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电影 > 豆瓣电影8.4《喜福会》:从“手表定律”解析原生家庭教育的影响

豆瓣电影8.4《喜福会》:从“手表定律”解析原生家庭教育的影响


“到了美国我要生一个像我一样的女儿,但是在那里,她无需仰仗丈夫的鼻息度日;在那里,没人会歧视她,因为我会让她讲一口流利的美语,她会无忧无虑,她会知晓我的苦心,因为我会赠与她这只天鹅,一只远超期望中的生物。“


电影《喜福会》改编自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同名畅销小说。1993年,华裔导演王颖将其改编成电影,并且凭此一举闯进好莱坞主流电影市场。 电影讲述了4对华裔母女两代人的爱恨纠葛、自我救赎的故事。


解放前夕,4位母亲分别经历了战火之乱、骨肉分离,丈夫的背叛等人生苦难,凭借自己的勇气与智慧,带着“自由”与“幸福”的美国梦来到异国他乡开始新生活。他们渴望女儿们可以讲流利的英文,拥有体面的工作和幸福的家庭,不曾想,母亲们年少时受过的伤害早已刻入日常的一言一行中,影响着女儿们的成长。他们细心呵护的女儿们没有过上“被期待”的幸福生活,反而在重复着他们的悲剧。然而,母亲们的勇敢与智慧也同样流淌在他们的血液中,最终女儿们也如同从黑暗中逃脱的母亲一样,走上了自我救赎的道路。


电影《喜福会》运用了时空交错的叙述结构,赋予观影者上帝视角,感受到时代和原生家庭影响着女性的殊途同归的命运。在本文中,我将从 “手表定律”和现代教育启示,深度解析这部电影带给我们在家庭教育上的新思考。


01、手表定律:家庭内部教育方法冲突,家庭与社会的双重标准,导致孩子的自我价值缺失

① 什么是“手表定律”

“手表定律”是由英国的心理学家萨盖提出的,是指当一个人拥有两块手表,并不能帮助他更准确的判断时间,两块手表显示的不同信息容易让人产生混乱,失去对时间的判断。”


关于手表定律有一个故事:“森林里有一群猴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而有一天,一只叫猛可的猴子在森林里捡到了一只手表,于是他掌握了准确的时间,很多猴子开始问他时间,开始依赖与他,于是,猛可被拥上成了猴王,猛可就开始不断寻找其他手表,于是他有了第二块第三块手表,但是因为手表上的时间不一样,导致猛可不知道该说哪一个时间,再也无法准确的回答猴子的时间问题,最终他也失去了猴王的位置”。


一个人不能同时遵照两套原则或系统做事,否则容易出现认知会错乱,导致行为迷失方向的现象,这就是“手表定律”。电影《喜福会》通过4对美国华裔母女的故事向我们展现了中美两国的教育理念的冲突,如:中国的“礼仪廉孝”、美国的“自我为中心”;另外,母亲在女儿身上灌输了 “顺从”与 “自由意志”、“鼓励的爱”与“冷漠的爱”等多重的冲突教育观,这些相互对立、博弈的家庭教育观与社会期待,向我们充分地诠释了“手表定律”的深层含义,以及对子女成长产生的负面影响。

② 《喜福会》中“手表定律”的故事表现形式

母亲苏在战火期间,与丈夫失散,染上重疾的她不得已将亲生孩子舍弃路边,期待有人能捡到抚养。本以为将要死去的她,却阴差阳错地被人救治,并去了美国。在美国,她带着自由、独立的美国梦开始了新的生活,她把对丢掉的孩子的希望,都灌注到了女儿君的身上,希望她能够活出自由、活出自我,得到公平的对待。


然而,在现实的教育中,她让女儿活在了自己的“控制”下,剥夺了她原先希望的“自由”。她请老师教女儿练钢琴,希望这个唯一的孩子能出人头地。 她严格地为女儿制定练习钢琴的时间,和朋友们攀比孩子的成绩。这种口头上说“你会很自由,将来会有体面的工作,做着自己喜欢的事”,而现实中却力求完美、强迫式的教育方式,对于女儿君而言,变成了成长过程中沉重的负担。她在钢琴演奏会上为了满足母亲的希望,对这场演奏有了好胜心,最后反而在众人面前彻底失误。


母亲苏既希望孩子实现自由、活出自我,又要孩子活在自己的掌控之下,这就是“手表定律”中的多重标准的冲突表现。在一会被鼓励、一会被苛刻打压的状态下,君原本弹钢琴的天赋和热情彻底泯灭。小小的她在母亲的言语行为浸染下,不知道学钢琴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她只知道弹好钢琴,赢得比赛,母亲会喜笑颜开。母亲的美好本意和实际行为给她造成了困扰,无法分辨如何去做才是正确的,最终导致迷失了自我,也放弃了弹钢琴。

02、《喜福会》冲突标准带来的教育副作用

“手表定律”不仅体现在家庭内部矛盾中,还体现在家庭观与社会价值观的冲突上,这会给孩子带来自我价值感的迷失,导致人际关系不和谐。


《喜福会》中的另外一个女孩,丽娜,是 “手表定律”冲突的受害者,她在家庭和社会教育的价值观差异中夹缝生存,遭受着不幸的婚姻。她的母亲莺莺,在年轻时嫁给了一个情场浪荡子,屡遭背叛和侮辱。在伤心绝望中,她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儿子。即使到了美国后,全新的生活也难以弥补她心中的裂痕。她希望女儿丽娜能够获得幸福的婚姻,坚强且有勇气,然而她在亲子关系中却时常表现出来懦弱、胆小的言行。

这些潜移默化的教育让丽娜认为“小心谨慎、不能勇敢地表达自己”才是常态。


当身为美国身份的丽娜走进婚姻时,接触到的是西方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她的丈夫主张费用分摊制,事无巨细,任何小东西,包括猫粮的费用也要分摊。从母亲那里继承的“保守和依附”的价值观,遇到了丈夫传递的平等、独立、甚至有些过分自私的价值观时,丽娜选择了忍耐。因为她从原生家庭里,没有学到勇敢地表达自己、和说“不”的决心。


母亲寄希望于女儿,但是自己却没有做出表率,言行不一致,给到了孩子不同的标准和方向。内在信念坚定的丽娜遇到价值观不同的男人时,不幸的婚姻,一如她的母亲,再次上演。


“手表定律” 的多重标准削弱了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在生命早期,他们的内心已被种下了方向混乱,存在感低的限制性信念。


03、《喜福会》“手表定律”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1. 家长通过正面肯定与鼓励,为孩子种下自信的种子

圣经箴言书里说: “一句话说得合宜,就如金苹果掉进银网子里。”


家长应当适时地表扬孩子使他们朝自己希望的目标发展,培养好的技能,例如:当孩子没有耐心画画的时候,可以夸他画的真棒,他将来可能会成为一个画家!如果妈妈对孩子不仅寄予厚望、还能通过期待的眼神、赞许的笑容、激励的语言来滋润孩子的心田,使孩子更加自爱、自信、自强,那么孩子会如你所愿地成长为快乐优秀的人。


《喜福会》中,当丽娜的母亲发现女儿深陷不幸的婚姻,却不采取行动时,她正面地告诉女儿,在很小的时候,就看到了她身上有母亲不妥协个性的影子,他们身上有勇敢、坚强、智慧的优秀品质,比自己的母亲要优秀的很多。


丽娜从母亲坚定的语言和眼神中,感受到被认可,被自信的能量加持,那一刻,她的内在自我被唤醒激活,勇敢地在丈夫面前表达了自己的意愿,争夺权力,捍卫自我价值,最终赢得了幸福的婚姻与爱情。

  1. 运用有限责任和边界感打破“手表定律”,培养孩子的自尊与自信

李雪老师在《有限责任家庭》一书中提到:“在亲子关系中要有一个界限感,不管是孩子还是自己,都需要对自己负责,守住自己的界限,做一个清醒的有限责任人”


那么,如何做到家庭的秩序感?

① 做父母,让自我成长,活出自己

某银行曾发布过一份全球教育报告:超过82%的中国家长已经做好为孩子的成功做出“牺牲”的准备;超过三分之一的中国父母几乎完全丧失了个人时间。

现代生活中,很多人成家立业后,会为了家庭和孩子,放弃了自己的兴趣爱好、职业发展,只为了成全孩子的成长需要。然而,把时间和精力大量投入在抚养孩子上,看上去是“无条件的爱”、“奉献精神”, 实际上,对于孩子来说是沉重的负担。


父母就是孩子成长的一面镜子,做自己喜欢的事,爱自己的人生,都被孩子看在眼里。子女看到父母活得快乐,羡慕之余仿效,完全不用父母去教导。倘若,一个家长从来不去看书、学习,寻找自己的爱好,每天疲于去上班或者送孩子去辅导班的路上,那试问这个孩子会有什么样的思维模式?他会认为成人的生活如此无趣,焦虑,每天好好学习的目的和意义何在呢?


② 适当地“撒手”+适宜的“家规”,保障孩子自由与向上的成长

心理学大师海灵格曾说过:“好的家庭,一定有界限感。”

让自己和孩子“有界限”,让一个孩子成为他自己,让他保持天生的秩序。每个人的出生都有他的使命、天赋。父母要做的就是去帮助他,发现他的天赋热爱,去引导他,让他朝着自己天命这条路走。


中国是一个重亲情和联结,但缺乏界限感的社会。父母经常把“越界”当作理所当然。“不要学机械专业,没有前途”,“别动,衣服放着我来洗,你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学习”,“我觉得那个小朋友不太适合与你做朋友”,这类话语经常可以从父母那里听到,他们觉得这是做父母的“责任”,要帮助爱护自己的孩子、教会他们分别心。然而,正是这些“越界”的关爱让孩子失去了“自己说的算”的人生。


孩子需要界限,需要独立,但这不代表父母对孩子的生活无作为,可以适当地制定一些家规,如:自己的玩具自己要收拾起来,否则2天不能玩。这些规定是防止孩子自我放纵,守住行为的界限。

  1. 父母双方教育标准统一,让孩子的成长“不失焦”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说:“只要家庭能让孩子感到稳定,只要孩子能从父母的互动关系中收获了幸福感和满足感,那么孩子在早年生活中就会始终抱有希望”。


父母如何统一“战线”,有效地进行亲子教育?


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吵架。父母双方的意见不统一,长期的分歧状态会影响家庭和谐,孩子感受不到家庭的爱意,性格也会变得暴躁冲动。父母需要经常保持沟通,在教育的战略方向上达成一致,“一个鼻孔出气”。即使情绪上来,控制不住想吵架时,也要及时觉察,按下暂停键,不要在孩子的面前做一对相互攻击的父母。


不要一个唱“红脸”,一个唱 “白脸”。双重标准会导致孩子找不到标准,失去判断力。母亲容易扮演温柔的慈母角色,父亲偏向于严父的角色。比如,当孩子偷吃糖果时,爸爸正在严厉的批评和教导,如果这个时候,母亲过来一味地袒护孩子,孩子会认为自己的错误行为得到肯定。父亲也在孩子面前失去了威信。在孩子的教育上,尽量做到一致。

最后总结:

电影《喜福会》在多重叙事角度下呈现了不同女主人公的命运,然而故事的背后皆传递着相同的人生哲理:一个母亲,首先她是一个女人, 需要勇敢地爱自己,不向命运低头,当活出自我能量时,也会给孩子带来积极正面的影响。同时,该电影向我们展示了家庭教育的“手表定律”、多重标准会阻碍孩子的健全人格的发展。在本文,我从“手表定律”,冲突教育标准的副作用和现实启示三个角度深度解读了经典美国华裔电影《喜福会》的原生家庭教育意义,希望也能给您带来思考。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369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