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电影 > 《鸡毛信》幕后故事:三十头羊奔湖南,谢晋为小尼姑打抱不平

《鸡毛信》幕后故事:三十头羊奔湖南,谢晋为小尼姑打抱不平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部名叫《鸡毛信》的电影曾经家喻户晓,讲述的是一个叫海娃的少年,机智地将一封插着鸡毛的重要信件,送到八路军手中的故事。

提及《鸡毛信》我想70年代出生的人,应当在小学语文课本上读到过这篇文章,1954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导演石挥搬上荧幕,此时,刚刚从华北革命大学结束培训的谢晋,也被分配到《鸡毛信》剧组担任副导演,协助石挥工作。

顾也鲁先生当时正是这部影片的制片主任,为了拍摄这部电影顾老可是颇费周折!听听这段幕后的故事。

《鸡毛信》海娃

据顾老的回忆:那时的谢晋,年轻力壮,思维活跃,每当剧组拍片遇到困难,他总是第一个为大家想出解决的办法。《鸡毛信》的外景地原本选在北京香山。没想到剧组刚到,偏偏下起了大雪,四下一片银装素裹。按照剧本要求,场景里不该有雪景,怎么办呢?在影片中扮演八路军的群众演员,是中央警卫团的干部战士,个个生龙活虎。剧组给这些年轻战士每人发了一把大笤帚扫雪。可前景里的雪扫干净了,背景仍然是一片雪原,石挥依旧愁眉不展。这时候,谢晋出了个主意,建议顾也鲁和石挥把外景地迁移到四季常青的湖南去。

剧组搬迁倒不成问题,可是那三十头羊怎么办?剧组里哪来的羊呢?原来,《鸡毛信》的男主角海娃是个放养娃,他执行的任务,就是赶着羊群去给八路军送情报,所以剧组从老乡手里买了一群羊,也算是群众演员吧。外景地要搬迁,人员可乘火车,羊呢?难道把这三十头羊都赶到湖南去?顾也鲁一算账,经费不够,但石挥对拍摄素来精益求精,为了求得满意的拍摄效果,他接受了谢晋的建议,决定剧组连人带羊一起南迁。


于是,剧组赶上三十头羊,浩浩荡荡开拔到南岳衡山。到了以后,顾也鲁的心又一次悬了起来。因为50年代的衡山,还常常有老虎出没,万一三十头羊的行踪被它们嗅得半点荤腥,那性命交关的就不仅仅是这三十头羊了!顾也鲁想不出什么办法,只好请求当地公安给予帮助。公安干警倒也细致周到,迅速与山上各护林单位取得联系,每天派专人监视猛兽的行踪,以确保剧组拍摄安全。

有一天,剧组刚刚上山,天上忽然下起了瓢泼大雨,剧组人员连忙跑到半山腰上的一座寺庙里躲雨。庙中主持眼看来了一批不速之客,边起身往外迎接。顾也鲁定睛一看,才发现出来迎接他们的乃是一位中年尼姑,他们进来躲雨的原来是一座庵堂。

e与尼姑在一起的还有一个面容甚为清秀的年轻尼姑。很快摄制组就与两位尼姑混熟了,在山上拍戏期间,常借庵堂宝地埋锅造饭。

有一次,摄制组又来到庵堂,只有老尼一人在,却不见了小尼姑的身影。原来,小尼姑下山背米去了。说起这位徒儿,老尼姑不免唉声叹气,说她命苦。摄制组人员不免好奇,随向老尼打听她徒弟的身世。老尼说,几年前,这位小尼姑曾经被山下来的一个香客糟蹋过,让她怀了身孕。后来孩子死于小产,小尼姑痛不欲生,准备寻死。老尼姑设法劝说她放弃了这个念头。但此后,小尼姑一直郁郁寡欢,心中蕴藏这悲苦。

听到这里,摄制组有些人就听不下去了。第一个跳起来的就是谢晋,他是个天生的大嗓门,也不管别人,哇啦哇啦地大声议论起来:“这都新社会了,怎么还有这种伤天害理的事情?我们要向有关部门反映,一定要把害人的坏蛋绳之以法!”

谢晋情绪激昂,说法极富煽动力,说得摄制组人人牙根痒痒,恨不得把那个糟践小尼姑的坏蛋生吞下去。在谢晋的提议下,摄制组立刻提笔给《湖南日报》写了一封信,向主流媒体反映小尼姑的悲惨身世,要求《湖南日报》责成有关部门追查此事。

《湖南日报》果然很重视,派出记者前来做实地调查。很快,真相大白。原来,那个与小尼姑偷情的男人根本不是什么山下来的香客,而是山上一座庙里的某个年轻和尚,他与小尼姑的关系,据前来调查的记者讲,也不构成什么“强奸”,而是一种“通奸”。尼姑与和尚偷浑,说上去不太好听,但的确也不是《湖南日报》这样一家地方党报能管得了的事,除了把二人批评一通,你又能拿他们如何?

谢晋

后来这事只好不了了之。《湖南日报》的记者回去复命,原本个个义愤填膺的摄制组也顿时像泄了气的皮球,纷纷指责谢晋小题大做,多管闲事。谢晋自知理亏,便一个劲地埋头工作,再也不说什么了。顾老爷子说,许多年后,大家还把这件事当个笑话讲。可是,这件事看上去有些十三点,实际上,却反映了谢晋老爷子古道热肠,见义勇为的侠义心肠。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3548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