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电影 > 《午夜巴黎》:一场独属于文艺青年的巴黎漫游

《午夜巴黎》:一场独属于文艺青年的巴黎漫游

如果给你一个机会,你可以“穿越”到一个你最爱的时代,和那个时代你最欣赏的人畅谈人生理想,甚至成为挚友,你会选择重新返回失意的现实,还是就此留在这个虚无的幻想中永不醒来?

电影《午夜巴黎》用奇幻的手法将这个矛盾的课题摆在了人们,男主角吉尔留恋20世纪的巴黎,而在一次在巴黎街头的漫步中,他意外搭乘上了一辆前往20世纪的车,与那个年代的名人交流思想。

本片由伍迪·艾伦兼任编剧和导演,欧文·威尔逊、瑞秋·麦克亚当斯、玛丽昂·歌迪亚等主演,是一部以法国巴黎为背景的奇幻浪漫喜剧,向我们展示了所谓的“黄金时代”。

“穿越”梗近年来在影视题材中不罕见,但能让“时光旅行”如此文艺的还属这部《午夜巴黎》。

终极文青伍迪·艾伦


当我们说起这部电影时,不得不讨论导演——伍迪·艾伦。纵观他的履历,他拍了40多部电影,拿了23个奥斯卡提名,4个奥斯卡奖,作为导演的人生可谓是别样辉煌,含金量十足。

但是这个拿奖专业户却很少亲自光临颁奖礼,他可不在乎那些评审怎么看,他认为他人的评价会随着自己作品的更替而不断改变,他们可以说你的作品好,又可以在下一次说你的作品差。

我拍我想拍,随便别人评,可谓是非常有个性的导演了。


他的电影充斥着死亡、性和不道德行为等几个方面,但是在他的调度下,这些看似沉重的主题却带有了喜剧的色彩,也让观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爱与死亡的教育,不觉得压抑与痛苦。

伍迪·艾伦的电影另一个特点“冷幽默”,他的电影常常有着那种“内行人笑话”的幽默感,凡是了解这部电影所处背景的人,才能get到的笑话,这无形中并不是对所有观众都友好。

比如本片男主角曾经想向著名画家达利和他的朋友讲述自己从二十一世纪穿越过来的迷惘、痛苦,可他们都是那个时代著名的“超现实主义者”,对此完全没有任何异议,令人啼笑皆非。

追溯到艾伦的电影生涯,他正是通过一部部自编自导自演的喜剧片在好莱坞站稳脚跟,例如《安妮·霍尔》《爱与死》等。


当然,伍迪·艾伦的电影中也不乏对各种现象辛辣的讽刺,其中最为明显的便是他对上流社会有钱人的讽刺:在《独家新闻》中男主角有钱有势,最后竟然是一个心狠手辣的杀人犯;《赛末点》中一个上流社会的家庭被两个底层的人耍的团团转,《纽约的一个雨天》中女主角虽然是银行行长的女儿,但她的脑中的想法不外乎是有关金钱粗鄙的想法,与浪漫丝毫不沾边。

而本片中男主角的未婚妻来自一个毫无文艺细胞的世俗白富美家庭,而他们的友人是一个只会卖弄学问的伪文青。


表象上,伍迪·艾伦嘲弄的是一切的粗鄙、愚钝和傲慢,深层里,这些现象本质上都是不肯承认和直面“自由的人能做出选择、为自己负责”的懦弱。

其实不管是他作品中的有钱人还是渴望想《蓝色茉莉》中渴望暴富的投机者都不曾为自己的自由负责。他告诉我们一味的投机并不是走向幸福的直径,如何过好现实的人生才是一切问题的正解。


有人说伍迪·艾伦骨子里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文艺青年,的确这一点从他几部电影的片名就能略窥一二:《午夜巴塞罗那》《纽约的一个雨天》《午夜巴黎》……而从这些电影的主角中我们都可以提取出一个相同的特质,与其说是剧本人物的特质,还不如说是导演伍迪·艾伦自己的特质:喜欢沉浸在自己幻想中的文艺青年,喜欢在雨天漫步,喜欢一切具有浪漫特质的城市,在这些一部部电影中,他不仅诉说了自己心里的诗与远方,也成了在现实生活中郁郁不得志的文艺青年的代言人。

换句话说,看伍迪·艾伦的电影就似和一个文青对话,听他的冷幽默,听他的“愤世嫉俗”,听他的漫游记,喜欢这个调调的自然偏爱,不欣赏的欣赏不了。

从电影“作者论”的角度看,伍迪·艾伦坚持的是“把摄影机当成自来水笔书写”,个人风格强烈。

众星熠熠的20世纪法国


在电影开头导演就用一个将近五分钟的空镜头对准了巴黎的大街小巷,伴随着悠扬的《Si tu vois ma mère》,电影运用快速剪辑的手法,色调以橙黄色与绿色为主,迅速的将巴黎的每一幅景色保留到电影的每一帧画面中,似乎对于艾伦来讲,缺少五分钟的叙事镜头算不了什么。

苏联评论家法马林说过“戏剧不能容忍自然景物。电影则必须要自然景物。戏剧是表演。电影则是生活。” 与其说本片是一部剧情电影,更像是一部有关巴黎的回忆录。


电影种种画面也充满了对于旧时代文学与艺术的致敬,例如电影开场时吉尔和未婚妻站在莫奈的水上花园里,而电影中出现的酒吧,美心餐厅,配上科尔波特弹唱的出自音乐剧《巴黎》中的配乐《让我们坠入爱河》,20世纪特有的披肩式女装、兹瓦布式的裤裙……

这一番盛况让凡是看过海明威的回忆录《流动的盛宴》的人都会感到别样的亲切:“海明威在丁香园构思着自己的新作品,菲茨杰拉德凭《了不起的盖茨比》一举成名,普鲁斯特在追忆着他的似水年华;毕加索和马蒂斯在这儿寻找着自己画作的买家......”

正如他在书中所说的:如果你有幸年轻时在巴黎生活过,那么你此后一生中不论去到哪里她都与你同在,因为巴黎是一场流动的盛宴。


影片中除了莫奈《睡莲》般梦幻穿越的场景盛宴,穿越后与那个时代的名人碰面揭开他们“小秘密”做侧写,更是能让每一个文艺青年心领神会地微笑:

菲茨杰拉德的风度翩翩下有着对于妻子精神偏执的无奈与绝望;泽尔达聪明伶俐可却掩盖不了她极度缺爱的内心;海明威一如他的文字一般简练冷峻,他的语言就如同他的文章一般有着电报式文体的特点;毕加索在是一个驰名中外的抽象画派大师的同时还是一个喜欢留恋于花丛,阴晴不定的大众亲人;而达利正如外界评价的那样脑子中装着稀奇古怪的想法的自我推销员,就像他的那句名言“每天早晨醒来,我都在体验一次极度的快乐,那就是成为达利的快乐……”


而为了凸显出这种“风流人物盛宴”的视觉体验,电影中聚集了众多好莱坞和法国的熟面孔:抖森饰演的菲茨杰拉德风度翩翩、玛丽昂·歌迪亚饰演的阿德里安娜魅惑迷人、法国第一夫人卡拉布吕尼的讲解员知性优雅、阿德里安·布洛迪的达利可谓是神形兼备、奥斯卡影后凯西·贝茨也在其中小小的客串了一把,饰演同性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

就连影片中一个个一闪而过的身影都是那个时代数一数二的人物:意大利画家著名表现主义画派代表莫迪里阿尼、美国诗人三次普利策奖获得者阿奇博尔德、美国传奇作家杜娜巴恩斯、配上独属于20难带美国黑人舞蹈歌唱家约瑟芬贝克……可谓星光熠熠。

细数那些“风流巨匠”们,仿佛我们其实一直都生活在20世纪的法国,从未离开过。


现实生活就是所谓的黄金时代


其实抛开这些华丽场景目不暇接的名人秀,《午夜巴黎》讲的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不管过去有多么美好,但是过去的已然逝去,我们更应该专注于当下,把自己生活的当下变成更好的时代。

片中多次出现了一个导演自创的独特的理论——黄金时代理论:一种错误的思想认为别的时代比自己生活的时代更好,这是那些无法应对当前生活的人所产生的浪漫主义缺陷。

电影很多出地方出现了有关“黄金时代”这个理论的暗示:男主角认为20世纪的巴黎是所谓的黄金时代,而他书中自喻性的人物也是一个复古商店的店员,充满了怀旧的情怀;电影开始的时候,达利带来了他的两个合作伙伴,而其中一位是西班牙电影导演L·布努埃尔,他和达利共同制作两部超现实主义影片,其中一部叫做《黄金时代》。


但是渐渐地随着电影的深入,我们会发现其实黄金时代是一个所谓的谬论。在与男主角交谈时,处在20世纪巴黎的阿德里安娜说她最爱的时代是19世纪的“美好年代”,她认为这是巴黎最伟大最美好的年代,因为如今这个时代(20世纪20年代的巴黎)瞬息万变,世事喧嚣复杂,而当他们穿越回19世纪的美好年代,高更和德加却在抱怨这个时代的人缺乏想象力,他们希望自己能够活在文艺复兴时期,那时候的人们充满了创造力。

最后男主角也在这一次一次看似荒谬的穿越中明白了道理:如果你呆在这儿这里就成了你的现代,你就会开始想象另一个时代才是黄金时代,这才是真相,不尽如人意,因为生活本来就是不尽如人意的。认为过去比现在幸福就是一种幻想。所谓的黄金时代不过是在生活中的失意者逃避现实的一个借口。


所以所谓20世纪的光辉时代真的那么美好吗?美国文学评论家格特鲁德·斯坦因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的美国一类作家为迷惘的一代,他们充满了对现状的不满失望,他们的传统观念适应不了新的战后生活,但却又无法树立起新的生活准则。

斯坦因对海明威说:“你们就是这样的人。你们全是这样的人,你们所有在战争中当过兵的人。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你们不尊重一切,你们醉生梦死.....”你看所谓的黄金时代也有过每一个小人物的挣扎与痛苦。


就像是电影《时空恋旅人》中男主角一次又一次的穿越,到头来还是原来的生活是最美好的;《蝴蝶效应》中主人公纵使有改变过去的能力,最后会发现生活被改变的一团糟,而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中古斯塔夫先生那个优雅的世界,在他进入之前早已消失,但他却用神奇的光辉保留住那个幻想。


沉溺过去无法自拔的怀旧是否认,否认现在的痛苦,20世纪的巴黎是幻想,幻想一个更好的时代,看上去很美,却必须告别。

离开“午夜巴黎”,眼前是我们共同在经历的高速发展21世纪,生活并非在别处,接受不能改变的,改变能改变的,方是清醒。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3561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