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电影 > 《录取通知》探讨巴特比谎言背后2个层级真理

《录取通知》探讨巴特比谎言背后2个层级真理

前言:

史蒂夫·平克之前以编剧和制片人的身份已经在好莱坞的喜剧市场家喻户晓,《录取通知》是他第一次用导演的身份去执导这部电影。电影幕后都是一些在喜剧方面非常有经验的人,加上导演之前的喜剧功底,让这部电影拿下了还不错的成绩。

影片讲述高中毕业生巴特比因为被父母和妹妹嘲笑上不了大学,决定跟自己同样经历的朋友们一起创办南方哈蒙工业大学。原本只是想骗自己的父母,结果因为哥们的精益求精,导致了几百个没有学上的人前来报名。

但是这部电影有点偏理想主义,一群被社会抛弃的孩子突然被接纳,应该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上学的机会,但是看起来他们只是换了一个地方吃喝玩乐。导演的意图是想突出它与传统学校不一样,但是处理的不够好。以至于电影立意新鲜,也未能跻身 8 分电影。

一、巴特比撒谎考上大学只为敷衍父母,但没有想到一个谎要用多个谎来圆

达尔文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大自然一有机会就要撒谎的。”

一项研究发现,我们每天都会听到 10~200 个大大小小的谎言。有数据显示,普通人 10 分钟的对话平均有 3 个谎,谎言在生活里无处不在。

巴特比得知自己连保底的学校的都上不了,在父母的观念里,如果一个人没有上大学去接受高等教育,那这个人的人生算是废了。巴特比不想被父母唠叨,他跟同样遭遇的朋友们一起合作弄了一个假的录取通知书和一个学校网站,骗父母自己考上了大学。

为了让父母信服,不仅做了假的录取通知书和假的学校网站,还租了一个废弃楼房翻新,当做学校。因为父母想要见校长,巴特比还雇了朋友的舅舅来假扮校长。为了让校园网站看起来更逼真,设置了一键录取,结果来了很多没有学上的人前来报道。原本只是想蒙混过关,结果事情越闹越大。

作家移然曾经提到一个定律:“一比十定律”。意思是一个谎言的背后,需要用十个谎言来掩盖第一个谎言。甚至用上百个、上千个的谎来圆你第一个撒下的谎。但谎言经不起旁敲侧击,总归会有被拆穿的一天。

二、巴特比的撒谎动机,并非像表面看起来的那么简单

谎言一般分为两种,善意和恶意的谎言。善意的谎言是对人没有恶意,一般是为了他人着想才去撒谎。而恶意的谎言一般由个人利益出发,去侵犯别人的利益。谎言的产生会有很多种情况,对自己的保护,为了得到赞赏或者躲避做错事情等等....

1、巴特比撒谎的表面动机:为的是得到赞赏,和自我保护。

  • 跟父母撒谎,因为想得到赞赏

在知道巴特比可能上不了大学的时候,他在家里受到父母和妹妹的冷嘲热讽。父母那根深蒂固的观念令他窒息,所以出此下策。当父母听到巴特比能上大学特别高兴,夸他是父母的骄傲。

  • 跟莫妮卡撒谎,是自我保护

巴特比在隔壁学校的聚会上碰到自己喜欢的女孩子莫妮卡, 莫妮卡问他上了什么大学?他说自己上了南哈蒙工业大学。在那个满是学霸的聚会里,他不想自己在喜欢的女孩子面前那么狼狈,撒谎是对自己尊严的保护。

巴特比两次撒谎环境可以从侧面看到这个社会对成绩差的学生有一种偏见,认为成绩差的学生就是品行不好,就是废物,因此受到不公平的对待。

很多时候说谎是一种出于自我防御、自我保护的无意识行为。它反映出人们对周围环境的一种焦虑、不安全感,是一种为了减少人际冲突而出现的退缩表现。

2、巴特比撒谎的实际动机:他不信自己在这个只看成绩的社会里找不到路可以走

因为误操作,来了很多跟自己同样经历的人过来报道。他听到那些人很开心的说:“当我被这所学校录取的时候,我父母第一次说他们为我感到骄傲。”原来他想解释这只是一个乌龙,但现在决定把学校继续办下去。

因为他在这群失学者看到当初的自己,他父亲也跟他说过类似的话。在传统教育的政策下,他们是被抛弃的孩子,他们渴望被接受。他们各有所长,但是在只看成绩的社会里,他们什么都不是。

他想让他们有个归属感,去创立一个不一样的学校。像是在宣示这个只看成绩的社会:虽然我们成绩不好,但绝对不是废物。

价值不菲的谎言,背后是想要改变现状的决心。

三、谎言被戳破,但巴特比并没有一无所有,而是迎来新的希望

因为巴特比的南哈蒙工业大学动静太大,吸引了旁边哈蒙学院的注意。导致最后撒谎被拆穿,学校被封,巴特比可能还要赔付高额的罚金。

还好的是,巴特比的朋友早在之前就申请南哈蒙工业大学为正规院校,现在有一次听证会可以让巴特比证明它存在的价值。听证会上,南哈蒙跟哈蒙两所大学在针锋相对,传统教育与兴趣教育的正面碰撞下,擦出了不一样的火花。

巴特比在听证会的发言:

哈蒙学院有它100多年的历史传统,但传统是什么?欺压同学?羞辱看不惯的人?给孩子们很大压力,导致压力过大而染上恶习?为什么不能共存?你们有你们的规则,你们的构成,你们的象牙塔,而我们做我们自己的,为什么要遵守你们的规则?知道吗?你是罪犯,因为你剥夺了这些孩子们的创造性和激情,这是真正的犯罪!

巴特比感人肺腑的发言让他赢得学校有一年的观察期。巴特比铤而走险,也算是赢的漂亮。

四、荒诞而不切实际的故事内核,指向两个层级的真理

1、遇到困境时,我们奋力一搏或者能跳出困境

莫泊桑说过,我们只以坚持不断的努力,才能够抗拒这不可战胜的灰心失望。

电影里巴特比遇到两个困境,一个是面临没办法升学的可能,一个是自己撒的谎被拆穿。

面对困境的最好方法不是去逃避现实,而是选择奋力一搏,或许能跳出困境。

困境就像瓶颈期,瓶颈期是指减肥期间到达一个界限后体重没有变化,很难突破。很多人减肥到了这一步就难以坚持下去,但是有些人选择加大运动量,或许就能打破这个瓶颈期。所以在面对困境时,我们努力一把也许能摆脱困境。

2、然而跳出这个困境还不如最初不涉险境

巴特比奋力想要去改变这个世界,但是大费周章弄了一场终究还是到了父母最开始期待的路线。如果是这样,为什么当初不好好读书,去白折腾一场呢?

从电影能看的出来,巴特比虽然成绩差,但是有小聪明。在应对谎言带来的漏洞都能很快弥补回来,同时学校管理的也越来越好。这说明巴特比其实并不笨,只是把聪明用错了地方。

让我想起安徽考生徐孟南,十年前高考,心高气傲的他因为不满当时的教育,在考卷上只写下自己对教育的看法。他的看法并没有改变什么,零分的考卷让他止步在大学门口。走出考场的十年里,他辗转各地工厂打工,吃了不少的苦头。十年后,他决定重返考场,弥补当时的心高气傲。

假如徐孟南当年没有心高气傲,选择认真高考,那他的十年或许就会完全不一样了。他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不错的生活,而不是辗转各地工厂打工,浪费时间。

父母的经验能让我们少走点弯路,年少轻狂的代价不仅仅是时间上的浪费,还有很多机会擦肩而过。

结语:

《录取通知》是2006年的一部美国老片,导演斯蒂夫·平克用轻松幽默的方式刻画出差生的心路历程,道出了传统教育的弊端。

但故事内核荒诞且不切实际,巴特比“闹”出那么多事情来的本质是没有好好读书。读书不是唯一的出路,却是改变人生最好的途径。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3799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