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电影 > 一部电影,阴影多年

一部电影,阴影多年

「尺度」。

人们讨论电影时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

「大尺度」「重口味」「尺度爆棚」「限制级尺度」…… 诸如此类的噱头已经成了吸引观众观影的重要内容。

事实上,尺度二字所包含的意思十分广泛——

从最基本的黄赌毒题材、血腥暴力情色画面;

挑战伦理道德,政治不正确

乃至创作者对于某个敏感议题的讨论深度等等。

都能用尺度来形容。

但正如尺度一词的本意指的是「标准」

尺度太小,会缺乏吸引力;

尺度太大,也会过犹不及。

甚至大到了一种程度时,还会引起人的生理不适。

去年的威尼斯电影节上,就有一部「超大尺度电影」当真吓跑了一堆观众——

《被涂污的鸟》

Nabarvené ptáče

单看海报,就十分震撼。

小男孩被活埋在土里,只露出脑袋,一只乌鸦立在他的头顶。

荒诞与残酷感展露无疑。

但是那些看过本片的人便会知道——

这已经算是全片中比较「温柔」的场景了。

豆瓣上的网友们如此评论:

「尺度最大」「生理不适」「最压抑」

这部电影有如此大「噱头」,要归功于其同名原著小说——

波兰裔美国人耶日·科辛斯基所著的《被涂污的鸟》。

它是黑色文学经典,获得过法国最佳外国小说奖

曾经被《时代》周刊评价为「1923年以来最好的一百本英文小说之一」

骇人听闻的情节从头延续到尾。

包括但不限于如下内容:

乱伦、强奸、挖掉双眼、焚烧尸体、饿鼠吃人、骑兵屠村等等……

尽管被归类于「虚构小说」之列,但科辛斯基自称所有内容是基于亲身经历而创作的。

事实上,电影版已经对小说的内容进行了删减和改编

但即便如此,也依旧吓坏了不少观众。

简单来说,这是一部暗黑版的「三毛流浪记」。

故事背景是二战时期的东欧,讲述了一个小男孩为了躲避战火、流落在乡村之间的各种残酷经历

整个故事都是从一个小孩的视角去展现的。

电影开头便是一场追逐。

一帮少年抓住了小男孩,抢走了他怀中的貂。

然后直接用汽油和火点燃了貂。

所有人眼睁睁地看着这只小动物在嘶叫中被活活烧死。

这场虐杀只是一连串残酷事件的起点。

从一个村庄到另一个村庄,从凋敝的乡下到废墟般的城市。

小男孩独自行走在「地狱之路」上,亲眼目睹着各种人性的黑暗面

例如。

在磨坊店当童工的时候,小男孩遇上了一个性情残暴的磨坊主

磨坊主一直怀疑老婆和男雇工暗中私通。

在一次晚餐过程中,他因为看见一对交配的猫而勃然大怒。

随后便用一只铁勺子挖掉了雇工的眼珠。

小男孩去到捕鸟人家中帮忙,捕鸟人深爱着一个「风流成性」的女人。

但这个桀骜不驯的女人却是农妇们的眼中刺。

她们围攻、殴打她,甚至用瓶子戳进她的下体。

直到将她羞辱摧残至死。

又例如。

小男孩躲在铁道旁的丛林里时,看到了一辆开往集中营的火车

一群犹太人试图跳车逃亡,却被纳粹乱枪扫射,接连倒地

受伤的人被农民抢走行李、弃之不顾;

死去的人被浇上汽油、烧成灰烬;

还有一个只剩半条命的犹太姑娘,则被士兵强奸至死

而在这些残酷影像里,最疯狂的,莫过于彪悍的哈萨克骑兵血洗村庄。

焚烧房屋、屠杀村民、奸淫妇女、虐杀牲畜……

一个村子在瞬间化为了灰烬。

而极其讽刺的是。

骑兵「狂欢」过后,又立马成为了苏联大炮下的亡魂。

屠戮一轮紧接着一轮。

在目睹苦难的同时。

小男孩也亲身经历着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

在陌生的村庄里,他因为天生的黑头发和黑眼睛受尽歧视

村民们把男孩当成吉普赛人,认为他会带来了「噩运」;

于是围攻、殴打着这个毫无抵抗力的孩子

丝毫没有任何心软和同情。

男孩曾被一个虐待狂农夫抓住,绑起来吊在空中。

除了痛骂和殴打,一只恶犬也想趁机扑咬他。

小小身躯,伤痕累累。

还有海报上的画面。

小男孩患上了传染病,于是被巫婆埋进土里、只露出脑袋。

乌鸦在他头顶环绕,把他琢得满头是血

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折磨之后,小男孩被牧师送去一位教徒家照顾。

本以为会是迟来的庇护,没想到却是更可怕的噩梦。

白天表面上毕恭毕敬的教徒,在夜里兽性大发,惨无人道地鸡奸了小男孩。

然后等天亮,又装作若无其事。

之后,在一场弥散仪式上。

小男孩不小心摔掉了神圣的祈祷书。

他因此被一群愤怒的教徒们扔进了粪坑

从此变成「哑巴」,再也不能说话。

从信仰巫术到信仰上帝、再到士兵们口中信仰的斯大林。

没有一种「救世」路径能帮助他逃离苦难。

终于,小男孩也变了。

像是对于苦难的复仇,弱小的他变成了黑暗的影子。

为了逃出教徒的魔爪,他用计使对方落入鼠窟,让老鼠把伤害他的人啃成了骷髅。

为了教训欺辱人的商贩,他跟踪到对方家里,用一把手枪解决了他的性命。

好在,电影也并不是没有一丝光亮。

当小男孩被纳粹军官宣判枪毙时,行刑的士兵决定放他一条生路。

当他逃难于战争无处可去时,一位好心的苏联红军狙击手照顾他、教他人生的道理。

战争结束后,小男孩被送进了一家孤儿院。

男孩父亲从集中营活着回来,找到他并带他离开。

在同样饱受痛苦的父亲,小男孩第一次写下了自己的名字——

JOSKA

在近三个小时的史诗叙事里面。

电影略去了绝大部分的人物对白,而依靠黑白光影来表现残酷的场景。

小男孩在故事中经历了「寡言-失声-书写名字」的过程。

他之所以「失声」;

因为目睹了难以用言语形容的苦难

他之所以「书写」;

因为「死里逃生的幸存者赢得的只是为自己说话的权利」

这正是小说作者科辛斯基创作的原因。

去书写自己所经历的痛苦。

但本书在1965年最初发表的时候,却饱受争议。

一方面,他在小说中对苏联的「美化」和对民间的「丑化」被视为辱国。

因此本书在他的祖国波兰被列为禁书

另一方面,他的立场使得他在居住地美国也受到冷遇。

书中对于苦难的堆积让人质疑所谓「经历」的真实性,并指责他「靠着出售苦难来发财」。

如今,对于「强加所有苦难于一身」的质疑也落在了这部电影上面。

或许,对于从未经历过战争的我们来说,再真实的记述也会显得魔幻且不真实。

而对于那些体味过极端苦痛的创作者来说,坚持书写便是一种对于苦难的复仇。

片名《被涂污的鸟》,来源于电影中捕鸟人的情节:

「他会逮住一只鸟儿,用颜料把它的羽毛涂成彩色,然后放归鸟群。

这只被涂污的鸟会被同类视为有威胁的异类。

于是在群攻中,它被活活杀死。」

电影中黑头发黑眼睛的小男孩也好,现实中被纳粹憎恶的犹太人也好。

不都是那只「被涂污的鸟」么?

被视为异己,群起而攻之。

而向他们举起屠刀的,恰恰是他们自己的同类。

作为个体,「人性」固然有善恶之辨。

但依旧会出现纳粹行刑手、红军狙击手那样能依旧保持同情的人。

作为群体,若「群体性」被引向错误的道路。

导致的或许是一个民族主义的国家对于异类的「大屠杀」。

正如科辛斯基所做:

我们书写苦难,为了警示后人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3602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