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电视 > 现在影视剧名,书名都喜欢引用古诗词,就是为了博眼球吗?

现在影视剧名,书名都喜欢引用古诗词,就是为了博眼球吗?

现在影视剧名,书名都喜欢引用古诗词,就是为了博眼球吗?

这两年,很多影视剧的播放、书籍的出版都喜欢使用古诗词来命名,题主提出这个问题其实是在怀疑,当代文化是不是干涸得想不出名字了,才会“借用”古人的经典之作来博人眼球?当然不是的!反而,用古诗词来当作现代作品的名字、引入作品的台词语录中,是因为我们现代人在节奏快、压力大的社会中忘记了来时的路,更忘记了中国文化的丰富底蕴,而只有凭借消费主义浪潮下的影视作品、畅销书籍来再一次唤醒大众的历史记忆。

使用古诗词做剧名、书名,可以增强文化的传播力

21世纪的今天,影视剧市场内容越来越丰富,出现了很多以历史为背景的网络小说,很多编剧善于发掘网文的独特性,将之拍成电视剧。以文学改编的古装剧自发展以来,就与古诗词联系紧密,很多经典的名著改编剧和当代作家所写的反映古代人物故事的小说改编剧,都有着浓浓的古典诗词韵味。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红楼梦》《三国演义》等为代表的电视剧,均真实还原了原著中的古诗词,对后世影视剧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2012年,改编自流潋紫的《甄嬛传》正是引自蔡伸的《一剪梅》:

堆枕乌云堕翠翘。午梦惊回,满眼春娇。嬛嬛一袅楚宫腰。那更春来,玉减香消。

柳下朱门傍小桥。几度红窗,误认鸣镳。断肠风月可怜宵。忍使恹恹,两处无聊。

影视剧第一集中,甄嬛初次见皇上就说自己的名字是“嬛嬛一袅楚宫腰”一句诗引起皇帝的注意,赢得皇帝的垂爱。剧中,由姚贝娜演唱的《菩萨蛮》也是改编晚唐词人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这种引用和改编正是借助了古诗词本身的高度张力,来结合剧情、人物、事件等最大限度的推动剧情发展,增进观众对影视剧的深刻记忆,加深现代人对古诗词的了解。

再比如2018年的古装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也是引用了宋朝女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早期的抗战剧《人间正道是沧桑》也是引用的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还有《一江春水向东流》区采取晚唐五代词人李煜的《虞美人》。影视剧名使用古诗词,都为作品增添了许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情感,并不单单是为了博人眼球!

古诗词传播遇到瓶颈期,逐渐成为个人爱好,而非社会共识

这两年,我们国家十分重视国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意识,也由此出现了许多文化类的综艺节目,比如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经典咏流传》等都依托着中国古典文化的脉络,拼尽全力让社会大众多学习中国古典诗词。当然,这些节目的口碑也非常好,经常上热搜、引起大众的共鸣。然而,它的收视率却远远不如一部电视剧那么高,这就形成了一定的文化困境:节目口碑与收视率不成正比。

影视剧与古诗词相结合的方式打破了传统文化的瓶颈期,让大家在看电视剧的时候,主动去学习古诗词、铭记古诗词,比如今年的热播剧《清平乐》,它是根据宋仁宗时期的历史故事为拍摄素材,用“清平乐”这个词牌,剧中更是有晏殊、范仲淹、欧阳修、苏轼等文坛大家,剧中所引用的诗词,更是引起万千网民称赞为“背书天团”,这种文化行为其实是单纯的综艺节目、或者一本书难以留下的深刻印象。

所以,影视剧使用古诗词命名,并不完全是博取人的眼球,相比于单纯的节目,影视剧的形式让人花费的成本不高,更容易理解,这种传播方式也更能够带动社会大众去学习古诗词,营造文化自信的氛围。

作者:蔡小记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3803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