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电影 > 张艺谋电影《英雄》|用诗人的笔绘出一幅悲壮的英雄画卷

张艺谋电影《英雄》|用诗人的笔绘出一幅悲壮的英雄画卷

【原创首发】

手中无剑,心中亦无剑,谓之和平。


《英雄》是2002年上映的一部影片,它是中国电影转型过程中的一个标志性影片,创造了一轮票房神话,中国电影也因此进入了商业大片的时代。在2005年美国《时代》杂志评选的“2004年全球十大最佳电影”中,《英雄》排名第一位。

《英雄》由张艺谋执导,演员李连杰、陈道明、梁朝伟、张曼玉、章子怡以及甄子丹主演,从强大的演员阵容中,看得出来张艺谋对这部影片是极为重视的。

不同于以往纯粹的艺术片,如《大红灯笼高高挂》《红高粱》等,在这部影片里,张艺谋做了大胆的尝试,他将武侠与诗意结合,将传统的意境与动作片相融,营造出一种令人极为震撼、直达内心的效果。


影片中对色彩的运用极为巧妙,不同的色彩寓意也各不相同,颜色激发了观者的潜意识联想,与故事情节的推动相得益彰。影片还采用了多元化叙事的结构,从不同的人物视角分别引出故事。

在故事中,大量地使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不仅是为了营造艺术上的美感,同时也轻松地把我们带回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中,使得“英雄”的形象更为鲜明立体。

故事发生在战国时代,当时诸侯争霸,七雄并起,连年战乱使得民不聊生。秦国是当时实力最强的一个国家,意欲吞并其他六国一统天下,因此刺秦的事便时有发生。有一日,闻知秦人无名已将三位重要的赵国刺客杀死,秦王便召其上殿相见,影片也由此展开。

接下来,我就从影片的诗意艺术,故事结构,以及对四种英雄的思辨三个角度为你解读这部饱受争议的电影。


一、巧妙的色彩呈现以及传统元素的结合,打造出一幅蕴意十足的诗意画卷。

1、色彩的运用

《英雄》中最主要的表现手法就是对颜色的运用,堪称如神。被誉为“电影奇才”的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曾说:“我不懂中文,但通过色彩,我看懂了《英雄》。”

色彩心理学认为,颜色能够影响人的脑电波,透过视觉能看到情感和意志的表达。

影片中大量运用了颜色所对应的思想和象征关系,用黑、红、蓝、绿、白五大颜色共同搭建了整部电影的基调。


黑色是秦朝的代表色,象征秦王的权威和孤独,还有秦兵的肃穆和威武。

红色是鲜血的颜色,象征在战争中牺牲的赵国百姓,同时红色也象征欲望,炽热,猜忌和嫉妒。


蓝色是大海的颜色,代表了理智、镇定,也象征着秦王的缜密心智,以及残剑飞雪的狭义胸怀。

绿色是生命的颜色,是梦想和希望,是残剑飞雪向往的爱情和家园。

白色是最干净的颜色,象征纯洁、神圣、善良,也象征着虚空和死亡。

强烈的色彩如果运用不当,容易给人杂乱无章和矫揉造作之感。而在《英雄》里,对色彩的艺术表达恰到好处,丝毫没有影响故事情节的整体性,使得艺术效果与情节进展相得益彰。

2、传统元素的融合

《英雄》里有大量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在电影的开头,就插入了秦汉时期著名的打击乐器编钟,在悠扬的钟声,秦王在秦宫召见了无名。在后面的剧情中,故事的场景也是发生在代表了传统文化精粹的棋馆和书馆里,插入了围棋、古琴、以及书法等元素。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棋馆里抚琴的老先生。这位老先生的扮演者,其实正是浙派古琴传人、西湖琴社社长徐匡华。影片中的古琴曲,也主要截取了他本人演奏的《流水》、《梅花三弄》、《酒狂》等古琴名曲中的几个片段,再连贯而成。


琴音和剑术相结合,书法和剑术互参奥秘,在打斗的配音中还运用了京腔的表现手法。这些多元素的融入,在电影中是极少见的,在《英雄》里却将它们完美地呈现出来。有人评价《英雄》是中国电影最成功的文化输出,影片中的中国文化给观者带来的震撼丝毫不亚于电影本身。

这些传统元素的融入,结合色彩的运用、画面的构图、虚实的处理,使得整部电影构成了一幅韵味十足的长卷中国画,带给了观众一场赏心悦目的视觉盛宴。

二、罗生门式的叙事手法,不同视角下展现的三段故事

整个故事其实很简单,就是刺秦。但是影片从不同的视角引出,却变成了三个故事。通过不同故事的对比,也引发了观者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影片所传达的内容。

1、无名对秦王讲述的故事

化身秦人的无名,因为除掉了赵国的三大刺客,受到秦王的召见,他向秦王讲述了如何除掉三大刺客的故事。

他利用残剑飞雪长空之间的误会,逐个击破。

首先,无名找到长空对决。无名与长空的对决发生在棋馆里,在袅袅的琴音中,他们站立良久,展开了精彩绝伦的意念对决。直到琴弦被弹断的瞬间,意念回到现实,无名一剑刺中长空,砍断长空银枪。

用意念来决斗很有意思,在无名和残剑之间也出现过。这有点类似于《三国演义》里的描述:张飞跨马立在当阳桥上,大喝一声,河水倒流。

这些都是非理性的现象,烘托出了感通天地、超然物外的意境。这场对决也展现了古人的哲学思想:武功与琴韵虽不相同,但原理相通,都讲求大音希声之境界。

所以说,这其实已经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格斗了,而是升华到了一个人的精神境界、意念和信仰。


带着银枪,无名来到了书馆,他对残剑和飞雪使出了离间计。书馆的场景运用了满屏的红色,充斥着猜疑和妒嫉,以及炽热的鲜血。

被秦兵的箭弩包围着的红色书馆,书馆里穿红衣、用红墨汁的老先生和他的学生们,以及残剑飞雪如月三人红色的爱恨纠葛……这些红色是热烈、欲望、迷乱又绝望的。

无名讲的这个故事里,充斥着欲望、猜疑、嫉妒和仇恨的血的味道。

2、秦王猜测的故事

普通人也许会相信无名讲的故事,但秦王毕竟不是一个普通人。他是一个能从蜡烛的火焰中,就知道对方心境的人。无名讲的故事是假的,秦王很快便知道了。在秦王的眼中,残剑飞雪二人光明磊落、气度不凡,绝非小人之辈,这样的狗血爱情绝不可能发生在他们身上。

秦王猜测的故事是蓝色基调,长空残剑飞雪三人舍生取义,故意求败,他们把性命交给无名,只为无名能刺秦成功。


蓝色的基调也足见秦王的心胸气度以及思维睿智,当得上一个王者该有的风范。他不以仇恨之眼去看待刺杀他的刺客,反以敬佩之心由衷地感叹他们的狭义胸怀。

秦王最后领悟到了残剑想要向他传达的最高境界:手中无剑,心中亦无剑,谓之和平。

3、真实的故事

秦王的感觉是对的,但他只猜对了部分,没猜对全部。没猜对的部分正是影片的升华,从狭义的家国情仇,上升到了天下苍生。

这位改变了剧情走向的人是残剑,他在研习书法和剑术真谛的过程中,达到了返朴归真之境界,也慢慢领悟了:一个人的痛苦,与天下人比,便不再是痛苦,赵国与秦国的仇恨,放到天下,也不再是仇恨。


当时七国为争夺霸主地位,延年征战,百姓已备受煎熬,而能够快速结束战争的,唯有实力最强的秦国,如果秦王被杀,战乱将会延续更长的时间。

然而,有残剑这样想法的人,毕竟是极少数的。飞雪不理解他,因此与他三年无话。无名一开始也是和长空飞雪一样,刺秦不成功誓不罢休。在他面见秦王之前,残剑送了“天下”两个字给他,这使得他在后来与秦王的交谈中,发生了思想上的转变。

他们放弃了刺秦,也失去了生命,之后秦王统一六国,结束了战乱的年代。

三、 影片中对于四种英雄的思辨

影片中最出彩的,其实并不是颜色所带来的艺术感受,而是对于各类英雄的不同展现。影片里采用了对比、暗喻等手法,将四种不同的英雄形象伏于故事的情节中,。


1、侠者

无名长空残剑飞雪当属侠者一类,他们快意恩仇,侠肝义胆,舍生取义,无愧“英雄”之称。然而,影片中又把侠者的英雄境界进行了区分。

第一层境界,是家仇国恨。是莫邪之子眉间尺为父报仇的悲烈;是荆轲和高渐离,在易水河畔的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他们被世人铭记,载入英雄的史册。

第二层境界,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心系苍生。“剑法的最高境界,是手中无剑,心中也无剑,是以大胸怀,包容一切。”——残剑悟到了,后来无名也悟到了。

既然他们选择不杀秦王,为何又要进宫送死呢?其实他们无非是想以此告诉秦王:我能杀你,但我不杀你,并非畏于你的权威,而是为了天下百姓,能够远离战乱。这类英雄心系苍生,但却不一定为世人所理解,他们是孤独的,也是高贵的。


不管是哪一类,他们都可被称为英雄,但英雄同时又是悲壮的。残剑飞雪在情爱、家国、天下之间的抉择,使二人无法调和矛盾,最后只能双双以死明志。无名用虚刺的一剑,点醒了秦王,自己却宁愿被万箭穿身而亡,影片的最后,无名被盖上了红色的布,也寓意着他的牺牲并不被赵国人所理解。

这些强烈的对比,使得每个英雄的形象都鲜活了起来,而这些鲜活的英雄们又使得艺术拥有了灵魂。

2、文人

影片中对文人的着墨不多,但是,仅有的几幕已足够震撼。

在秦国的军队包围书馆,万箭齐发之时。书馆老先生镇定地对他的弟子们说:“你们记住,秦国的剑再强,可以破我们的城,灭我们的国,可亡不了赵国的字。今日,你们要学到赵国文字的精义。”文字的精义,便是文人的风骨与气节,是“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精神皈依。


另外一处着墨,是棋馆里抚琴的老先生,在大雨中,他孤傲地顾自抚琴,琴音漫卷劲风疾雨,漫卷侠客剑尖,直至弦断而止。他已然领悟到了“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境界。

在中国的历史上,文人士大夫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他们中,有“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司马迁,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有“屈原投江”的赤诚坚贞,有“文天祥赴难“的凛然不屈……

他们是文化的奠基者和传承者,文人在,则文化在,文化在,则家国在。

3、小人物

小人物往往是英雄的“绝缘体”,他们通常成群结队地出现,没有鲜明的个体特征。初看《英雄》时,我也忽略了他们,认为他们的存在只是为了与真正的英雄形成对比。再细看时,才体会到了影片的深意,不得不再次感叹,张艺谋真是将色彩运用到了极致,连极小的细节也不放过。


这些小人物便是每次出现都是一大群黑压压的秦国士兵,他们是黑色的,除了头盔上的翎羽。在攻击书馆之时,在弯弓射向无名之时,他们的翎羽都是象征着杀戮和贪念的红色,只有一处,就是在残剑飞雪刺杀秦王时,士兵们的翎羽是白色的。

白色象征着纯洁和正义,在面对入侵者时,这些士兵们,便是守卫家国的勇士。残剑飞雪入宫行刺秦王的过程中,有上千士兵死于他们的剑下。

士兵们出场时,总是高呼着“风、风、风”,让人不禁想起了“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悲壮。然而,一将功成万骨枯,历史只记住了将军的名字,千万的士兵只能拥有一个统一的称谓。

守卫家园之时,他们是勇士,是英雄,然而侵略的行径,又将他们变成暴徒和恶魔。这是小人物的悲哀,他们不仅不被看见,同时还身不由己。


4、王者

所谓王者,逐鹿中原,安民兴邦者是也。在战国时期,群雄逐鹿,诸子百家,谁都想一统天下。秦国比其他六国强大,不是没有原因的,当时秦国的百姓也过得比其他六国的都好。他治国有方,对于“英雄”二字,是受之无愧的。

在秦始皇统治期间,六国贵族找他复仇的事时有发生,而百姓起事造反的却几乎没有,秦国律法虽然严苛,但百姓的生活却比战乱时期好很多。鲁迅曾说:“秦始皇实在冤枉得很,他的吃亏是在二世而亡,一班帮闲们都替新主子去讲他的坏话了。”


与其他六国的君王相比,秦王更懂得治国安民之道。在当时的时代下,只有秦王统一了六国,战争才能结束。残剑意识到了,无名也意识到了。如果说,长空飞雪,是以性命相托,助无名刺秦,以报自己家国之仇。那么,残剑无名,则是以生命和荣誉为代价,换取秦王醒悟,以期万千百姓之安宁。

然而,王者虽具一统天下之雄才伟略,却难存一己之悲悯初心。秦王不想杀死无名,但是他制定的律法不允许他这样做。王者内心的矛盾也在电影里细致地刻画了出来。

侠客、文人、小人物和王者,是四种全然不同的“英雄”,他们共同改变了历史。在影片中,张艺谋用了许多细节及色彩暗喻,把他们一一勾画了出来。


《英雄》讲的是一个悲壮的刺秦故事,但讲故事的人却是一位诗人,他把悲壮的故事变成了诗意的艺术,他用诗人的笔画下了一幅英雄长卷。

画卷里有情侣的坚贞,有文士的风骨,有侠者的大义,还有王者的气度。意境悠远,气势磅礴。它远不止一部商业大片那么简单,它是艺术,是文化,是历史,是真的“英雄”。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353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