》。但是,在后来一系列的评选中,这部电影却始终占据着各种排行榜的头名。没有赢得评委,却赢得了影迷的心,这部无冕之作成了众人追捧的经典。对于这种反常的现象,我想就很有必要来分析一下这部电影,看看它到底是用什么样的魔力来俘获众人之心?

先来说说电影要讲的故事:一位前途似锦的银行副总安迪,由于妻子偷情,便想杀死妻子和她的情人,而恰好那晚,两人死于枪杀,他便成了头号嫌疑犯。他虽然没有杀人但是有杀人动机,由于他的辩护无力和证据不足,他被判无期,接着送入肖申克监狱。作为新人,前两年他受尽折磨,那是咬着牙过日子,打碎的牙往肚子里咽。他主动寻找到一次机会,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帮狱警长躲过税收的麻烦。在和老囚犯瑞德的交往中,两人的友谊也日趋牢固。而安迪在监狱中由于给狱警和监狱长带来了利益,由此他也得到了许多自由空间。汤米的到来,使他无意中发现了杀害妻子的凶手,他要求翻案,但是在监狱长的横加干涉下,他的希望被扑灭。当汤米被害,他便下定决心完成越狱这一壮举。在电闪雷鸣之夜,他爬过自己用十九年挖出的隧道,爬过五百码的化粪道,成功的离开了肖申克监狱。随后,他把监狱长的受贿记录交给了记者,腐败者得到了应有的惩罚,而他选择了新生,好友瑞德也在假释后,来到了他的身边。

故事一点也不复杂,相反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安迪的越狱实录。但是,为什么这么简单的故事反而会产生如此大的效果?我觉得技巧全在影片的编排和人物的设置上。

影片的一开始是交代安迪的“案底”,给大家一个心理暗示,那就是他可能是凶手,也可能不是凶手,使大家能够有兴趣接着往下看。后面便是以瑞德的角度来描述安迪。我觉得这部电影好就好在瑞德这个角色的设定。瑞德作为一位老囚犯,他熟知监狱中的一切,也明白监狱中需要的生存技巧。而以这样一个近似“导师”的人物来描述一个新进的囚犯,在心理上会给观众一种亲切感。这仿佛就是一个故事,而瑞德是讲故事的人,安迪是故事的主角。而这样的安排注定这个故事是带有传奇色彩的。

安迪在狱中最初的生活都是靠瑞德的观察来说明的,接着,影片便制造了安迪遭遇性侵犯的事件,加上新囚犯被狱警活活打死的事件,使每个观众在心理上都开始倾向于同情安迪,这就为影片后续的故事打下了一个基调——安迪以后的所作所为都是在反抗这种体制,都是在争取自由。而这种观众和主角之间的默契类似于“斯德哥尔摩症候群”,这是影片最高明之处。

安迪在此之后便开始有了转机,在屋外劳动中,他利用自己的知识主动接近狱警长,然后帮助他完成遗产的转移。这是得到监狱中最大势力支持的一种最有效途径。瑞德对他的评论是他向往内心的自由。我觉得这是一种比较理想的说法,最真实的说法就是想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和外在势力做出某种妥协。就如以前网上的一句名言:“生活就像强奸,既然不能反抗不如学着享受。”到此为止,安迪得到了狱友的信任,也得到了狱警的关照。每个人都会面对困境,每个人处理困境的方法可能不一样。但是安迪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暗合了我们内心对于困难的一种解决方法,而这种方法又是最常用的。当然,安迪暂时的妥协并不代表完全的服从,这要等到影片结束才能明白他的坚忍。

影片从这开始,进入了一种比较欢快的气氛。身为犯人的安迪成了监狱中的财务总监,他的所作所为更像是反讽这些政府的工作人员。看到这里,观众大概会轻松一下,主角的智慧让他脱离了困难。接着,便是布鲁克斯事件。这位进入监狱五十年的老头被获准假释,一个被监狱同化了的人在外面的世界完全被抛弃,失去希望的布鲁克斯选择了自杀。这一事件的发生促使观众接受了我认为最经典的一句话:这些墙很有趣。一开始你恨它,慢慢你就习惯了,到后来你便不能离开它了,这就是体制化。这句话解释了亘古以来所有政策的本质。而任何一位有生活经验的观众便能从这体会出生活的某些滋味,或酸或甜或苦或辣,一切尽在不言中。影片在这里进一步将监狱渲染成了对立面,而安迪则是冲破这种体制最佳人选。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3844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