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电影 > 《朝花夕誓》:感悟离别,学会成长,于离别之朝束起约定之花

《朝花夕誓》:感悟离别,学会成长,于离别之朝束起约定之花

2018年,《朝花夕誓——于离别之朝束起约定之花》,简称《朝花夕誓》在日本上映,这是由日本著名系列构成冈田麿里首次执导的动画电影。影片以“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所编织而成的相遇与离别的故事”为蓝本,打造了一个超现实的奇幻世界。影片先后获得了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最佳动画片奖、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长片奖入围等4个国际奖项。

本片讲述了一个神秘的长生不老族——“离别一族”在遭受人类的侵入后,15岁的女孩玛奇亚收养了遗孤艾瑞尔,以妈妈的身份抚养着艾瑞尔。但是,因为同族好友蕾莉亚即将嫁给入侵村子的敌国王子,玛奇亚离开了乡下,和同族的暗恋对象克里姆一起加入到营救蕾莉亚的行动中。行动失败,孤独的玛奇亚带着儿子艾瑞尔再次搬到了别的城市。几年后,战争爆发了。艾瑞尔加入到战争中,玛奇亚也被迫卷入其中。偶然之下,玛奇亚遇到了即将生育的艾瑞尔的妻子蒂塔,并帮助她生下了孩子。战争结束了,玛奇亚离开了艾瑞尔,并带走了蕾莉亚。几十年之后,在艾瑞尔即将老去时,玛奇亚回到乡下,陪伴艾瑞尔走完了最后一程。至此,玛奇亚明白了“离别”的真实意义,她的旅程依然在继续。

在长生不老的生命里,注定会经历无数的生死离别。在时间的长河里,“爱”始终是永恒的主题。影片将成长与母爱相结合,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一副关于“生”与“死”、“相遇”与“离别”的生命宏图。现在让我们结合剧情,用死亡哲学来解读一下什么是“离别”,影片中玛奇亚对“离别”有着怎样感悟,以及现实中我们应如何面对“离别”。

01,用死亡哲学解读,什么是“离别”?

在认识“离别”之前,我们首先要认识“死亡”。因为“死亡”是最终的“离别”,也是在人们心中更容易留下痕迹的生命历程。

生与死是每个人都会经历及思考的问题,尤其是死亡,经常会不期而至地存在于每个人的生命中。面对死亡,我们难免会心生恐惧。而这种与生俱来的恐惧,正是“死亡哲学”需要探讨的问题。

德国哲学家、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创始人马丁·海德格尔提出了“直面死亡以真实地活着”的训诫,他的思想核心是“个体就是世界的存在”。在海德格尔思想中,他还认为,人类处于矛盾之中,死亡导致了痛苦和恐惧的经验,但又不得不承认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接着便是一切不复存在。

简单来说,人类的“生”就是海德格尔思想中的“存在”。辩证思维告诉我们,有生必会有死。就像我国自古传承至今的“阴阳”这一哲理,万物存在同一、对立和互化的关系。

孔子在《系辞》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也就是说在自然界中存在着阴和阳,是对立统一的两种能量,是构成万事万物的基础,世界中的一切是由阴阳这两种能量构成的。

结合海德格尔思想的“存在”来说,若“存在”为阳,则“死亡”为阴。那么,人的一生有“生”,必会有“死”。而死亡所带来的,也必是“离别"的伤痛。告别昔日的亲友,告别昔日的美好,心中的缺失感会让人陷入害怕、恐惧的境地,因此,人们在面对死亡时往往心生恐惧。这是每个人在面对“死亡”时所表现出的本能。

而海德格尔还认为,人作为有理性的动物,与其他存在者具有本质上的区别,人不仅具有存在者的属性,同时还具有“此在”的属性。

与桌子、杯子这些“死”物相比,人类具有自己特有的思想与生命。每个人的思想不同,就会造就不同的生命历程,这就是“此在”,是不被先天注定的,是在后天经历中因为不确定性和可能性铸就的“个性”。

由于性格、经历、信仰等等方面的不同之处,人们虽然会恐惧“死亡”,却仍旧有不同的表现,有的人会逃避死亡,而有的人则会向死而生。

既然人自生来,必有死亡,那么,以如何的“此在”心境去理解“离别”,就是玛奇亚在短短的几十年中,需要学习的人生课程。

02,玛奇亚对“离别”有着怎样的感悟?

玛奇亚拥有长生不老的生命,这是“离别一族”所特有的,所以,在族内,一代代的长老会告诉族人们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一旦爱上了,你就真的会变得孤苦无依。"这是长老告诉玛奇亚的,也是“离别一族”视为信仰的话语。

在影片的开始,玛奇亚一直坚守着这个信仰,但随着时光的流逝,玛奇亚开始慢慢理解了“离别”这个词语更深层的意义

1、离别带来的痛苦,是人们情感的表达

第一次“离别”,于玛奇亚而言是被迫的。因为人类妄图抢夺“长生”这一血缘,村子被人类毁坏,同族被人类杀害,熊熊大火中,玛奇亚被古龙带到了深林之中。面对族人的生死离别,玛奇亚特别痛苦,这种痛苦源于她的无能为力,因此,“死亡”是最先跑入脑海中的想法。

第二次“离别”,是米尔家的狗奥诺拉的离世。奥诺拉是一条年逾古稀的狗,陪伴了米尔一家,也陪伴了艾瑞尔的成长,玛奇亚对奥诺拉也有着很深的感情。对于奥诺拉的离世,年幼的艾瑞尔和已成为妈妈的玛奇亚都不懂。想到身边人都会比自己早早离世,想到自己会面临一次次“离别”,玛奇亚跑出去大哭了一场。

离别是痛苦的,在面对死亡时,离别就变成了必将发生的事情,恐惧、遗憾、心痛的感觉油然而生。这个时候,有的人会大哭一场,有的人会了断残生,而有的人会回顾过往的情感和遗憾,这些都是人们在面对“离别”时的情感表达,也是恐惧死亡的表现。

影片用这“离别”的痛苦,以及玛奇亚对“离别”的不解,表现出了深受长老影响的玛奇亚对死亡的恐惧。因为长生必会看到更多的死亡和更多的离别,心中的缺失感便会更多,由此,恐惧也会更深,痛苦的流泪便是玛奇亚对“离别”的情感表达。

2、离别是生命与思想变化的必然存在

死亡会带来离别,成长也会带来离别。这一点体现在玛奇亚和艾瑞尔的身上。

随着年龄的增长,艾瑞尔渐渐地无法接受玛奇亚“妈妈”的身份。因为玛奇亚多年不变的容颜,在外人看来,艾瑞尔与玛奇亚仿佛“情侣”一样。在这种情感变化下,艾瑞尔对玛奇亚的感情变得模糊了,他分不清楚这是爱情还是亲情,变得没有能力去保护玛奇亚。

因此,艾瑞尔的离别就变成了一种必然。这种离别虽然不是死亡,不会变成永久,却会改变艾瑞尔与玛奇亚的人生轨迹。对艾瑞尔来说,与玛奇亚离别,会让他脱离玛奇亚的保护伞,独自一人面对生活的苦与难。这便是艾瑞尔的成长。

在艾瑞尔离开后,玛奇亚被克里姆带走囚禁。在这段时间,玛奇亚迷失了。在战场上,玛奇亚见到了离别已久的艾瑞尔,显得不知所措。直到遇到艾瑞尔的妻子蒂塔,玛奇亚帮助她顺利生下了孩子。战争结束了,玛奇亚照顾着受伤的艾瑞尔,她告诉艾瑞尔,“是艾瑞尔织就了现在的我”。

玛奇亚离开了,她请兰格将艾瑞尔带到了妻儿的身边,因为那才是艾瑞尔的归宿。自己则带着蕾莉亚驾着古龙飞走了。

玛奇亚与艾瑞尔离别,是因为她明白了母爱的力量。就像艾瑞尔的亲生母亲在临死前紧紧保护着艾瑞尔,也像蒂塔为了生下孩子忍受着极大的痛苦,玛奇亚知道自己已经不能再保护艾瑞尔,因此,离别是最好的选择。

随着时光的流逝和年龄的增长,每个人都会不同程度地成长,而跟随着成长,不同的阅历会带来不同的思想。当艾瑞尔长大了,思想变得成熟了,离开玛奇亚就是他成长路上必须要做的事;而玛奇亚,因为对生命的敬畏、也因为艾瑞尔的成长,明白了离别是最好的选择。他们的选择,无关乎对死亡或分别的恐惧,而是成长的需要,是思想改变的必然存在。

3、世间所有的离别,都是为了更好地相逢

张爱玲说:“在这城市里,我相信一定会有那么一个人,想着同样的事情,怀着相似的频率,在某站寂寞的出口,安排好了与我相遇。”

被古龙带到森林里的玛奇亚,看着熊熊大火的村子痛苦万分;而艾瑞尔尚在襁褓中便已失去了亲生父母。就是在这样痛苦的离别中,玛奇亚与艾瑞尔的相遇,让玛奇亚也不再孤单无助,艾瑞尔拥有了快乐的童年,同时,她们之间拥有了美好的母子情。

虽然艾瑞尔终会死亡,但玛奇亚依然不后悔与艾瑞尔的相遇,因为,离别带给她们的不只有痛苦,还有记录在“希比奥尔”上永久不会消逝的幸福过往。

相遇总是不期而至,我们不知道会在怎样的情景下,与怎样的人相遇。相遇就是缘分,即便会有痛苦的离别,总会有美好的存在,即便这一刻会离别,下一刻依然会与心中所往更好地相逢。

这其实就是哲学家海德格尔所说的“此在”——如何活着,如何用期待美丽相遇的想法度过一生,是人们面对离别甚至是死亡所表现出来的“个性”。

03,现实中,我们应如何面对“离别”?

1、珍惜世间所有的情感,包括痛苦

哲学家尼采说:“人可以控制行为,却不能约束感情,因为感情是变化无常的。”


离别之时,我们总是会感慨生命的短暂,亦或是感叹过去种种悲欢。人,生来便有七情六欲,如果不能约束感情,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去害怕痛苦、陷入痛苦中呢?

群体心理学说:人不能离群独居。人与人之间相处,必会因为年龄、性格、家庭、职业、民族、兴趣等诸多因素,产生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情志变化。那么,我们就不应该长久地害怕痛苦、陷在痛苦中不能自拔,而是应珍惜世间这所有的情感。

如果我们像玛奇亚的好友蕾莉亚和克里姆一样,总是沉浸在痛苦中,那么,生活不仅不会变好,还会让我们失去更多。相反,如果我们像玛奇亚一样,在痛苦中学会放下,并记住痛苦背后的欢乐时光,那么,我们将不再恐惧死亡、害怕离别,因为,美好的日子将被我们永远铭记。

2、敬畏短暂的生命,向死而生

如果我让死亡进入我的生命,接受它,直面它,就可以摆脱死亡的恐惧和生活的琐碎——那时候我才会自由地成为自己。

——海德格尔

人类对“死亡”的天性就是恐惧,人死如灯灭,一切都将烟消云散。正是因为害怕死后无痕,从古至今,总有神仙鬼怪的故事流传下来。这实际是人们面对死亡表现出来的抗拒。

因此,大多数人都会对“死”这个字产生忌讳,打压自己的死亡意识,让它变得模糊。在海德格尔看来,这样的生活不是真正的生活,如果人们对即将到来的死亡没有一种意识,那就不能真正地、完全地实现生命的意义。

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影视剧中会有这样的情景:某人因为某事想要跳楼自杀,劝解的人会说:“你连死都不怕,你还怕……吗?”这个情景很直接地为我们诠释了一个道理:生命是短暂的,生而为人,不惧死,何惧生?这也正是海德格尔所说的“向死而生”。

既然生命如此短暂,我们为什么不活得精彩一些呢?敬畏短暂的生命,不浪费一丝光阴,不埋怨一切不如意,做我们心中所想的、对社会有益的事业,接受离别,直面离别,摆脱对死亡的恐惧,做真正自由的自己,实现生命的意义。就像艾瑞尔一样,为了保卫国家,为了保护妻女,向死而生。

结语

《朝花夕誓》用色彩艳丽的画风、感情细腻的角色、强烈的人物关系、充满想象力的虚构世界,为我们讲述了关于成长、关于相遇、关于离别的故事,这也是导演冈田麿里特有的作品风格。我们跟随着冈田麿里的笔触,借助海德格尔的死亡哲学,解读了玛奇亚对于”离别“的感悟,这是玛奇亚的成长,也是我们对于死亡的敬畏。

死亡是最终的离别。在我们的人生中,离别的痛苦是我们所表达出的情感,离别也是我们在成长路上,由生命和思想变化产生的必然,但世间所有的离别,都是源于相遇,终是为了更好地相逢。

面对离别,我们要做的,不是自怨自艾,而是珍惜包括痛苦在内的世间所有的情感,敬畏我们短暂的生命,向死而生,于离别之朝束起约定之花。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3825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