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电影 > 《蓝白红三部曲之蓝》,电影背后的“法国哲学”

《蓝白红三部曲之蓝》,电影背后的“法国哲学”

《蓝白红三部曲之蓝》是由享有世界级声誉的法国电影大导演,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生前执导的最后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豆瓣评分8 .5,获得第50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最佳摄影以及最佳女演员奖。


一场车祸,朱莉失去了丈夫和五岁的孩子,自己也差点命归西天。吞药自杀无果出院后,她卖了房子,立了遗嘱,提前料理后事,搬去一栋普通的公寓,抛却一切过往。此时的朱莉不再是谁的妻子,亦或是谁的母亲,她好像拥有了无限自由后选择的可能性。


这部电影,第一遍观看时,往往茫然不明其意义。纵观整部电影,大部分依赖于女主的面部细微表情来传递大量信息,并运用古典乐来烘托剧情气氛。电影美则美矣,但导演真正要表达的是什么?你似乎有所得又仿佛一无所得,就像是某种答案潜藏在一层朦胧面纱后面,让你不禁要去一探究竟。这种奇怪的体验,源于电影背后的法国哲学


拿破仑一世在1808年定下的法国高考已有200多年历史,当时的第一堂考试就是哲学,而哲学作为必修课在法国高中教育中占据很重分量,法国人的灵魂里深深镌刻着对哲学的痴迷。哲学不仅仅作为一门学科深入法国的教育体系,也是普通法国人的业余爱好。哲学渗透进法国人的生活与精神中。


一、生活哲学

1、“生活哲学”的第一要素:骨子里的优雅,来自岁月的沉淀


奥黛丽·赫本曾说:

“优雅是唯一不会褪色的美”。

生活哲学是一门法国人,尤其是法国女人一生的必修课程。法国女人,二十岁青春,三十岁韵味,四十岁智慧,五十岁坦然,六十岁轻松,七八十岁已成无价之宝。历经时光的沉淀,优雅愈见有幽深。


18世纪的法国社会,其优雅已经超越了同一时代的欧洲。法国人优雅的举止,高尚的谈吐,精致的服装与妇女独特的魅力,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休谟曾于1741年说道,“法国人已大大地使那种艺术尽善尽美,那种最有用、最宜人的社交与谈吐的艺术。”优雅并不只是表面的美丽与精致,而是法国人骨子里奉行的原则。


电影中,女主朱莉搬离自己所居住的别墅,移居到一栋普通公寓之时,只带走了一串蓝色风铃。


这串风铃是谁赠与她的,影片中并未揭晓。但是,朱莉在抛却一切过往时,只带走了它。她把风铃挂在新住所,好像拥有了一切,似乎那是她心中珍贵的东西。


后来妓女露丝来拜访朱莉,发现了那串风铃,惊喜得像回到了童年。她说她小时候也有一串这样的风铃,她会站在下面伸着手,梦想着自己跳起来触碰它。时光冉冉,一切都会变幻,不变的唯有那份优雅的浸润。岁月蹉跎了这世间的种种生离死别,也将那份优雅沉淀得越发迷人。


2、“生活哲学”的第二要素:明辨自己的所欲,方能获得平静


法国哲学家沃韦纳格的两句话,揭示了“生活哲学”的真谛:


“明晰乃是思想深刻的装饰物。”“最好的东西乃是最普通的,可以用一克朗去购买伏尔泰的心智。”

而伏尔泰形容沃韦纳格是:


“最不幸,但也是最平静的人”

一如朱莉,她的人生是平静的,也是不幸的。车祸前,她拥有着殷实的生活,相爱的丈夫和心爱的女儿。车祸后,她失去了丈夫与女儿,但同时拥有了一笔不菲的遗产,她无需工作,可以重新找个地方安静地舔舐伤口,不理俗世。但是,这却不能给她带来真正的平静,因为她始终不明自己所欲。她只是下意识地明确了自己的所不欲。


朱莉去养老院看望母亲时说:“我现在只剩下一件事要做,我不要拥有任何东西,也不要回忆,不要朋友和爱情,它们都是陷阱。”趋利避害是人类的本性,我们总是不自觉地逃避那些会让我们痛苦的人和事。天真地以为,只要不去看,不去想,不去碰触,那么他们就无法再次伤害自己。


当朱莉意外发现丈夫有一位情妇,并且情妇已然怀孕时,伤害无可避免地再次来袭。哪怕朱莉蒙住了双眼,遮住了双耳,这世间万事却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朱莉找到情妇,想知道丈夫爱不爱她,却在看到了情妇胸口与她一模一样的十字架项链后明白了所有,同时明辨了自己的所欲。


《论本世纪的道德》中写道:

最文明的人们并非是最道德的。


朱莉决定把待售的房子送给情妇的孩子,她认为这个孩子应该有自己的名字,冠以她丈夫的姓氏,并拥有自己的房子,情妇震惊感动。朱莉了解这个世界,但并不蔑视它。当她找到情妇时,不曾恶语相向,反而主动为她点烟,这是她刻在骨子里的优雅。她劝诫情妇少吸烟,对孩子不好,这是她内心不变的善良。怜悯在她心里取代了愤怒与仇恨的位置,她明白这一切无法怪罪任何人。她清楚地认知到自己的内心,她从不侮蔑任何人,一种永不改变的平静于此时掩盖了痛苦。


二、精神哲学


1、“精神哲学”的第一要义:在痛苦中体悟生命的自由


19世纪的法国哲学家,对“自由意志”的理解是:

人类生活在不断的痛苦中,不仅仅是因为生活是悲惨的,而是因为我们“注定要获得自由”。

蓝色游泳池是一个公共场所,分明是一个任何人都可以来的地方,却赋予了朱莉与众不同的意义。对朱莉来说,蓝色游泳池是一汪温柔的海洋,她可以自由遨游,肆意释放自己内心痛苦。这是一方独属于她的避难所。每次来到游泳池,朱莉仿佛洗去铅华,汲取了能量后回到现实世界。


影片中,一共出现了四次蓝色游泳池的淡入,分别在以下事情发生后:

  1. 朱莉听到街头流浪汉吹笛,与丈夫曲谱相似的熟悉的旋律响起。
  2. 曾目睹车祸发生的男孩过来找朱莉,将十字架项链归还给并告知朱莉他丈夫还未死去时的遗言。
  3. 朱莉晚上听到老鼠的声音,十分恐惧,向邻居借猫去吃掉幼鼠。
  4. 朱莉找到丈夫的情妇,看到情妇胸口有一条与她一样的项链。


痛苦是一位随时拜访的好友,他的出现旨在告知他将一直陪伴着你。在极致的痛苦中,自由触不及防地浮现了。


一如朱莉,她抛弃了所有已知的自身标签,丈夫的妻子,女儿的母亲,熟悉的朋友,改回了自己娘家的姓氏。尽管这些弃之如敝屣的行为伴随着强烈的痛苦,但朱莉无法主宰自己。没有任何限制,你似乎可以成为任何你想成为的人,可是,除此之外,责任也与你同在。


人在一个绝对孤寂的环境中,能够清晰地感知到一种绝对的自由。因为痛苦,所以趋于孤独,此时与自己躯壳为伍的灵魂超脱了此方世界。而所有原本枷锁在身的责任也远去不可见。人生的痛苦远没有尽头,可是自由却是有限与短暂的。


2、“精神哲学”的第二要义:自由艰难,羁绊永恒


卢梭于就镶嵌在整个法国学术脉络之中的“自由”曾言:

人既是孤立的自由个体,又渴望着他人的面容。

法国大革命之后,“自由、平等、博爱”成了如今法国以蓝、白、红三种颜色国旗的代表。从那之后,法国人对于自由的质疑与追求从未停止。生命充满着脆弱与疼痛,自由犹如在云端可望而不可及。人们渴望温暖的火焰,却又惧怕被它灼伤。自由如此多艰,羁绊从未身退。


一开始,朱莉沉浸在痛苦与自由的角逐中,难以自拔。当她与丈夫的助手奥利佛在房子里唯一剩下的床垫上共度一夜,而后彻底抛弃以往的一切时,她并未意识到什么。直到房子的老人告诉朱莉,奥利佛把那张床垫买走了。朱莉猛然醒悟,原来奥利佛一直深爱着她。在关上了家的大门之后,上天又为她打开了另一扇窗。


影片的最后部分,朱莉在电话中追问奥利佛他真的睡在那张床垫上吗?他还爱她吗?一个人吗?而后朱莉挂掉电话说她现在就去找他。蓝色风铃光影晕开下,朱莉开门离开了公寓,预示着朱莉踏上了再一次的“爱情陷阱”。


朱莉曾在与那位吹笛的流浪汉交谈过,但她未听到他说:“人活着总是要有寄托的。”


蓝色风铃见证了朱莉一路的痛苦与自由之路,它象征着朱莉心中的勇气。朱莉从丈夫与女儿逝去的痛苦中走了出来,勇敢步向人生的下一段旅程。新的羁绊将她与世界紧密相连,人终究不可能什么也不要。


影片的结尾,少年摸着朱莉给的项链出神思考,朱莉的母亲在养老院发呆,朱莉的朋友妓女露丝眼神中透露着彷徨。而朱莉与奥利佛翻云覆雨后赤裸着身子呆呆坐着,默默流泪,陷入了思绪。他们在想什么?朱莉又在想什么?这似乎是一种寓言,新的羁绊将会带来新的痛苦,而某种自由正在离她远去。


人生多艰,自由更是其中最为艰难才能偶尔寻得的。可是,绝对的自由并不存于世间,至少不能一直存在,反而是痛苦常伴左右。每当此时,顺其自然,去接受那永恒的羁绊又何妨。


参考资料:


加里·古廷《20世纪法国哲学》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3557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