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电影 > 去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到底凭什么得奖?

去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到底凭什么得奖?



《绿皮书》在2019年奥斯卡上,得到了最佳影片、最佳原创剧本和最佳男配角三项大奖。


虽然这届奥斯卡争议不少,很多人对这部电影获奖也有微词。但看过这部片子之后,我觉得还是非常值得去电影院看的。


这部片子在豆瓣上,也有将近8万人,打出了8.9分,口碑相当好。



01


《绿皮书》的剧情十分简单,你也不用担心被剧透,因为我觉得即使知道剧情,再去看这部片子,也不会有什么影响。


这是一个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故事:


1962年的美国,一个黑人钢琴家,因为要去南部城市巡演,所以打算找一个司机兼保镖,他看中了一个白人“混混”,因为他在纽约许多歌厅当过保镖,尤其擅长能摆平各种麻烦。


这部电影讲述的就是一路南下过程中,黑人钢琴家和白人司机的各种分歧、矛盾,和共同面对的诸多麻烦,以及最后相互理解、包容,成为好朋友的故事。



这里的故事背景要交代一下,1962年的美国,社会状态是什么样的呢?


那时的美国,种族歧视仍然十分严重,尤其是南部地区,更是种族歧视的大本营。


1962年,黑人民权运动虽然已经开始很久,但还未影响所有美国人的观念。


直到一年之后,马丁·路德·金才会在林肯纪念广场上,发表他那著名的演说《我有一个梦想》,点燃民权运动的高潮。



同样是一年之后,当时在位的总统肯尼迪,才会发表讲话,要求所有美国人,在酒店、餐厅、剧院、学校等各种公共场所,都要得到平等的对待,不得实施种族隔离。


再过一年之后的1964年,民权法案在国会通过,才正式废除了美国境内所有州的种族隔离政策。


而1962年,是一切都正在酝酿,但还未真正爆发的年份。


那时候,美国很多地方的酒店、餐厅,都还不接待黑人。


当时流行一种叫“绿皮书”的手册,专门针对黑人,告诉他们各个城市,哪些酒店、餐厅可以接待黑人。



02


黑人钢琴家和白人司机,就带着这本“绿皮书”上路了。一路上,他们遇到了许多异样的目光。


首先,是来自白人司机自己的偏见。


在接触这个黑人老板之前,他本人也是被种族偏见影响的人。家里的水杯,被黑人工人喝过之后,他会直接丢到垃圾桶。


但因为黑人钢琴家给的薪水很高,他还是接受了邀请。


刚开始,两个人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几乎是格格不入。


黑人钢琴家,是一个“不够黑的黑人”。他出生上流社会,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说话、做事一板一眼,文明、礼貌、高雅,但少了点人味。


白人司机,则是个“不够白的白人”。他是意大利移民,从事最底层的保镖工作,工作朝不保夕,偶尔做点小偷小摸、无伤大雅的事。


第二个方面的偏见,来自于黑人老板对白人司机。


对这个粗鲁的“底层人民”,黑人钢琴家,充满嫌弃,嫌弃他开车途中抽烟、随地小便,嫌弃他小偷小摸,嫌弃他赌博,嫌弃他不标准的英语发音、不高雅的用词。


他总是高高在上地教育白人司机,希望他的行为、用语都更加文明,一副动不动就要“启蒙”别人的架势。



白人司机,很不喜欢黑人钢琴家这种高高在上的姿态。但他也被黑人钢琴家的音乐打动,认为他是一个天才。


慢慢的,他对黑人老板了解越来越多,发现原来他的生活并不像表面的那么高大上,他并不快乐。


他总是孤独的一个人躲在房间喝酒,坐在汽车后座的他,也总是不苟言笑,脑子里不知在想些什么。


但他的家庭并不幸福,他有一段失败的婚姻,还有一个不太联系的弟弟。


白人司机,也希望改变这个黑人老板。首先,是从饮食上。


在白人司机强迫下,黑人钢琴家,翘着兰花指,吃了人生中的第一块炸鸡。



开始还觉得不卫生的黑人老板,慢慢学会了享受,也学会了把鸡骨头直接扔到汽车窗外,这种不文明的快感。



他们之间,因为逐渐深入了解彼此,慢慢变得更加融洽。


03


但随着他们越往南部走,他们遭遇的种族歧视,也越来越严重:


有位白人雇主,不让黑人钢琴家使用家中的厕所,而让他去树林中黑人佣人用的简陋厕所。



西装店的老板,不让他试穿衣服。



在南部,还有一些城市叫做“日落城”,禁止所有黑人在日落之后出门。


他们因为这个,被警察拦下。



最终,因为白人司机不满歧视,打了警察一拳,两人被关到监狱里。


还有最后一站,他演出的餐厅,不让黑人钢琴家入内用餐,还以“传统”为由,拒绝为他破例。



白人司机终于了解了黑人钢琴家不快乐的真正原因:他虽然拥有良好的出生,享受上流社会的生活,但始终因为自己的肤色,而遭受严重歧视。


如黑人钢琴家所说:那些有钱的白人,雇佣我弹钢琴给他们听,因为这会让他们觉得自己很有文化。但只要我下了舞台,我就又变会他们眼中的黑鬼了。



另一方面,又因为他属于上流阶层,他同样不被黑人族群接受:


“我要独自承受那种傲慢,因为连我的同胞都不接受我,只因为我和他们也不一样。


那么如果我既不够白,也不够黑,也不够男人(黑人钢琴家是同性恋,在那时的美国,同样遭受歧视),那么请你告诉我,我算什么?”



虽然拥有上流阶层的生活,在身份认同上,黑人钢琴家却始终处于尴尬的位置,在尊严上也始终低人一等。


这段在雨中争吵的戏,是这部电影的高潮,经过这次争吵,白人司机才算真正理解了黑人钢琴家,消除了自己的偏见,同情他的遭遇。


04


看到这里,你或许会觉得这是一个看起来非常政治正确,甚至有点老掉牙的题材。


是的,种族问题,一直是美国电影最热衷的故事。


但这部电影好看的地方,在于他不仅政治正确,对没有肤色问题存在的中国人,看起来同样也很有启发。


比如说,关于勇气:


践行正义的价值观,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


这个黑人钢琴家,可以算是一个既得利益者,他出生在上流社会,有着让人羡慕的工作,他完全可以待在纽约,拿着比在南部演出高三倍的收入,享受体面的生活。


但他却自找苦吃地到南部巡演,为的只是打破那些白人的种族偏见,让他们亲眼看到、听到,黑人同样可以演奏出优美的音乐,一样可以有文化、有教养、有尊严,和白人没什么不同。



他是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冲破种族偏见。他当然知道这么做的代价和风险,但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是最值得赞赏的。


除了勇气,另一个关键词是——尊严。


面对各种歧视,黑人钢琴家,始终维持自己的尊严,不卑不亢,不谄媚讨好白人,也始终拒绝被区别对待。


他要用自己作为武器,去撞种族歧视,这道根深蒂固的墙。


同时,又不诉诸武力和仇恨,而是用尊严、教养来回应歧视。



另一方面,他的尊严,还在于他的高尚的品德


片中很有意思的一幕,被关进监狱时,黑人钢琴家,打了通电话,就解决了问题。


原来,他认识当时的司法部长,总统肯尼迪的弟弟,“鲍比”·肯尼迪。


但他却以使用私人关系,解决自己的个人问题为耻,因为在他看来,这种“走后门”的方式,是浪费公共资源,不高尚的行为。


这种对自我极高的道德要求,就是尊严最好的表现。


第三个关键词:包容


这是我们在白人司机身上,可以看到最可贵的品质。


出发之前,他确实也对黑人存在偏见,但他不让偏见占据自己的头脑,他更相信他所看到的,他能够欣赏黑人钢琴家的天才,能同情他遭遇的歧视,并深刻理解他身份认同上的尴尬。



不被社会的偏见和自己的刻板印象左右,努力接受不符合自己习惯、价值观的人和观念,最后竟然能和与自己格格不入的黑人钢琴家成为朋友。


这样一种强大的包容能力,是非常不容易的。


勇气、尊严、包容,除了在存在种族问题的美国是政治正确的,在中国难道就不需要了吗?


在我看来,它们在任何一个国家,同样都是珍贵的品质。


所以,推荐你去电影院观赏这部电影。影片最后还有一段高潮,我没有写到,留给你在影院中去欣赏吧。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359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