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电影 > 《妈妈再爱我一次》:一段悲情之旅背后,弥漫母爱伟大的文化意蕴

《妈妈再爱我一次》:一段悲情之旅背后,弥漫母爱伟大的文化意蕴

30年前,一部台湾家庭伦理悲剧片在内地上映,引起空前轰动。观影人数超过2亿,票房超1亿,在当时票价1元、2元的电影市场来说,创造了票房奇迹。这部电影就是《妈妈再爱我一次》,这是一部典型的苦情戏,赚足了观众的眼泪,据说当时电影院门前手绢畅销。

这部电影剧情并不复杂,留学归国的精神病医生林志强刚到一家精神病院,偶然发现一名病人竟是他失踪18年的亲生母亲黄秋霞,之后则以倒叙方式讲述林志强小时候和母亲的往事,最后林志强通过一首歌唤醒了母亲的记忆,母子二人相拥而泣。

电影制作成本很低,画面也不算精良,在台湾没有取得什么成绩,上映几天就下片了,但能在内地引发大众观影热潮,一定是触碰到了观众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和情感,引发了集体认同。

下面我将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集体共识超级音乐符号时代背景下“哭泣阈值”与心理需求3个方面,来解析《妈妈再爱我一次》这部苦情戏为何收割大众眼泪。

01

中国人对传统文化有自发自觉的集体共识,影片歌颂伟大母爱,展现出悲天悯人的情怀和相聚团圆的信仰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儒家文化倡导仁爱和忠孝,扬善抑恶,对母爱同样充满褒奖和赞扬,既有“孟母三迁”“三娘教子”的故事,又有“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诗句。

苦情戏是指以破碎家庭、破碎情感、破碎婚姻以及家庭苦难为题材创作的戏剧影视。关键词是“破碎”和“苦难”,这就与中国传统文化对“圆满”“美好”的追求产生了冲突。苦情戏之所以苦情,也在于它打破了传统文化中那些令人向往的东西,由此引发观众悲天悯人的同情心。

①母爱意味着无私奉献、不求回报

原始人类是母系社会,而我国古代也有女娲造人的故事,都是强调母亲对于家族、血缘的重要作用,对母亲有尊敬和钦佩的情感,认为母爱是伟大、无私的,这是一种集体共识。

《妈妈再爱我一次》充分渗透了“母爱”这个情感主题,才能引发群体强烈共鸣。片中秋霞对小强的爱足够无私忘我,她为了保住腹中的小强,选择离开林国荣回到乡下,生下孩子后独自抚养其长大,对林母拿钱收买的行为嗤之以鼻。

小强发烧病危,她充满自责并从家门口一路磕头跪拜到王爷庙,满头都是血和汗,祈求王爷保佑小强平安。殷切之情,难以言表,而心诚则灵,小强终于脱离生命危险,这也隐喻着:母爱的力量,可感天动地。

②悲天悯人的情怀和与人为善的气度

中国传统文化信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德信条,所以当“好人”遭遇不幸,“坏人”得逞或逍遥度日时,人们就会产生愤懑之心,对“好人”同情和悲痛的感受就会愈加强烈。

影片中有一处平行蒙太奇令人印象深刻:当秋霞在乡下痛苦产子之时,林家在欢快地举行婚礼。两个事件穿插表现,镜头刻画出一个坚强伟大的母爱形象,引发观众对秋霞的同情,也对林家的自私自利有了感同身受的体验。

后来秋霞把小强送回林家,以满足林家续香火的期望,却不得不独自承受思念之苦,在争抢小强时又摔下楼梯成了疯妇,越发加重了影片的悲剧色彩,使剧情变得无比苦情,对观众来说,哭或许成了最有效的宣泄。

③团圆和相聚是中国人诚挚的信仰

无论是春节团聚还是中秋节吃月饼,都反映出中国人注重亲情、喜欢团圆不愿分离的性格特质。古代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影响了中国人看重父母双全的家庭观念;一个人的家庭是否幸福美满,也被当作成功与否的标准。

秋霞与小强被迫分离,双方遭受巨大打击,母子相聚本理所当然,但在影片中却成了一件艰难的事。自古别离多愁苦,更别说是母子分离,每个观众都是“父母”或“孩子”的身份,对这种切肤之痛都会有深刻的体验。

而小强出生就没有父亲关爱,在传统观念看来,这是不完整的家庭,孩子成了最可怜的角色。客观说,父亲和母亲承担着两种不同的教养责任,任何一方的缺席,都是难以弥补和释怀的遗憾。

02

《世上只有妈妈好》是一个超级音乐符号,渲染了影片的情绪氛围,让观众“闻歌而哭”,强大的文化原力促进影片口口相传

影片的主题曲叫《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有多火呢?不知道你小时候有没有和我一样,没记清电影名,还以为就叫《世上只有妈妈好》。事实上,这首歌几乎就是从这里火起来的,火遍了大江南北。

①《世上只有妈妈好》——深入人心易传播的超级音乐符号

语言是先于文字出现的,是最古老的交流方式。在神经系统的刺激反射机制里面,人对语音的记忆、识别和转换,都远远高于文字,而且文字本身也需要转换成语音才能被人接收。电影是用镜头讲故事,是一个个画面,属于视觉领域。

想一下那些耳熟能详的广告语就会发现,它们都有一个特点,就是朗朗上口易于传播。《世上只有妈妈好》是一个超级音乐符号,只要听到这首歌,就会想到这部电影。而当时的中国互联网还处于探索阶段,信息传播远没有现在发达,影片主要靠口碑传播,《世上只有妈妈好》成了助力影片传播的重要力量。

歌曲是抒发情绪的一种重要方式,可以承载情感,能轻易触碰到人最细微的神经末梢,也是重要的文化载体,一首首歌就是一个个光阴的故事,容易跨越时空流传。《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歌词简单通俗: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投进妈妈的怀抱,幸福享不了;世上只有妈妈好,没妈的孩子像根草,离开妈妈的怀抱,幸福哪里找?

分析歌词会发现,歌词很绝对:“世上只有妈妈好”,绝对且不含糊的话容易被记住;歌词类比生动形象:有妈的孩子像“宝”,没妈的孩子像“草”,都是熟悉的事物,容易理解;“宝”和“草”还形成强烈的对比,把有妈和没妈的状态描写得入木三分。

一首歌成了母亲和儿子的“信物”,不管是表达快乐还是悲伤,这首歌一响起,就把观众代入了演员的世界中。而影片中,儿子正是通过唱这首歌唤醒了母亲的记忆,也体现了这首歌承载的母爱力量之重。

②歌曲烘托了影片的气氛,使观众达到极致的情绪体验

配乐不但能够推动剧情发展,刻画人物形象,还能升华影片主旨,让影片达到超出预期的效果。

《世上只有妈妈好》婉转动听,也比较煽情,每一次出现都让观众忍不住想要掉眼泪,再加上演员动情的表演,极易让人产生深度共鸣。

歌曲贯穿整部影片,从小强第一次学到唱给妈妈听,到分别后想念着母亲而唱歌,每一次出现表达的情感意义都不一样,让观众的情绪随着歌曲内涵变化而起伏不定,从而沉浸到影片人物的悲惨遭遇中。

比如小强和母亲玩耍的场景,虽然平常普通,却是每一个母亲与孩子都会有的亲密互动,这时候配乐就让观众联想到自己和母亲或孩子的回忆,产生温馨之感。而当小强和母亲分离后,配乐就尽显世事变迁的苍凉之感,让观众悲从中来。

影片促成了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的广泛传播,《世上只有妈妈好》也同样成就了影片。

03

在内地喜剧和动作片流行下,观众的“哭泣阈值”降低,苦情戏符合深层次的文化心理,提供情绪和情感的宣泄窗口

《妈妈再爱我一次》于1988年在台湾上映,没有得到台湾观众的重视,两年后在内地上映,却创造了票房奇迹。如果把这个现象归结为运气,显然过于简单,而影片的时代和文化背景,可能是更关键的原因。

上世纪80年代末期,是内地的商业片高峰时期,也是港台电影的黄金时期。台湾的动作片并不发达,但悲情片很流行,台湾的编剧和导演也很擅长讲悲情故事,而这种叙事方式恰恰符合中国人重视家庭伦理的心态,观影体验也就更深。

80年代末有许多经典喜剧片和动作片,例如《英雄本色》《监狱风云》《僵尸先生》等等。看了太多类似的电影,观众急需新的类型电影调剂一下口味,《妈妈再爱我一次》横空出世,刚好满足了观众的心理需求。

就好像我们长时间看同样类型的片子,难免会产生“审美疲劳”,久而久之也就缺乏兴趣了,这时候找一部不同风格的电影看,更能获得心理满足。80年代末期喜剧、动作片的流行,降低了观众的“哭泣阈值”,《妈妈再爱我一次》这样的苦情戏便能较容易戳中观众的泪腺,如果苦情戏早已长时间流行,那么大众的“哭泣阈值”也就会增高。

美学大师朱光潜在著作《悲剧心理学》中说,悲剧是一种艺术形式,而欣赏悲剧是一种审美活动。苦情戏也类似,通过哭泣可以获得心理满足感和心理快感,还有一种坚守善良和美好的崇高感。

人本来就是情绪动物,拥有七情六欲正常不过,单一的情绪体验过于单调,生活难免缺少情味。影视艺术给人提供了一个宣泄情绪和表达感情的出口,这个出口安全、可控,《妈妈再爱我一次》正是这样一个满足大众需要的情绪出口。

04

结语

《妈妈再爱我一次》是一部现象级的苦情戏,影片的成功和时代背景、大众需求息息相关,也与高度契合的配乐分不开,但更重要的,是触碰到了更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和集体共识,母爱这个文化符号,凝结了深厚的情感和记忆,代表了无私奉献、寸草春晖的价值观。

电影并不算完美,某些情节和观念也被人诟病。但对我们来说,被影片深深感动的同时,能体会到母亲的不易和深沉的爱,让我们多一些问候和陪伴,并且更加珍视和家人的每一次团聚,这也就足够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3783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