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电影 > 汉尼拔送人妻馆藏,红龙吞下名画真迹,沉默的羔羊系列中的象征性

汉尼拔送人妻馆藏,红龙吞下名画真迹,沉默的羔羊系列中的象征性

大家好,我是看电影爱较真儿的廖宇。

汉尼拔与电影《红龙》

出于对电影《沉默的羔羊》系列的喜爱,之前写了两篇1&2的影评,为大家诠释了我眼中“骷髅蛾”之于斯达琳的隐喻以及“佛罗伦萨”之于汉尼拔的意义。没想到都得到了大家的厚爱,看来喜欢《沉默的羔羊》系列的影迷大有人在。

电影《沉默的羔羊》/《汉尼拔》/《红龙》

于是前两天又重温了本该是这个故事的起始电影《红龙》,它是作家托马斯·哈里斯的4本原著小说的首部作品,故事发生于《沉默的羔羊》之前。

电影《红龙》的剧情很简单,而且延续了《羔羊》的模式,毕竟好莱坞电影的创作生产一向遵从类型片和复制成功模式的理念。FBI探员威尔·格雷厄姆(爱德华·诺顿 饰)负责调查一个未知的凶犯时求助汉尼拔博士对凶犯进行心理分析,谁知道汉尼拔正是他所找的这名凶犯,两人一场缠斗,双双重伤,一个退隐一个被关押于精神病院。

电影《红龙》中的威尔·格雷厄姆与汉尼拔

后来棘手的“红龙”案件发生,在部门主管克劳福德的请求下,威尔·格雷厄姆再次出山,而这一次他依然需要汉尼拔博士的帮助。博士在本部电影中不是主角,其作用就如同在电影《沉默的羔羊》中一样,协助了FBI特别探员威尔·格雷厄姆破获了“红龙”案,最终击溃了自称“红龙”,被FBI称之为“牙仙”的凶犯(拉尔夫·费因斯 饰)。

电影《红龙》中的“牙仙”/“红龙”

同时该剧情也完美衔接了电影《沉默的羔羊》,解释了博士是被谁逮捕后关进精神病院的,以及当克劳福德遇到棘手的“野牛比尔”案时为何让斯达琳去求助于博士。

电影《沉默的羔羊》中,斯达琳去求助于博士

因为之前是有威尔与博士合作的成功案例可循。这才引出了后来令观众们印象深刻的汉尼拔博士与FBI美女探员斯达琳的一段情缘。

电影《红龙》中,威尔·格雷厄姆求助于博士

汉尼拔与但丁的诗歌《神曲》/《新生命》

我们都知道博士的高雅品味和渊博学识,在《沉默的羔羊》后续电影《汉尼拔》中充分展现了他对意大利诗人但丁的精深理解,也让观众们从这部电影中初步了解了意大利中世纪的伟大诗人但丁。

意大利画家桑德罗·波提切利(代表作《维纳斯的诞生》)所绘的但丁像

其著作《神曲》被奉为欧洲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其余三部分别是荷马的《史诗》,歌德的《浮士德》和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

《神曲》有着很浓厚的宗教思想,描写了诗人幻想自己在地府中的一次游历,在《炼狱篇》中更是系统地描述了人类的7大罪过:骄横、嫉妒、愤怒、懒惰、贪婪、贪食、贪色。

电影《汉尼拔》中,帕奇督查的妻子

电影《七宗罪》中的连环凶犯的行凶动机便是取材于此。关于“七宗罪”这一概念在电影《汉尼拔》中,汉尼拔博士也曾在竞聘卡波尼图书馆馆长的演讲时提到过。

电影《汉尼拔》中汉尼拔博士所提到的但丁《神曲》

而有别于电影《七宗罪》,汉尼拔对于但丁的关注点,或者说他对但丁的理解与解读比《七宗罪》中的罪犯可要高深得多。在电影中,关于但丁作品比较重点的描绘是他的十四行诗集《新生命》。博士与帕齐督察夫妇欣赏的歌剧《Vide Cor Meum》的歌词就是选自,改编于该诗集。

电影《汉尼拔》中,欣赏歌剧的帕奇督查妻子

该歌剧的故事讲述了一名诗人与领主的妻子相爱,领主杀了诗人还把他的心烹给妻子吃,妻子坦然食之后说:“我吃过这世上最珍贵的东西了。”然后绝食而死。

电影《汉尼拔》中上演的歌剧《Vide Cor Meum》

歌剧结束后,汉尼拔博士送给帕齐督察美丽的妻子一张馆藏的颇有历史的《新生命》旧稿。

电影《汉尼拔》中的《新生命》诗稿

两人还一起吟诵了当中的诗句,有趣的是歌剧《Vide Cor Meum》的英文翻译是See your heart,在电影中象征着博士的特殊嗜好,也预示着他很快就要对帕齐督察动手了。

电影《汉尼拔》中汉尼拔博士与帕齐督察的妻子吟诵但丁的诗歌

而更值得一提的是,这部歌剧在电影上映之前其实并不存在,是剧组专门为这段剧情而找来意大利剧作家创作的一部完整歌剧。尽管它在电影中只短暂的出现了片刻,但却足以让观众们身临其境,甚至以为是某一部古老的经典剧目。不得不承认在制作精良这一点上非常值得我们的影视创作者学习。

电影《汉尼拔》中上演的歌剧《Vide Cor Meum》

可惜如此优美的音乐和诗歌在电影中却是一闪而过,难免让人有些意犹未尽。还好在之后美剧版的《汉尼拔》中,仍然有汉尼拔博士在意大利佛罗伦萨的这段故事,《Vide Cor Meum》也作为背景音乐出现过几次,剧中汉尼拔博士(麦德斯·米科尔森 饰)还用意大利语背诵了《新生命》的诗歌片段。

美剧《汉尼拔》中的汉尼拔博士(麦德斯·米科尔森 饰)

汉尼拔与莎士比亚戏剧/门德尔松的交响乐《仲夏夜之梦》

相信有很多朋友都对电影《红龙》开始的一幕印象颇深。1980年,在美国马里兰州,巴尔的摩的一座音乐厅内正上演着一场古典交响乐,乐团演奏的是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的《仲夏夜之梦》谐谑曲。

电影《红龙》中交响乐团演奏《仲夏夜之梦》谐谑曲

小提琴用轻盈的跳弓以快速的断音奏出轻盈灵巧的旋律,描绘出森林仙境中的一群小精灵。长笛活泼的节奏则表现出了小精灵在森林中愉快的追逐,嬉戏的情景。而乐团中的长笛手却屡屡吹错音,让乐曲出现了不和谐的声音,同时也象征着他在乐团中的不和谐,以及在秩序中的不和谐。

电影《红龙》中屡屡吹错音的长笛手

从而引起了指挥和观众席上汉尼拔博士的注意。电影《红龙》故事的一切就开始于门德尔松以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同名戏剧为灵感和题材所创作的音乐作品《仲夏夜之梦》。

电影《红龙》中正在欣赏交响乐的汉尼拔博士

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是一部体现了文艺复兴精神,富有浪漫色彩的喜剧,故事发生在夏天的森林当中,讲述了四位坠入爱河的年轻人为躲避逼婚,与各自的爱人从雅典城逃入森林中,在这里他们遇上了一群排练戏剧的演员还有住在森林中的仙王,仙后和众多精灵。

电影《仲夏夜之梦》坠入爱河的年轻人,克里斯蒂安·贝尔饰其中之一

其中一名叫帕克的精灵用具有魔力的花汁阴错阳差的误点了鸳鸯谱,让两位昔日的闺蜜成了情敌,恶语相向,中伤对方;让男人们爱上同一名女人而争风吃醋,欲拔刀相见。

电影《仲夏夜之梦》(1999年)中的帕克,斯坦利·图齐 饰

仙后也误服魔力花汁,爱上了一个排戏的演员波顿。于是森林中上演了一场荒唐,滑稽,戏谑,不可思议的爱情闹剧。最后,仙王给众人解除了魔法,才让有情人终成眷属。

电影《仲夏夜之梦》(1999年)中的仙后,米歇尔·菲佛 饰

在该故事中,森林里的一切象征着自由,混乱,激情,不受任何约束。暗喻着身分错置所导致的危机以及诸多不可预测的因素。而这样的情形正好与象征着文明社会的雅典城,通过建立秩序化解冲突的机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换句话说,创作者在电影的一开始就利用一首乐曲树立了本片的故事基调——秩序与反秩序的对抗,在文明社会反秩序的极端就是犯罪。

电影《红龙》中,博士用自己的特殊嗜好惩罚了长笛手

从而引出了影片的下一幕,那名长笛手因为吹错音成为了汉尼拔的猎物。而汉尼拔就是反秩序的代表之一。但在汉尼拔的眼中,在以优雅,华丽著称的门德尔松的音乐作品中,制造出不和谐音符的长笛手才是破坏秩序的罪人。

另外,在莎士比亚所生活的时期,人们相信精灵的存在,民间流传着精灵的传说。这些精灵一般都称为帕克Puck,他们多半喜欢在夜间作怪,带有邪恶的意味,大人们就会拿这些精灵来吓唬不听话的孩子。

莎士比亚的肖像画

而“牙仙”就是欧美等西方国家传说中的一种精灵,无疑为后面即将出场的凶犯“牙仙”做了铺垫。FBI之所以将这名凶犯称之为“牙仙”,是因为他奇特的犯罪方式。在满月时作案,将被害者排坐在一起,并给他们安装新的“眼睛”(玻璃碎片)好让他们观看自己的表演。这颇有一种带有恶趣味的精灵在夜间作怪的意味。从而也象征了本片另一个反秩序的代表——牙仙/红龙。

电影《红龙》中,被FBI称为”牙仙“的凶犯

接下来不得不再简单的提一句门德尔松,优越的家庭背景让他在西方音乐史上成为并不多见的贵族音乐家。祖父是哲学家,父亲是银行家,母亲是钢琴家,因此他的家中时常聚集着当时卓越的科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他的一生从未品尝过生活的艰辛与苦涩。因而作品以精美,优雅,华丽著称。也被世人誉为浪漫主义杰出的抒情风景画大师。

作曲家门德尔松

这不也是汉尼拔博士身上的某种写照吗?出生于立陶宛贵族的他,如果不是在童年遭遇战乱,痛失家人,那么他也会成为一名优雅,华丽的艺术家或哲学家。但造化弄人,经受童年巨大精神创伤的他最终成为了一名心理学博士,同时也创作着他心中精美,优雅,华丽的“作品”,只不过他的作品是不能被社会秩序所能接受的。

“红龙”与威廉·布莱克的画作《伟大的红龙与日光蔽体的女人》

电影中,凶犯“红龙”对于一幅名叫《伟大的红龙与日光蔽体的女人》(以下简称为《红龙》)的痴迷程度一点也不亚于汉尼拔博士对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各类艺术的迷恋,但两者间却又有着天壤之别。

威廉·布莱克的绘画作品《伟大的红龙与日光蔽体的女人》

画作《红龙》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画家、雕刻家威廉·布莱克的绘画作品。其内容取材于圣经启示录,描绘了一只红色巨龙,也是圣经启示录中所说的古蛇,魔鬼,撒旦的化身,站在即将生产的圣女身旁,准备吞下即将诞生的圣婴。当然,后来红色巨龙被天使米迦勒所打败。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画家、雕刻家威廉·布莱克

然而,这幅画却只表现了红色巨龙现身时的强大,着重刻画了红龙顶天立地似的巨大身形和强劲有力的肌肉线条以及遮天蔽日的翅膀,让整幅作品充斥着最原始的雄性荷尔蒙味道!红龙健硕的双腿和亢奋的展翅,粗壮的尾巴将脚下的女人缠绕,给居于画面最下方的柔弱女性造成了巨大的压迫感,使其恐惧。给人一种暴力,征服,恐惧,满足,亢奋的直观感受。

电影《红龙》中,凶犯在观看《红龙》画作的原稿

再加上画作的题目中含有“伟大的红龙”,看似是作者刻意对红龙的惨败避而不提,却在某种意义上“歌颂”了代表邪恶撒旦的红龙。其实不然,作者威廉·布莱克有着虔诚的宗教信仰,他的很多作品中都不缺乏对仁慈与博爱的描述。

电影《红龙》中,凶犯曲解“红龙”的笔记

我认为在这幅作品中,作者所表达的也许是潜伏在雄性荷尔蒙最深处的一种原始状态,或者说是每个男性欲望深处的“罪恶”,如果不加以约束那么就有可能发展成暴力犯罪。然而这种暴力又是极其懦弱的存在,只有面对比自己弱小,无助,恐惧的弱者时才敢肆意张狂,展示自己的强大。它就是藏在人们心中的一种恶念!其实作者真正要表达的是对罪恶的一种揭露和批判。而这恰恰不也正是对电影《红龙》中凶犯的写照吗?

电影《红龙》中,渴望蜕变为“红龙”的凶犯

在凶犯的脑海中,“伟大的红龙”成为了其转世重生的象征,或者说是他的另一个人格,这一人格完全颠覆了他本身懦弱,胆怯的性格,而是强大,暴力,征服欲爆棚。因而凶犯以红龙的身份制造了多起案件,而在扮演“红龙”的过程中,凶犯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快感,他忘记了所有现实中的不幸,他渴望成为真正的红龙,于是将红龙的图案纹于自己的全身。

电影《红龙》中,凶犯的红龙纹身

在汉尼拔博士对凶犯的心理动机分析中,他的另一人格来自于童年母亲角色的缺失与扭曲。他对咬痕的执着来自于曾经虐待自己的祖母,对镜子中自己相貌的自卑来自于自己面部畸形,表演型的作案手法来自于对女性的审判(痛恨)......一切的一切都勾勒出一个面部畸形,性格偏执扭曲,令人胆寒的杀人凶犯形象。曾经怯懦卑微的男孩和如今狂怒暴戾的红龙各执一端,将他的人格一分为二。

电影《红龙》中,凶犯家中悬挂着巨幅的“祖母画像”

从这一点来看凶犯是可悲的,因为他始终受困于不幸的童年回忆和面部畸形导致的自卑中,敏感又脆弱。当他成年有力量后为了抚平自己的童年创伤没有选择善的一面,去帮助像自自己一样的人,而是选择了恶的一,以杀戮彰显自己的力量,铺就自己的伟大,赢得别人的敬畏。

电影《红龙》中,凶犯扭曲的心态

这个分裂人格也一点一点的在吞噬其原始人格,完全的成为其分裂人格“红龙”正是他作恶的借口。为了理想中完美的红色巨龙人格占据自己的整个身心,使他不再懦弱,他竟然将博物馆中《红龙》的原作吞入腹中。对他而言只有这样才能让残缺的自己变得完整,从而得到新生。这时人格分裂加上严重的妄想症,令他显得是多么的可悲呀。

电影《红龙》中,凶犯在吞咽《红龙》画作原稿

虽然凶犯的假想人格红龙源于他对于威廉·布莱克诗歌与画作的迷恋,但他吞吃画作的癫狂与汉尼拔博士对于艺术的欣赏,研究,理解完全不可同日而语。我想这也是小说家和电影创作者有意区分两个人物的一种手法,以此向观众传达汉尼拔与红龙虽然都是残忍的凶犯,但显然前者优雅理智,更具原则性,其极端的行为也更值得被同情。而后者残暴混乱,缺乏理智,连儿童也不放过的行为更被人所痛恨。

电影《红龙》中被害的一家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3836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