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电影 > 奥斯卡获奖影片《珍爱的一生》:如何优雅地告别创伤,重建生活?

奥斯卡获奖影片《珍爱的一生》:如何优雅地告别创伤,重建生活?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这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看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无面人“珍爱”


影片《“珍爱”的一生》上映于2009年,改编自黑人女教师萨菲尔的小说《推》,讲述了一位16岁黑人女孩遭遇多重不幸但仍然热爱生活的故事。《“珍爱”的一生》在当年的奥斯卡上大放光彩, 获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和最佳改编剧本等多项提名。导演李.丹尼尔斯的叙事风格也得到一致好评,他是好莱坞为数不多的黑人导演,也是极富天分的编剧,《“珍爱”的一生》让他在世界影坛博得了一席之地,也奠定了他黑皮肤“白”导演的独特风格。

过去,黑人电影重在表现黑人和白人之间的冲突,但丹尼尔斯突破这一主流文化的钳制。他用正面积极的力量来消除种族偏见,不刻意拉大黑白人种之间的隔阂,努力弥补黑白人种之间的矛盾鸿沟。在影片中,他精准刻画黑人为代表的社会边缘群体,为他们争取话语权, 同时又安排白人扮演灵魂导师,引导黑人边缘群体以独特的方式实现他们的美国梦。

《“珍爱”的一生》就是这样一部典型的代表作品,女主角“ 珍爱” 是个不忍直视的肥妹,家里家外都不受待见, 眼看就要沦陷在家庭和社会的悲剧中, 身边突然出现了一点亮世界的瑞娜老师,唤醒她的自我认知,帮助她修缮自我与世界关系,从此重新拥抱未来的生活。

01 “珍爱”的情感内涵与生存外延


“珍爱”幻想中的母亲


1. 家庭之爱:边缘化、荒诞化



黑人母亲跟卡尔鬼混,未婚生下女儿,取名“珍爱”(Precious)。事实上,在这个家庭里,“珍爱”除了得到生命之外,从来都没有得到过爱。在她三岁时,父亲就开始侵犯她,母亲一开始想保护她,但最终都是无力地放任。后来,母亲无力的情绪演变嫉妒,把自己的不幸和对卡尔的愤怒,全部都归结到女儿身上,对女儿暴力相待。

16岁的珍爱,已经和父亲生下一个患唐氏综合症的女儿,肚子里怀着两个月的身孕。珍爱的家庭是一种荒诞的存在,家里没有任何爱与不爱,只是“施虐”和“受虐”的关系。对于这一层面的爱,珍爱说道“爱只会强暴我,爱只会辱骂和殴打我。爱把我当成动物一样来奴役,爱让我觉得自己一文不值。”

英文里面的珍爱“precious”和伪装“pretentious”只有几个字母的差异,在珍爱的生活中,这是天堂和抵御的鸿沟。一个本该有爱的地方,却成为地狱,这是珍爱的悲哀,也是1987年那个年代边缘群体的悲哀。

2. 社区生活:尊严与贫穷的双重枷锁


社区人群的嘲笑、欺凌


““珍爱”十分肥胖,一部分是因为遗传的因素,一部分是因为母亲的变相折磨,因为担心珍爱夺爱,逼着珍爱吃掉大量食物,毁掉身材容颜。

同街区的小混混们都以取笑欺负珍爱为乐,看到珍爱昂首阔步的样子,都会制造霸陵珍爱的恶作剧。

珍爱第二次怀孕,被学校劝退,之后,她为了继续上一对一的辅助班,不得不申请社区救济,但救济的安排是让她做每个小时2美元的工作。如果为这份工作,放弃学业,人生就会继续陷入贫穷的轮回。

珍爱选择学业,母亲冒领掉珍爱女儿的救济金,一分钱不给珍爱,为了惩罚珍爱上学的念想,清光家里所有的食物,让珍爱饥肠辘辘。在上学的第一天,珍爱冒着被抓的危险,去麦当劳偷拿鸡块。这种偷拿东西的行为,也是这个社区的常态。在不理解背景的情况下,我们会嗤之以鼻,但是理解之后,才知道这不过是平常人生存的欲望。

重重枷锁让“珍爱”的人生晦暗无光,如生活在城市里下水道,永无天日。珍爱想过自杀,但想到自己的孩子,还有那些头脑中的美好梦想,最终打消自杀念头继续活着。她没有放弃生活的同时,生活也没有完全放弃她。

3. 社区之外 :遇到了她的灵魂摆渡人

灵魂摆渡人,美丽的瑞恩老师

珍爱在辅导班认识了瑞恩老师这位灵魂摆渡人。瑞恩老师,一个女同性恋者,在成为老师之前,也是一个生活在黑暗隧道中的人。在瑞恩的帮助下,珍爱的精神生活似乎在不断好转,自我意识也在不断觉醒,这也注定了珍爱与母亲的决裂,决裂也意味着又是一场生活打击。

刚生完孩子三天,珍爱与母亲大打出手,珍爱抱着孩子走在大雪纷飞的圣诞前夕,无奈之下破窗躲进了辅助中心。最后,珍爱找到收留中心,孩子得到照顾,珍爱继续靠救助金上学。在一切似乎又回归平静时,又一个噩耗降临。

珍爱的父亲患艾滋去世,珍爱去检查出艾滋阳性。珍爱人生第一次向命运低头,哭得痛彻心扉。瑞恩小姐平静地看着她,告诉她真正的爱是人们愿意为了他爱的人而活下来,好好生活。在被生活虐她千百遍之后,珍爱剩下的日子已经没有几年了,但她仍然选择继续用爱守候,绝不重复母亲的老路。

瑞恩小姐的精神,也时刻感动着她,让她明白,人生总有一些人,他们曾经生活在隧道中,在找到一丝光明之后,愿意把这种光明带给其他正处于逆境中的人。亦如心理学鼻祖弗洛伊德,他的伟大之处,不仅仅在于学术成就,还在于对病人的人文关怀,在他的笔记中记载到,他在治疗病人时,还会同病人家庭建立密切联系,帮助病人重新建立与世界的联系,深入地参与病人的生活,观察病情的进展,而正是这种对他人的深切关怀,让他们的伟大显得格外耀眼。这种耀眼的光辉,也展现在导演达尼尔斯的身上。

02 在“浪漫美国梦”的背景下,描绘边缘社区的人文关怀


导演李.丹尼尔斯和演员布蕾.丝迪贝


1.背景: 拍摄于1987年,却仍能精准地刻画当代美国

黑人社区让我们想到什么?画面中出现的,或许是脱口秀主持人奥普拉·温弗里的辉煌人生,或许是碧昂斯的天籁歌喉,也或许科比布莱恩的优雅扣球。这些“光圈”效应,很容易,让人以为黑人的世界已迎来光明,遗忘掉那些黑人社区的问题,可实际上,黑人社区直至今日仍充斥着暴力、色情、毒品、道德沦丧。

这不仅是在影片中可以看到,在一些教育研究文献,或者文学作品中也俯视可见,例如《优秀的绵羊》提到老师到贫民窟家访都会面临生命危险。珍爱母亲这种利用救济金贪婪度日例子,即使到今天也不是个案。未婚生孩子的情况也是一种可悲的普遍现象。这些孩子没有得到好的照顾和教育,又重复母亲的生活,陷入一代又一代的贫穷和挣扎之中。除了这些,还有外来移民对语言的挣扎,因吸毒而辍学的未成年人。

脱口秀名人奥普拉·温弗里表示:在这部电影中看到了自己的诸多影子,于是她决定加入到制片人的行列中,而她的老朋友泰勒·派瑞也发现这是一个令他无从抵御的黑人女性故事。当然,影片要表达的绝不仅仅是黑人的故事,它上一种更广泛的边缘人困境。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也不只是黑人,白人中也有未婚生孩子,被孩子拖累的例子,肥胖更是没有国界。这也是李.达尼尔斯导演黑皮“白脑”的风格的体现,以黑人为载体,在对黑人表达出特殊关照外,也表达出更宏大的世界观、价值观。

2. 爱和教育是实现梦想的手段


“珍爱”优秀的学业表现给了她希望

珍爱的生活一片泥泞,但是她仍然心存幻想,即使剩下的生命不多,仍然希望通过教育实现自己的美国梦。让人物受尽百般折磨,仍然让人看到逆袭的希望,给女主社会的温情,这是导演浪漫美国梦的独特表现手法。他不是一味地把生活撕碎,让观众陷入无尽的痛苦,在悲观中,他也指出了走出困境的解决方案,一个是爱,另一个则是教育。

许多人在讨论美国阶级固化严重,金字塔结构中,中上层的人占据了80%的社会资源,实现美国梦的机会越来越少。但是教育,如同在任何其他国家一样,是实现阶级流动的重要途径。亦如,雨果奖作品《北京折叠》中捡垃圾的老刀,冒着危险进入中层和上层社会送信,只为赚取一笔钱,给孙女上一所好的幼儿园,期望以后可以突破阶层。

亦如《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塔拉通过教育突破宗教的束缚,拥抱更宏大的世界观,27岁获得哈佛博士学位,进入社会上层。

他们都是美国梦的幸运宠儿,可珍爱面临的不幸超乎想象,家庭本身已经足够贫穷,却还要在贫穷中相互伤害,破罐破摔地消磨向上生长的力量。当然,这也不难看出,影片如此悲情的设计,是对底层人士觉醒的呼唤,告诉他们唯有爱和教育才能实现金字塔的流动,实现更美好的生活。如果说爱和教育是实现美国梦的手段,那么心怀希望永不放弃则是底层信念。

3. 心怀希望和坚韧不拔,是实现梦想的底层信念


“珍爱”在瑞恩女士家过渡居住


什么是希望?在影片中,瑞恩女士,反复地教学生,坚韧(relentless),永不放弃,只有凭借永不放弃,才有实现美国梦的希望。母亲不放弃有残疾的孩子,校长不放弃意外怀孕的孩子,老师不放弃有阅读障碍的学生,社会不放弃对底层人士的救治。最重要的一层是,自己不放弃自己,即使生活在最艰难的时刻,唯有永不放弃,人生才有希望。走出黑暗的隧道,为他人点亮生活的希望。

这一层永不放弃是影片的主题,也是导演自己内心的独白。在这部影片之前,李.丹尼尔斯只是一个名不经传的小导演,因为制片人的临时退出,这部影片的预算捉襟见肘。丹尼尔斯不得不走低成本路线,在影片中没有什么大牌明星,也没有什么高科技,只有对电影,最朴实和真诚的热爱。整个影片拍摄只花了5个星期,影片拍摄完之后,一些批评家称之为“重口味上不了台面”的B级片,连丹尼尔斯都开玩笑说,估计无法在影院上线,只能以DVD的形式传播了。当然,最后,丹尼尔斯对边缘人群的特殊关怀,深深感动业界人士,获得世界级赞誉,这是丹尼尔斯,心怀希望,永不放弃的真实体现。

永不放弃的精神也体验在演员加布蕾.丝迪贝身上。她出生于比邻纽约布鲁克林的穷人区,母亲爱丽丝·莱德利是一位R&B和灵歌歌手,她的父亲是一名出租车司机。作为一位身材比例如此失衡的女孩儿,却从不放弃明星梦,影片中珍爱梦幻的镜头,也都是她本人的真实体现。虽然是个后起新秀, 但她的一颦一笑都充满了故事, 凭借精准而细腻的表演,她让“珍爱” 这个圆形人物跃然银幕之上。2010年,布蕾被授予独立精神奖。

不管是电影中的人物形象,还是演员,又或是导演,都是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自己对生活、对事业、对世界的热爱。那么如何在爱中寻找重建生活的力量,走出创伤呢?

03 对于有过创伤的人,应当如何优雅地告别创伤, 重建生活?


母亲的哭诉


1. 认识“施虐”和“被虐”,走出悲剧循环,转向“爱的连接”

“施虐者”倾向是指一个人通过对他人施加痛苦来感到愉悦的倾向。施虐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统治型施虐,简单地说就是你得完完全全听我的,我说怎么做就怎么做;另一种是折磨型施虐,意识就是我就是不让你好过。

“受虐者”倾向是指一个人有意无意地主动地追求痛苦来感到愉悦的倾向,受虐倾向有两个方面,肉体和精神受虐。

影片中“珍爱”和家人之间是一种“施虐”和“被虐”的关系。珍爱的母亲和父亲都表现出一种“施虐者”倾向,而珍爱也有意无意地表现出“受虐者”倾向。

珍爱在家中,完全没有话语权,被父亲侵犯,被母亲呼来喝去,拳脚相加。为什么这种关系一直维持了17年,珍妮才被逼迫着去改变?

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在关系中,可能大部分时间觉得自己是受害者,但是也会感觉到自己有足够的力量去改变,却因为施害者和受虐者建立起来的安全关系,而选择回避,在助长施虐者倾向的同时,把自己陷入受虐者倾向之中。

如何走出这种关系?

首先必须了解“施虐者”和“受虐者”结合带来的安全感只是假象,它只能暂时掩盖人们的焦虑和恐惧。因为自我的生产是不可逆的,觉醒一旦出现,就不会再回到无知状态。

其次,学会爱自己,这是破除这种关系的关键,爱自己不是自私,而是自己对自己的呵护,在自爱中肯定自己、寻求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同时人们只有在做到爱自己之后,才能有能力去爱别人,建立更广阔的关系,在广阔的关系中,重建自我。

2. 放下错误的“角色”,走出生活的阴影



在家庭中,常会发生“角色倒置”的问题,“角色倒置”是指很多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替代妈妈或爸爸的家庭地位,支配者另一方父母的情感。在影片中,珍爱就代替了父亲的角色,在父亲背叛了母亲之后,珍爱成为替罪羔羊,母亲把所有的愤怒都发泄到珍爱身上。同时珍爱又代替了母亲的角色,成为父亲释放欲望的工具。

珍爱的情况比较极端,现实生活中,“角色倒置”的现象或轻或重的发生在孩子身上,严重的成为愤怒的承受这,轻的可能是代言者,比如母亲对父亲说“儿子要你早点回家,不然他就关门不让你回了”,挑拨儿子和父亲的关系,而儿子为了维护家的和谐,选择保持沉默。

放下错误“角色”的关键是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弄清自己的界限,呵护自己的内心,释放内心的需求。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找到真实的自己,去除身上背负的负面情绪。

3. 摆脱羞耻感,表达情绪,自我悲悯

影片中,他人多次询问珍爱,家里到底出了什么问题,珍爱始终闭口不言,即使是被学校开除,救济金中断,她都没敢说出口。这背后有两层心里原因,一个是羞耻感,一个是情绪表达障碍,两者都是心里防御工具。

羞耻感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积极的一面是,它可以规范我们的道德行为,让我成为体面的人。消极的一面是,它会造成自我忽视和自毁行为。羞耻感成了珍爱的自我保护措施,同时也让珍爱陷入更深层次的窘境。

情绪表达障碍,它一种受伤人群的自我防御系统,跟一个人受不了精神折磨,选择变疯癫一样。珍爱的“阅读障碍”症,是情绪表达障碍的一种形式,它从源头上,抑制了情绪表达的可能性,因为文字中那些幸福的字眼,都变成一种心理伤害。

如何走出这两种困境?

首先,是克服阅读障碍,学习情绪表达的词汇,可以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影片中的瑞恩老师正是用的这种方法,她首先带着学生读一些简短的句子,突破他们的阅读障碍,然后要学生每天写几句话描述自己的生活,也是在这种练习中,珍妮开始敞开心扉,坦然面对自己。

其次,进行自我悲悯意识训练。

第一步,自我理解,情绪障碍和羞耻感隐藏都是自己的应对方法和生存技能,那是处于对自己的保护;

第二部,自我宽恕,原谅自己过去对自己情感的忽略,对自己身体的虐待,然后再原谅他人;

第三部,自我接纳,接纳自己不完美的部分,尤其是自己的缺陷、弱点和缺点;

第四部,自我关爱,当身处困境时,像安慰其他朋友一样安慰自己,以鼓励的方式与自己内心交谈,抚慰自己的身心。

结语:

珍爱从一个被暴力对待的无知受害者,蜕变成直面生活的勇者,这一切力量都是来自于爱。人生最恐怖的不是直面生活的狰狞,而是在狰狞之中还相互伤害。人生最可怕也不是别人不关爱你,而是自己不关爱自己。人生最无奈也不是抛弃家人,而是自己丢失在家的角度里,扮演着错误的角色,被家人肆意伤害。最后,愿所有的人,在珍爱的故事中,懂得爱与被爱,在爱中找到直面生活的勇气。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3584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