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电影 > 《牧马人》:看导演谢晋从大时代的小人物入手,抚慰伤痕文学之痛

《牧马人》:看导演谢晋从大时代的小人物入手,抚慰伤痕文学之痛

“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同时也应该是一个思想家,应该通过他的影片对一些社会问题发言。”这就是谢晋对自己电影格局的鞭策。

谢晋是中国第三代导演的代表人物,是中国电影界载入史册的代表。上个世纪80年代,他的电影三部曲《牧马人》、《芙蓉镇》、《天云山传奇》彪炳史册,据报道《牧马人》的观众就达到了一亿三千万。

《牧马人》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主角许灵均从小出生在一个大富大贵的人家,但是他父母关系不好,在解放前夕妈妈生了重病去世,爸爸则飞往了美国。许灵均受过较好的教育,可是因为他资本家的出身,被打上了右派的标签,派去牧场进行劳动,成了一名牧马人,多年之后他的父亲以企业家的身份回到北京,希望能把许灵均带回美国。

这部电影改编自张贤亮的小说《灵与肉》,谢晋认为这部小说乍一看是“右派”的伤痕文学,其实爱国主义才是作品真正的内涵。

谢晋在创作电影过程中没有一味的紧盯伤痛,而是通过年代伤痛下的人物间的温情,寻找到当时人们稀缺的一种对国家的认同感,弘扬了中华民族的强大的心灵美、性格美和境界美。

谢晋用他的镜头揭开了年代的伤疤,而不同于追求批判历史的人,他选择了用所有人都相通的情感去抚慰伤痕,也正是这一点诠释了他对自身电影人角色的责任担当。

一、不回避时代造成的伤痕,巧妙地以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缓释伤痛

导演谢晋没有回避那个时代带给每一个人的苦难,他用客观平述的视角描述了主角许灵均因身份原因遭受的磨难,但同时他又给这种磨难找到了合乎情理的宣泄口,以亲情、友情、爱情的角度缓释了伤痛。

(一)父母亲情温暖了许灵均冰冷的心

1962年,许灵均解除了劳动教养,因为无家可归,被留在牧场放牧。这一天他刚忙完农活,就看到邻居大爷在帮他装布门帘。大爷还说:“装给帘子挡挡风,祁连山上夜里吹来的风是透骨凉呐!”不一会儿,大娘端了两碗面条过来硬是要给许灵均吃,还说“吃饱了不想家。”大爷大娘走之前还特地交代许灵均如果有需要就去家里找他们。

曾经的许灵均是一名弃儿,母亲身亡,父亲离去,自己还因为“家庭成分”问题,背上一口黑锅。当时的他心灰意冷,甚至想到用上吊了结苦痛的生活。

而大爷大娘的举动,让许灵均感受到了从小缺失的父爱和母爱。他发现原来自己还拥有被爱的权利,出自大爷大娘善意的爱,如涓涓暖流温暖了他冰冷的内心,让他获得了感知爱意的能力。

(二)朋友之情缓解了许灵均被打成“右派”的痛

红卫兵搞运动来到了牧场,点名要许灵均这个“右派”分子去接受批斗。乡亲们知道这件事情之后,就串通好了口径,跟上面说草情不好,必须在这个时候上山牧马。乡亲们假意称要让“右派分子”许灵均上山放马劳动,其实是为了让许灵均不去学习班挨批斗。

所有牧民朋友一心向着许灵均,这让他十分感动,他也真切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虽然在阶级立场上他是一名“老右”,但是淳朴的牧民并没有因此站到他的对立面,而是以真心换真心地同许灵均相处。

牧民朋友的关心照顾,极大了缓解了“右派”带给许灵均的自卑和伤痛。

(三)平淡爱情给予了许灵均生活的希望

许灵均的老婆秀芝突如其来的闯入了他的生命,他们的缘分来自牧民老郭的一句话:“老许,你要老婆不要?只要你开金口,我立马给你送来。”

两人之间的婚姻没有经历过恋爱,但在众多的巧合之下,冥冥之中两颗相似的灵魂互相吸引而找到了彼此。

许灵均跟秀芝说:“我是右派,我犯过错误。”

秀芝说:“姓郭的大叔说了,你不是坏人。犯过错误那我们以后不犯错误就好了。”

许灵均说:“我是注定要在这里劳动一辈子的。”

秀芝说:“一辈子有什么不好,我陪你在这劳动一辈子。”

秀芝出现在许灵均的生命中,仿佛枯燥的生活中出现了一道光,点亮了他的希望,也让他明白了自己不但可以被爱,也有去爱的可能。

许灵均出生在钟鸣鼎食的家庭,却落得流浪他乡艰难生存的境地。在这看似悲惨的时代命运之下,导演以人本的观念为切入点,展示了时代悲凉下的人间温情,揭开了伤痕文学的疤,又用另一只手将这块伤口轻轻抚慰。

二、通过设计父与子的对话体现两人观念上的冲突,又通过对话最终达到伤痛的和解

许灵均的父亲客观上造成了他30年来的悲惨生活。导演通过设计父子之间的对话,从一开始的价值观冲突到最后因骨肉亲情和故乡感情,两人最终达成了和解。导演尝试以原谅的方式说服伤痕文学之殇。

从父子间第一次对话就可以看出,许灵均的父亲回国后带着一定的偏见,就像他说的梦见儿子腿瘸,一定要让他走两步看看。许灵均也看得明白,知道父亲其实想过自己就是个瘸子。这其中就能看出长期接受资本主义价值观熏陶的父亲,本能反应是对当时的国家存在一定的傲慢和偏见。

第二次对话,父子俩在夜里交谈。许灵均说到:“作为父亲,你要幸福,你要自由,你想到过自己的责任吗?”随后他的父亲愧疚的说:“你已经是40岁的人了,不过我还是要把你放在摇篮里,我要恢复你作为一个人的价值,我要树立你的信念…”许灵均只是淡淡地回复到:“我死去过,不过我又活过来了,我不但找到了人的价值,还找到了人的温暖。”

第三次对话,当两人坐在舞厅吃冰激凌时,父子二人聊天说到:“在外国讲个人的荣誉,讲竞争。”许灵均回答到:“爸爸,您有您的荣誉感,我大概是在集体生活中习惯了,就很重视我们国家的荣誉感。”

第四次对话,他们聊到了许灵均的妻子。当许灵均讲到他和秀芝结婚前还不认识彼此时,他的父亲和秘书宋小姐都很惊讶,因为在他们的意识中,结婚恋爱都应该是甜蜜的,可是就像许灵均内心的旁白说的那样:“父亲和宋小姐能品出咖啡的苦和甜的混合味道,他们哪能体会到人生的苦和甜的混合。”

父子间不同场景的对话,就影射着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的温和交锋,有现代和传统的融合;有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碰撞;有享乐思想和艰苦奋斗的对比;有活在当下和坚持信仰的抉择。

谢晋导演设计这几段对话有以下几点的思考,首先通过对话推进剧情的发展,由对话引出主角这些年的生活,其次是通过对话可以展现出父子间从陌生到逐渐熟悉的自然过渡,最后,通过对话展现出矛盾和冲突,把问题摆上桌面,一件一件的解决问题,从而一步一步达成情感和解。

我们都知道要想解决一个问题,首先就要直面这个问题。要想抚平那个时代带来的伤痕,首先就必须面对这些伤痕。随着许灵均与父亲不断深入的对话,也就意味导演揭开了那个时代更深的伤疤。

在影片的最后,许灵均在机场送别父亲,面对这个曾经抛弃自己的男人,害自己吃尽苦头的男人,许灵均已经了释怀。他们相约下次见面,相约去大草原看看,相约去看看儿媳妇和孙子。如果说牧民们和秀芝的出现拯救了活在悲惨中许灵均,父亲的出现则让他告别和放下了过往受的伤痛。

三、当所有伤痛得到了和解,导演将个人与家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传递出那个年代的精神力量和价值追求

许灵均和父亲有过这样的一段对话:

他父亲说:“我发现在大陆的知识界,人们很关心国家大事。”

许灵均说:“那是因为在中国,国和家的关系太密切了,国的命运也是家的命运。”

许灵均说:“我们的国家走到正路上来了,我愿意和人民一起爬这个坡。”

他父亲说:“有这么大的吸引力吗?”

许灵均说:“您体会不到,一个国家在混乱的血泊中站起来的时候,他的人民的那种兴奋的感情。”

他父亲说:“革命的目的还不是为了改善生活?”

许灵均说:“改变一个十亿劳苦人民的命运,这是一种令人激动的生活。”

导演通过电影想要表达的核心思想就蕴藏在上面的对话之中。大时代是悲伤的,是多难的,可是对于时代背景下的小人物来说,也可以是充满温情的。

国家与个人密不可分,导演将宏大的叙事转换为微观个人的视角,通过一个40岁的中年人展现出一个伤痛的年代、动荡的年代结束后,国家对未来的选择。

谢晋作为一个那个时代的亲历者,他应当是感受到了那个年代人们信仰的缺失和对未来的迷茫。试图通过这部电影告慰那些受过伤害的人们,而最有说服力的方式就是从伤痕文学的角度去抚平伤痛。

而他作为一名导演的责任就像开头他的自述一样:“应该通过他的影片对一些社会问题发言。”他做到了。这部电影有多少人观看,就有多少人被谢晋倾注其中的情感所感染。

一个人心中有信仰,脚下才会有力量,谢晋即便是经历过动荡的十年,但他对这个生养他的土地,依旧爱的深沉,依旧充满着希望。

而为什么同样是伤痕文学,《牧马人》又可以在三十多年后,在全网爆火,而为什么有些沉浸在过去伤痕文学中的文人,却没有受到广大网友们的认可。

其实这两者之间本质的区别就在于,真正的爱国不是对社会问题甚至历史问题的批判和埋怨,而是在正视这些问题后,依旧对这片土地充满感情,也会为了国家继续奉献自己的力量。

谢晋导演就是后者,所以他顶着被打成“右派”的奉献,依旧选择了拍摄这部电影,而他的坚持也达到了目的。

《牧马人》这部电影在当时鼓舞了无数人的斗志,也给在彷徨中的大众指出了一条方向。


文字如小火慢煨,期待遇见温暖的你。有文有煨让有心的眼睛都看得见。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3841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