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电影 > 家国叙事中的英雄再造——以徐克"黄飞鸿"系列电影为例

家国叙事中的英雄再造——以徐克"黄飞鸿"系列电影为例

黄飞鸿是香港电影史上的一个经典形象,目前"黄飞鸿"系列电影已拍摄百余部,是不折不扣的一个大IP。

作为香港电影人的杰出代表,徐克将一度沉寂的黄飞鸿系列电影推陈出新,再造了香港武侠电影的辉煌。由徐克监制和导演的黄飞鸿系列电影主要包括:《黄飞鸿》(1991)、《黄飞鸿之男儿当自强》(1992)、《黄飞鸿之狮王争霸》(1993)、《黄飞鸿之王者之风》(1993)、《黄飞鸿之龙城歼霸》(1994)。

《黄飞鸿》海报

总体来看,前两部较为出色,其中第一部获得了第1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1992)的最佳导演、最佳剪接、最佳动作设计和最佳原创电影音乐等奖项。徐克的"黄飞鸿"电影凭借精彩的武打场面、强大的明星阵容、插科打诨的幽默获得了观众的喜爱,而电影中的家国叙事内核则成为其步入经典殿堂的根本。

一、"黄飞鸿"形象再造:由乡镇武师到民族英雄

黄飞鸿(1847-1924),广东省南海县人,其父黄麒英,是著名武术家。黄飞鸿自幼随父习武,练就一身好武艺,擅长"铁线拳"、"五行拳"、"拐子无影脚",同时舞狮技艺超群,被誉为"广州狮王"。

黄飞鸿

黄飞鸿曾当过广州民间自卫武装组织"民团"武术教练,晚年继承父业,主持、经营"宝芝林"医局,除行医治病外,还设馆授徒。

黄飞鸿真实人物事迹成为电影扩展演绎的重要基础,此前,广受认可的黄飞鸿形象是由关德兴(主演过近80部)塑造的一代儒侠。后来,成龙、刘家良等人都对黄飞鸿进行过重新演绎,但都不能算太成功。

关德兴

徐克跳出前人窠臼,结合自身经历,将黄飞鸿放入时代巨变中,采用宏大叙事的方式重新演绎英雄,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徐克电影中的黄飞鸿人性化色彩更浓厚,他既要面对时代变局,也要应付儿女私情。他身上也有一点保守和狭隘的性格弱点,但是他能不断学习新生事物,开阔眼界,勇于纠正自身的缺点和不足。

《黄飞鸿》剧照

关于徐克创造的黄飞鸿形象,香港著名影评人李焯桃曾这样评价:

时移世易之下,新版黄飞鸿亦由广东乡镇武师,蜕变为清末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为中国何去何从上下求索的民族英雄。徐克这回首度将中国近代历史背景,引入英雄传说的功夫片体裁之中,拍出壮怀激烈的史诗气魄。一方面站稳民族立场反抗洋人欺侮并发扬国粹,另一方面反省自己的落后及民族劣根性,虚心吸取西洋文化的优点。

黄飞鸿身上有中国传统士大夫阶层的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自省和进取精神,成为"思则悟,悟则行,行则高远"的理想人格缩影。

二、中西文化的碰撞: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影片中的中国正处在风雨飘摇的乱世,义和团、白莲教等民间团体愤而反抗,清政府苦苦支撑困局,外国列强在中华大地横行……

鸦片战争以来,列强的坚船利炮粉碎了清王朝的幻梦,部分有识之士开始"睁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李鸿章就认为"中国遇到了数千年未有之强敌,中国处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魏源 《海国图志》

朝廷中以李鸿章、张之洞等人为代表的洋务派也开展洋务运动,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制夷"。

1.对西方文化的矛盾心态

中西方文化碰撞之后,西方的事物开始涌入中国人的生活。在电影中出现反复出现照相机、轮船、火车、蒸汽机、手表等影像符号。中国不同社会阶层对西洋事物表现出不同的态度:

义和团、白莲教和红灯教等团体将一切西洋事物视为邪魔外道,以烧洋物、杀洋人为己任。《黄飞鸿之男儿当自强》中的白莲教就是固步自封的典型代表,奉行一刀切的处事原则,坚信"神功护体",做事不分青红皂白,最终只能沦为清廷和洋人斗争的牺牲品。

《黄飞鸿》剧照

清政府由对西洋事物鄙夷不屑,到后来认识到西洋事物的厉害后,开始不得不向西方人学习。建同文馆,派留学生;建兵工厂,训练新式军队;设总理衙门,应对各国使节。

以黄飞鸿为代表的普通中国民众,只能以朴素的生活常识面对新来的西洋事物。一方面有保守抵制的心态,另一方面也开始逐步学习和接受。

黄飞鸿在十三姨的引领下开始穿西服、坐火车、拍照录影、学英语,也算是开眼看世界。

导演徐克说: "《黄飞鸿》系列中,有很多地方涉及到了中西文化冲突,这除了因为我在美国留学的经历外,更重要的是我觉得80年代中英签订收回香港的协定,很多人认为这是个不安稳的时代。我当时想法是,香港人这么多年来忘了我们一直在这种环境里面成长,拍这个戏还是要告诉大家,我们还是要以根为主。"

黄飞鸿隐喻的可能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处境。一方面既不能闭目塞听,无视世界发展潮流;一方面也不能全盘西化丢失自身文化根基,只有将外来的文明与思想依附于本民族的精神之上才是可取的道路。

2.影像符号寓意的世界潮流

黄飞鸿系列电影中有大量的代表中西方文化的影像符号,它们成为表达电影主旨和寓意的重要工具。我们仅以舞狮和火车为代表进行简要分析:

①舞狮

舞狮,是中国人的传统民俗形式,也成为黄飞鸿的一个标签印记。

黄飞鸿电影中有多部都有舞狮采青的描写,第三部《狮王争霸》更是以舞狮作为主题。舞狮代表了中国文化中精巧华丽的一面,也成为"沉睡的雄狮"的隐喻。

《黄飞鸿》剧照

黄飞鸿的舞狮技艺超群,可以赢得"狮王"的称号,但在与列强的周旋中却捉襟见肘(《王者之风》与八国联军"怪兽阵"比斗),体现出中国文化在东西碰撞之时的困惑与无助。

②火车

《男儿当自强》影片一开始就是黄飞鸿一行人坐在摇晃的列车中的特写镜头。

火车作为依托蒸汽动力的现代交通工具,是电影所反映的时代与社会背景的一种象征,是西方文明技艺的重要体现。它有着明确的轨迹和目的地,成为滚滚向前的历史潮流的具象。

《黄飞鸿》剧照

处于时代剧变中的中国向何处去?这是处于困惑和迷茫中的有识之士的历史之问。答案也许就在那轰鸣向前的列车中。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生,逆之则亡。在这"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影片以一个普通习武者的身份介入国家宏观叙事思考,由细微的具象体验上升到抽象的宏观思考,极大提升了武侠片的格局。

三、悲剧英雄:黄飞鸿的必由之路

生逢乱世,无人幸免。影片呈现了不同人群的探索和救国梦,对时代悲剧下的人物寄予了诸多同情。

1.救国图强的不同选择

义和团、白莲教等蒙昧群众代表,将照相机当作"摄魂器",将一切西方文明视为"西洋妖术",他们抱残守缺、固步自封,只能成为群众情绪的释放渠道而无益于世道人心。

白莲教的小女孩,本应享受童年快乐时光,却被过早裹入时代的洪流,坚信"神功护体",却饮弹身亡,成为愚昧思想的牺牲品。

《黄飞鸿》剧照

以纳兰元述为代表的清廷官员,他们有国际视野,知晓世界发展趋势,努力革新求变,试图挽救清王朝覆灭的颓势,但最终只能成就自身的愚忠,沦为时代的牺牲品。

《黄飞鸿》剧照

以孙文、陆皓东为代表的革命派,以更加激进的方式改变社会,虽有先天不足的弊病,但他们是革命的先行者,为未来指明了前进方向。

徐克并未将电影中的人物做脸谱化的处理和明显地道德评判,而是凸显出人物在时代剧变中的命运无力感。也许他们选择的道路并不能真正拯救中国,但是他们仍然义无反顾地做好自己的本分,是真正意义上的悲剧人物。

2.黄飞鸿的必由之路

作为一部武侠片,黄飞鸿系列电影塑造了一个"无所不能"的英雄形象:无论是严振开、九宫真人、纳兰元述等武林好手,还是洋人的洋枪礼炮、八国联军的"怪兽阵"、红灯教的奇异大阵,每一次黄飞鸿都能无往不胜,全身而退。

同时,我们也看到这是一个大时代下的悲剧英雄,对于时代变幻,他是无能无力的。正如《男儿当自强》中一段经典的南音插曲,"飘零去,莫问前因,只见半山残照,照住一个愁人。去路茫茫,不禁悲来阵阵……"将时代的悲凉和困惑描写得淋漓尽致。

《黄飞鸿》剧照

也许他能打败恶霸、拯救个别人,赢得"狮王"称号,但他无力改变整个时局。这是一个武术家的无奈,也成为他愤而觉醒的重要契机。

《狮王争霸》中黄飞鸿感叹:区区一个金牌并不能改变中国的国运。只有广开民智、智武合一才是国富民强之道。

①开民智

作为一名武术家,传统文化既是其安身立命所在,也是其开眼看世界的桎梏。黄飞鸿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能主动学习,兼收并蓄,表现出一种自信与开放的心态。

在以十三姨为代表的启蒙者指引下,黄飞鸿逐渐摆脱旧有的狭隘和保守心态,认识到狭隘的民族主义并不能救中国,而是敏锐地认识到革命主义者才可能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所以,影片中黄飞鸿对愚昧、狭隘的义和团和白莲教大打出手,对孙中山代表的革命派则伸出了橄榄枝。

《黄飞鸿》剧照

② 男儿当自强

影片的家国叙事并非简单的 "打洋人"以"御侮",而是扫除一切阻碍势力以"自强"。

黄飞鸿系列影片都以《男儿当自强》为主题曲,表达了强烈的民族自强意识。"自强"与"阻碍自强"的矛盾,成为家国叙事的内核。

《黄飞鸿》剧照

凡是有助于民族自强的,都是黄飞鸿极力提倡和弘扬的;反之,凡是有碍于民族自强的,都在黄飞鸿的打击之列。正是凭借着"男儿当自强"的一腔热血和豪情壮志,让黄飞鸿成为激励一代人奋进的精神象征。

小结

徐克的"黄飞鸿"系列电影在家国叙事中完成对黄飞鸿的形象再造,由一名行侠仗义、锄强扶弱的武术家成为一名忧国忧民、救亡图存的先行者,由一个区域性的文化符号上升为一个民族性的精神象征。

"黄飞鸿"系列电影以家国为背景的宏大叙事拓展了武侠片的世界,提升了武侠片的格局,见证了香港电影的辉煌,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351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