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电影 > 《疯狂动物城》爆红,成为经典:“乌托邦”愿景,你读懂了吗?

《疯狂动物城》爆红,成为经典:“乌托邦”愿景,你读懂了吗?


《疯狂动物城(Zootopia)》由“迪士尼3大名将”联合执导:《无敌破坏王》导演里奇·摩尔、98年经典版《花木兰》动画师拜恩·霍华德、《海洋奇缘》编剧杰拉德·布什。它的诞生,让迪士尼在2016年春天,又火了一把。

它在票房上,取得了巨大成功:获10.24亿美元全球票房,成为影史上“原创非续集片子”票房的亚军——仅次于《阿凡达》。影片口碑也非常好:豆瓣9.2分,被公认为“近10年综合水平最高的动画电影”,斩获多项国际大奖:8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长片、74届金球奖最佳动画长、安妮奖等。

影片讲述了兔子朱迪在一个叫“Zootopia”的动物城市,克服社会偏见和自身困难,实现“刑警职业梦”的故事。一路上,朱迪结实了狐狸尼克,用温暖和正直感化了“因偏见而变坏”的他。朱迪还通过推理、查案,在“动物连环失踪案”里还了捕食动物清白,纠正了原本广泛的社会歧视,也让挑起矛盾的坏人受到惩罚。

在我看来,让《疯狂动物城》成为经典的,不仅是跌宕的情节、精美的动画、个性鲜明的角色,更是影片通过视觉效果、角色设置、立意挖掘,来表达的“乌托邦”美好愿景。

历史上,乌托邦(Utopia)的正式概念由托马斯·莫尔提出,指空想的、不存在的“理想国”。

电影中,动物城的原名是Zootopia,是动物园(Zoo)和乌托邦(Utopia)的概念组合。这里隐喻了“疯狂动物城”是一个各种动物和谐共处、公平发展的美好理想国。尽管绝对的公平、尊重在现实中不存在,但希望一直都在。

本文以影片角色及情节为依据,从3个层次展开剖析,解读影片所表达的“乌托邦”美好愿景。

  • 浅层“视觉效果”:影片让读者跟随兔子视角,探索新奇而精美的“动物世界”,也描绘了理想化的“乌托邦世界”应该是怎样的。
  • 中层“角色设置”:通过一系列丰富、鲜明的角色及其经历,影片展现了“乌托邦世界”中,现实矛盾仍不可避免,偏见的伤害覆盖所有人。
  • 深层“启发性立意”:所有矛盾得到妥善解决,寄托了影片对“乌托邦世界”的美好愿景,即所有复杂难题,都能通过共情、感化、合作被解决,“希望之光”永不泯灭。

最后,基于这些分析,本文提出关于此影片的一些现实思考。

浅层“视觉效果”:

影片让读者跟随兔子视角,探索新奇而精美的“动物世界”,也描绘了理想化的“乌托邦世界”应该是怎样的。

《疯狂动物城》名场面:朱迪坐上列车,进入“乌托邦城”

首先,让观众受到视觉冲击的,是动物城里“人性化”的多元生活场景。

当兔子朱迪坐进列车,一路经过沙漠、冰原、雨林等区域,我们看到了急剧变化的美好风景。这些场景色彩丰富、天马行空。各类动物愉快生活的地方都有,如热带沙漠、冰雪世界、湿热雨林,极大地尊重了个性与差异。

最后,还有一个动物们深度融合、和谐生活的“中心城”。想去各个区域,每个动物都畅通无阻。繁华的“中心城”对所有“有理想、爱做梦”的动物开放,你买一张“朱迪同款列车票”即可,然后你就可以在城里大展拳脚,实现抱负。这是对每个生命舒适生活、公平发展的尊重。

“中心城”里,一个富有想象力的画面,是每类动物有专门的便利设施:列车上有大小各异的门,从大象到小仓鼠,都可以舒适进车;河马进站,有水池给他们降温,烘干机给他们烤衣服;小老鼠有“免踩踏”小通道,四通八达;长颈鹿食品店有向上输送饮料的管道等。这样体贴入微的设施,对每个生命来说都太暖心了!

以往的动画电影里,动物世界也缤纷多彩、充满童趣,但并没有以一个社会的形象出现。各类动物有交流、有互动,但没有被尊重个性的价值需求。

而《疯狂动物城》里,不仅有天马行空的多元生活场所,更有动物们在一个“尊重个体差异”的社会里,深度融合、互助发展的画面。

由此可见,影片认为,在“乌托邦世界”里,每个生命的体型、种族、国籍等外在条件都会被尊重;各种人可以在一个大社会,和谐相处,一起追梦,每个个体的自我价值都能得到实现。

名场面的设计,也容易使观众过目不忘。我们每当想起动物世界,就会想起兔子进入“乌托邦城”的场景,然后想起美好的世界应该是怎样。这部影片里,观光列车的画面设置,非常赞。兔子朱迪在车顶观光了一圈,既让观众饱了眼福,也让它自己畅通地去到核心区域,追求梦想。这样的视觉盛宴,让观众身临其境,更使乌托邦世界形象深入人心。

其次,世界本不完美,影片开头就点出了偏见、歧视、不公平等问题,但是影片的积极色调、可爱画风、绚丽场景,让人感觉未来充满希望。

小兔子朱迪出生在一个温暖祥和的兔子村,大家喜欢吃橙色萝卜,耕种唯美的田野。虽然在小村庄,也避免不了被说“小兔子别妄想当警察” ,但影片里动物们画风可爱、背景着色温暖,让观众没有特别沮丧的感觉。

动物们的表情夸张、行为幽默,更渲染了欢乐的氛围。可爱的动物们,配合暖色调的画面、温馨的场景,一起奠定了影片的积极感情基调。

朱迪克服偏见和困难,从警校毕业。他坐列车进城那一段色调绚丽、风景如画的动画,让人觉得未来充满希望。乐观积极的朱迪还打开了MP3,听夏奇羊的《尝试一切》(Try Everything)。配合着充满希望的主题曲来看这段进城风景,我们真觉得,进城的动物们离梦想无比近。

一些血腥场景的巧妙处理,比如弱化恐怖色调、没有见血场景、将坏人形象卡通化,也让低龄观众没有害怕感。家长乐意带孩子观看,影片就增加了低龄观影受众,也让“每个生命都应得到尊重”的概念,潜移默化地烙印在年轻观众们的心里。

《疯狂动物城》通过温暖色调、绚丽画面,构建了一个充满希望和曙光的“乌托邦世界”。让人觉得一切理想哪怕“荒谬”,都有奋斗的希望。在这个世界里,每种梦想都会被尊重,有实现的可能。

中层“角色设置”:

影片通过一系列丰富、鲜明的角色及其经历,影片展现了“乌托邦世界”中,现实矛盾仍不可避免,偏见的伤害覆盖所有人。

影片通过设置一系列丰富、鲜明的动物角色,展现了由个体差异产生的偏见、歧视、不公平,从而反映现实矛盾。

当观众的视角,跟随兔子从表面的“乌托邦世界”,深入到动物城里的真实生活,我们会发现:动物们的生活场景很“多元化”,但同时也是壁垒,隔开不同种属的动物,也加深了它们彼此的不理解与害怕。

我们看到了形形色色的动物角色,和他们之间互有的偏见:

朱迪作为小型食草动物,和其他警察的体型、性别不同,所以朱迪的工作能力被质疑。朱迪以警校第一名成绩毕业,就职后却被排除在“捕食动物连环失踪案”外,被派去开罚单。她没有实现个人价值和梦想的机会。

食草动物如兔子、绵羊等,大都提防和排斥捕食动物。因为食草动物认为,他们自己无力自保,而食肉动物力量太强。在“中心城”里,尽管大家表面生活在一起,其实却被物种、生活区域等分割开来。不同物种一般不会真的一起吃住行。

除了因差异产生的偏见,动物们还常按“刻板印象”来判定一个动物的好坏——这个物种是邪恶的还是善良的。比如朱迪的爸妈,在朱迪出发去“中心城”前,塞给她防狐狸药水、电击棒等,并担心地劝她:“狐狸是邪恶的物种。离他们远点!”

很多动物,都有属于他们的镜头,影片刻画着他们的经历和态度。这些角色丰富而鲜明,《疯狂动物城》把我们在现实中能看见的矛盾,具体地展现在动画影片里。

这些角色典型、贴近真实,暗示了真实世界里,因为种族、国籍、地域、阶层、性别等差异而产生的歧视、偏见一直存在,刻板印象也未曾消失。

而且,影片通过“双主角设置”,让我们从不同视角体会到:偏见面前,没有赢家,它会伤害所有群体。

比如,食草动物被认为“没有攻击性、没有力量”,所以它们的工作能力不被信任,在“中心城”担任不了要职,发展机会受限。主角朱迪的职业经历,证实了这一点,让观众觉得深表遗憾。这类偏见持续很久了,从朱迪小时候演话剧,说想当警察,被狐狸吉丁恩嘲笑,就开始了。

捕食动物也很委屈,他们被认为“太有力量、富有攻击性、令人害怕”。这是食草动物与食肉动物互有偏见的另一个方面。影片里,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镜头是:另一个主角、小狐狸尼克,想和食草动物们一起玩,结果被安上“防咬口罩”,受到嘲笑、排斥、侮辱。

这一个方面的偏见,也恰恰是“动物连环失踪案”发生的导火索。食草动物们本就对食肉动物们有敌对和提防心理,但凡有风吹草动,他们都会竖起高高的围墙。而绵羊副市长则利用了这一点,来制造“食肉动物疯了、残害同胞”的假象,从而把狮子市长赶下台,赶走捕食动物要员,夺取政权。

一开始,朱迪也对食草动物有天然的信任,结果差点中计,推波助澜。“捕食动物伤人”的消息一被媒体报导,社会上就人心惶惶,秩序遭到破坏,食草动物胆战心惊,食肉动物受尽排斥和委屈。

朱迪是食草动物的典型代表。影片通过朱迪面对偏见时的态度、感受,刻画了食草动物如何被偏见所伤。同时,影片也用狐狸尼克对偏见的失望、愤怒,展现“强者”在偏见里也会受伤。

其实,捕食动物早就在进化中褪去了嗜血的特征,伤害了整个社会所有人的,只是大行其道的偏见和歧视。没几个动物思考过——在现代社会,食草动物在武器、技术的加持下,其实并没有这么弱;捕食动物早就适应了社会规则,并不会无缘无故发狂伤人。

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的之间的偏见、歧视,其实持续了很久,只是在“连环失踪案”那时达到顶端,造成可怖后果。

深层“启发性立意”:

所有矛盾得到妥善解决,寄托了影片对“乌托邦世界”的美好愿景,即所有复杂难题,都能通过共情、感化、合作被解决,“希望之光”永不泯灭。

面对偏见、歧视等现实矛盾,有的人选择了接受。比如狐狸尼克说:“在世人眼中,狐狸是奸诈狡猾的。那我也没必要变成别的样子了。”

他的反应,可能源于心理学的“镜中我效应”:“我”对自我的认知,一定程度上来源于别人对我的看法。每个人的“自我观”,都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


他人眼中的偏见,可能把一个好人变坏。

但是,尼克不无辜。接受别人偏见,因失望而把自己变坏,这样的人是不敢、或懒于反抗的弱者。不反抗偏见,其实就是助纣为虐。

有的人选择了反抗,但反抗的方式错了。比如绵羊副市长,她选择利用偏见本身,来打败对立群体。她想让食草动物从此立于不败之地,免于被伤害,结果造成了惨烈的后果。

这一类反抗者不懂问题的本质。解决偏见,不是要彻底打败某一类“对手”,让自己的群体占据上风。这样不会让世界变美好。正如前文所述,只要偏见存在,对所有群体的伤害就一直都在。

但好在,有人不愿意接受不公、偏见、歧视,不愿意和现实妥协,而且价值观、做法都正确。

朱迪朝狐狸尼克露出了软弱的一面,在尼克说出自己的悲伤过去后,她表示同情,并且引导尼克伸张正义,做一个好人。后来,朱迪做了错事,她会对尼克道歉;欺负过朱迪的胖狐狸吉丁恩,最后也跟朱迪道歉,告诉她“午夜嚎叫”发狂花的秘密。

这样的人不止朱迪一个。这些愿意努力改变世界的公民,是“乌托邦社会”充满希望、持续美好的原因。这也是电影给现实社会里的我们的一个启示。

影片结局完美。“用偏见夺权”的阴谋,在动物们的协作下被解决。更多动物意识到,要理解他人、尊重不同,社会的和谐在每一个人手中。朱迪也在公开演讲号召大家:“一起努力尝试,使世界变更美好。”

影片让矛盾通过共情、各类群体之间的合作,得到圆满解决,表达了“美好世界里,再难的问题也会被解决,希望一直都在”的愿景。

而且,这样的解决方式,比现实中更简单而温柔,本身也是一种美好的期许。

电影的结尾又播放了《尝试一切》,这首听起来充满希望的歌曲,也和“乌托邦”美好愿景两相呼应。

《疯狂动物城》是一部有爱、充满正能量的作品。看电影的过程中,你会为被偏见所伤的动物难过,但看完以后你会觉得未来充满希望。

此电影给予了我们两方面的启示:

首先,目前市面上有很多动画电影,仅重视童话元素的构建,缺少对现实问题的反映。它们用简单的“邪不压正”作为主线与主题,使电影过于“模式化”而肤浅。也许,酷炫的视觉效果做出来了,抛给观众的“爽点”、“乐点”给够了,票房成绩也会优秀,但这样的产品没有责任心,更不会成为经典。一部经久不衰的动画电影作品,往往能给予小朋友、成年人关于现实的启迪与思考。

《疯狂动物城》在故事主题和立意上,给以后的动画电影做了示范。它对“乌托邦”美好世界的期许,不仅引人思考“如何使世界变得更好”,也鼓励了在现实社会中挣扎的我们——只要各方力量一起努力,一切困难终将有希望。

另一个方面,我们通过《疯狂动物城》,认识了复杂社会下的现实矛盾——人类也会因为各种差异而对不同的人产生偏见、歧视,对一类群体有“刻板印象”。这些可笑的观念和由此滋生行为,会最终伤害到每一个群体、每一个人。如果任由它们大行其道,社会变得阴暗丑陋,人们都不会好过。对他人少一些偏见,也是保护自己。

偏见面前,没有赢家;不公面前,没有胜者。化解偏见最好的途径不是冲突、对立,对不同的群体实施压倒性胜利。而是通过不同的人之间学会共情、理解他人、包容、合作。也只有这样,世界才会变得更美好。

小结:

这部充满美好期望的“治愈系”电影,我和家人至少看了十次。每次觉得现实世界矛盾纷繁、冷漠复杂,我都会想起《疯狂动物城》带给我的温暖、希冀,然后去做对社会有益、对自己有意义的事。这也是影片带给诸多观众的治愈与启迪。

这部电影表达了希望永存的美好主题,寄托了“乌托邦”理想国的愿景,也一定程度上化解了成人世界里的忧愁。


【原创不易,抄袭必究。图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张煎橘,优质情感领域作者。用心写好每一篇文章,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3524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