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电影 > 《梅兰芳》:在艺术与宿命的夹缝之间,自由绽放的名伶之花

《梅兰芳》:在艺术与宿命的夹缝之间,自由绽放的名伶之花

1993年,陈凯哥凭借《霸王别姬》摘得戛纳金棕榈奖,从而奠定了他在华语电影届的地位。15年后,他再次回归名伶题材,带着有传记性质的《梅兰芳》走进了大众视野。

出身于艺术家庭的陈凯歌,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别样的痴迷,而敢于拍摄梅兰芳这位享誉世界的艺术大家,则是他一次大胆而又遵从初心的尝试。

在陈凯歌的电影世界里,“自由、爱情、命运”一直贯穿其中,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扎实的艺术功力,表达着强烈的人文意识和美学。如果命运是陈凯歌给这部《梅兰芳》预先设定的叙事基调,那么爱情就是它的血肉,而自由则是它的灵魂。

这部电影,展现了梅兰芳肩负弘扬京剧艺术重任,在注定孤独一生的宿命下,依然追寻艺术、爱情以及个人民族情怀上的自由主张,终于从一代名伶成长为京剧大师的心路历程。

官方给影片中的三个故事命题为“死别”、“生离”和“聚散”,而在笔者看来,这三个故事殊途同归,都讲述了梅兰芳在妥协命运与对抗宿命的夹缝之间,守住个人意志,把自由进行到底的过程,诠释了这位艺术家的独特魅力。

1.“你的时代到了”——冲破传统枷锁的艺术自由

电影在一开始,就设置了一个“纸枷锁”的道具:梅兰芳的大伯,一个优伶,因为要为家人守孝,而没有穿红,于是被太后带上一个纸枷锁,饱受戏子的屈辱和艰辛。

大伯希望梅兰芳离开梨园行,不想让先辈的“纸枷锁”困住他的一生,然而,热爱京剧艺术的梅兰芳,还是义无反顾地选择继承衣钵。

从清初开始,京剧艺术经历了从低俗到高雅艺术的转变,这得益于艺术家们对传统京戏规矩的继承与严守。

这种从一而终延续了百年,直到来到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界处,在延续与革新之间,是继续还是改变,成了梅兰芳人生道路上最难的选择题。

此时的梅兰芳,已经跟随京剧名伶十三燕学戏10余载,并且已经梨园行崭露头角。本应该继承后者的一搏,却偏偏遇上了刘洋的司法局长邱如白。

邱如白在讲座上说:“京戏里处处是规矩,这里面的人是不自由的,他们让笼子里给套起来了。”

一语惊醒梦中人,梅兰芳犹豫了。一面是延续百年,自己从小勤学苦练的传统京剧,一面是讲究真实鲜活形象的现代表演。一个被灌输了多年刻板思想的伶人戏子,难不成做起了表演艺术家的大梦?

梅兰芳没有做梦,他选择了追逐自由,他要自己的艺术生涯上,造就自己的时代。于是,全剧第一个高潮到来了,他要与十三燕斗戏。

传统观念认为,京剧必有一套特有的、规范的唱念做打的技术,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要符合传统美学色彩,即不能喜形于色。

而梅兰芳把京剧看作一种“古典歌舞剧”,一切动作和歌唱,都要配合场面上的节奏而当时的情景,此举是将舞台上的戏中人与生活中的人中戏二者结合,正暗合了当时开放的人文思想。

十三燕与梅兰芳既是梨园行里的对手,又是现世场里的亲人。这错综的情感纽带串联在一起,刚中有柔的十三燕对后辈的关爱呵护,而柔中有刚的梅兰芳对“爷爷”也敬慕顺从。

但顺从不等于苟同,梅兰芳要面对的不仅是自己的亲人,还有整个梨园行,这看似是两个梨园行里的老生与青衣的擂台,实际上却隐隐透出一个时代的更迭推进。

时代已将他推到了浪头,在新与旧的抗衡中,我们看到梅兰芳的勇敢与坚定,然而新生事物勃勃的生机,同样也会换来割裂脐带时隐隐的伤痛。

这场师徒大战貌似腥风血雨,实则凄清缱绻。当十三燕在人去园空的舞台上把最后一段唱腔完美收音后,也结束了他一生的梨园痴梦。

这生与死之间的纠葛,不仅仅是梅兰芳与十三燕之间的情感纠葛,也是传统京剧与现代京剧之间的纠葛。

十三燕临走前对梅兰芳说:“小心弄脏了你戏里的人”,这句话让我们看到一个苍老时代朴实无华的转身,这也意味着,梅兰芳不妥协于命运,不屈服于传统束缚的精神,得到了老艺术家的认可。

梅兰芳冒险的底气,在于他对艺术的纯。正如邱如白所说:“只有心里最纯净的人,才能演得那么到家。”对于京戏,梅兰芳撕碎了脖子上的 “纸枷锁”,勇敢的对悲剧的命运说“不”,这种对艺术自由的追求成全了他自己,也完成了京剧由传统到现代的伟大革新。

2.“梅兰芳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他是座儿的”——追寻爱情自由时的另一种勇敢

陈凯歌镜头下的主角,都难逃爱情的折磨,梅兰芳也不例外。

他与福芝芳之间只是家庭伦理关系,无关爱情。而当他与孟小冬相遇时,我们却看到现世的虞姬与霸王的倾城之恋。

在现实中,这两位京剧界泰山北斗确实有着夫妻情谊,但在影片中,陈凯歌弃实从虚,重新撰写了一出相爱相离的苦情戏。

剧中梅兰芳与孟小冬的相识缘自一场大雨和一把伞,他们在借伞、换伞中相爱,但伞也是“散”的谐音,雨一停,他们的爱情也宣告停止。

镜头中,两个人的很多次见面都是一个在光线内,一个游离于阴影中,这些处理技巧在影射两人之间无形的阻隔,暗含两人有情难全的宿命。

梅兰芳在京剧传统的枷锁下成就了对艺术自由的追寻,而此时的他要尝试去追求爱情的自由了,只是这一次,他最终妥协于注定要孤独一生的宿命,这不是他的懦弱,而是他选择了另一种勇敢,就是割舍。

也许福芝芳那句话给,这个结局作了最好的注释:“梅兰芳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他是座儿的(观众的)。”

对于舞台上的名伶来说,谁打扰了梅兰芳内心的寂寞,谁会就会毁了那孤高任性的林黛玉和那令六宫粉黛尽失颜的杨贵妃。

如果梅兰芳迷恋在孟小冬的身旁,就如同程蝶衣殉葬在段小楼的旁侧,那么中国京剧界里恐

怕会多了一对苦命鸳鸯,而少了那些凄美的怨妇、思妇形象。

而恰恰是对孟小冬的万千难言之语,让梅兰芳在舞台上把这份相思幻化成眼眸里的拳拳深意,那惊鸿一瞥曾打动过多少观众席上的痴男怨女,成就不朽的经典。

梅兰芳并不寡情轻义,导演刻意安排了镜中之像的桥段,当师傅十三燕辞世和孟小冬离去的时候,都是在镜子里反照出来的,这预示着在梅兰芳的心目里,他们一个个走出了梅兰芳的心幕,却永远走不出他的心海。

但梅兰芳懂得了为艺术要牺牲什么,他尝试过去追求过爱情,这就足够了,他明白这会扰乱他对于艺术的专注,所以他选择了“生离”。

在这一段,我们看到不是爱情事业双丰收的大家,而是在艺术与爱情不能兼得之下,褪去艺术光环的普通男人。

他向邱如白等人质问:“我定好和小冬看场电影都不成吗?”这不仅是一次约会,还有对可望而不可及的感情,他毕竟也是一介拥有七情六欲的凡夫俗子,但放任彼此的自由才是他最好的选择。

如果说十三燕将梅兰芳推向了新京剧的舞台核心,那么梅兰芳与孟小冬的割舍,便最终成就了这个“伶界大王”,只是我们在繁闹的落幕声中,依稀能听到“流水落花春去也”的唏嘘无奈之音。

3.“有人想看一个弄脏了的梅兰芳吗?”——坚守民族自由的个人情怀

陈凯歌把梅兰芳的人生形容为“被绑架的人生”,这句话用来诠释电影的前两段故事是贴合的,无论是对于新京剧的探索,还是对于爱情浅尝辄止的追求,梅兰芳最终都是落款于对京剧艺术的坚持。

但在影片的最后一段,在抗战的轰鸣声中,梅兰芳把戏剧枷锁内化成为了人生定力,成为了一个秉持道义的新伶人。

与同样京剧题材的《霸王别姬》不同,程蝶衣为了艺术而放弃一切,甘作逆贼,当真是“不疯魔不成活”;而梅兰芳为了民族自由精神,放弃了艺术,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

梅兰芳一生有无数的“梅党”簇拥,这些人既成就了他,也拖累了他。他们将梅兰芳推到了京剧舞台的中央,却丢给他一个太炫目的光环,以至于在战火的洗礼里,他成为了侵略者的靶子。

梅兰芳作为当时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京剧名角,代表着国人的情感和文化,所以影片中的侵略者想要掌控他,也是想借机侵袭中华传统文化。

虽然艺术无国界,但是在国破家亡之下,艺术成为民族精神永存的象征,梅兰芳深知这一点,所以他在日本人的压迫下,宁愿留胡子“戏弄自己”,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打伤寒针也不愿如了日本人的意。

冯六爷问他,你还想唱戏吗?梅兰芳无奈一笑:“想,但是不能。” 他可以为了艺术,与亲人斗,与爱人离,但在民族危亡之时,他则昭告天下,不再唱戏。

他坚持自我,选择站在民族自由情怀的一边,不向侵略者低头,也兑现了他答应过十三燕要提拔戏伶地位的承诺。

“有人想看一个弄脏了的梅艳芳吗?”这句话说的不仅仅是梅兰芳,还代表蕴含着中国民族精神的京剧艺术。人被污染则毁,民族精神被污染,则国家危在旦夕,梅兰芳不惜放弃艺术,就是要保护京剧的精髓,保护国家的精髓。

梅兰芳以他的留须让人们看到一个生活中的虞姬,宁愿自刎也不能任人践踏;以他的牺牲,让人们看到一个葬花中的黛玉,“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浊陷渠沟”的决绝。

这便是孤身独行的梅兰芳,当电影最后,他转身离去,留下了一句“我要去扮戏”的时候,一代伶人的背影幻化成一个大写的“人”字。

台上做个不离不弃的女人,台下做个敢作敢当的男人,这是影片的核心主题,其实早在邱如白的讲演中,就有对其完整的诠释。

“京戏里头,应该有好些个活生生的人物,他们不再按照书的模式做戏,更不按照书的模式做人,再不像苏三,受了那么大的委屈,只能申诉,不许反抗。真的好戏,是得带着人打破人生的规矩。”

梅兰芳正是一个打破过京剧传统枷锁、舍弃过旖旎爱情,抗争过外敌势力的“破规矩”之人,他完成了对艺术、爱情、个人情怀的自由追求,没有玷污梅兰的高洁,更深化出入竹菊的桀骜不驯,演了一辈子真的好戏。

4.结语

无论开山之作《黄土地》、《孩子王》,还是口碑和票房都不错的《霸王别姬》、《和你在一起》,包括命运多舛的《风月》、曲高和寡的《边走边唱》、嬉笑谩骂不绝于耳的《无极》和展示大唐风采的《妖猫传》,陈凯歌的作品一直饱含着他人生不同阶段对生命哲学的思考。

只不过有些乘风破浪、气势如虹;有些剑走偏锋、哗众而不取宠。

《梅兰芳》的出现,难免会让人去比对前作《霸王别姬》,两者的拍摄手法和镜头语言确实有些相似之处,这种不靠“视觉奇观”来渲染情节的朴素表达,让两部电影都称得上是极具艺术魅力与人文情怀杰作。

而在当时国产大片盲目学习“好莱坞”模式的形势下,《梅兰芳》通过一次回归人性的深度演绎,用精良的制作给电影人们一次自我反省和降温的机会,也让我们在大银幕上真真切切地感受一把国粹的视听盛宴,令人回味悠长。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3704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