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电影 > 冯小刚混迹京圈那些年

冯小刚混迹京圈那些年

1

1984年,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离开部队回到北京的冯小刚成为了一名电影厂的美工,

他参与的第一部戏是郑会立导演的剧情片《生死树》,只是当时他还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美工,最后出现在电影屏幕上连名字也没有。

但好歹也让他正式进入了电影圈,好歹让他知道了什么是电影。

所以,那一年,冯小刚一辈子也忘不了。

那一年,对于冯小刚而言,还有一件挺重要的事情,那就是搭上了大院子弟“郑晓龙”(后来拍《甄嬛传》那位导演)的线,一来冯小刚会来事,二来冯小刚嘴贫,没多久郑晓龙就把冯小刚安排进了北京电视艺术中心,虽然还是一名小美工,但是冯小刚相信,只要日子长了,总会有出头之日。

1985年,当冯小刚为电影结束后能挂上一个名头而拼命努力的时候,郑晓龙也看出了他的野心。

那年年末,他为冯小刚,介绍了一个影响他一辈子的朋友:王朔。

那年月,王朔已经是京圈文化大咖,一部《浮出海面》、一部《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已经引起了文坛轰动。

特别是到了1989年郑晓龙和王朔再加上几个文学青年,一边吃饺子,一边琢磨要写一个能把老百姓感动的女人故事,就这么着琢磨出了一部《渴望》。

而那年月,电视剧《渴望》引起的社会轰动有多大?万人空巷,已经不足以描述当年的盛况,最夸张的是只要这部电视剧播出的时候,犯罪率都会少很多,而当时公安部甚至专门制了一个锦旗送到北京电视艺术中心。

一年,王朔有四部小说改编成电影,而且部部爆火,王朔自己都拍着胸脯自豪道:“从此以后中国电影界,哥们可以横着走!”

而通过郑晓龙认识王朔以后,冯小刚也终于等来了他的机会。

2

也是1989年,在享受到《渴望》带来的巨大成功以后,郑晓龙又找到了王朔,商量是不是能拍一个室内情景剧。

因为他们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室内有不少空地,空着也是空着,不如搭个棚子,拍些好玩的东西。

还是“渴望”的老套路,郑晓龙和王朔牵头,再加上一些文学青年,就在家里写,而其中一个文学青年,就是后来在古董收藏界特别有名的名人:马未都。

但是当时的马未都还只是一个文学编辑,只能跟着郑晓龙,王朔一群人瞎折腾。

一群人闭门造车,写了个把月,终于把稿子写完了,郑晓龙拿着稿子就去上面审稿,但是上面领导觉得这都写得啥啊,一不小心就把这个稿子给弄丢了。

稿子丢了,郑晓龙这一票人也心灰意冷,决定不干了,但是一直等在一旁的冯小刚却找着了机会,他找到王朔,说道:“你稿子丢了没关系,我跟你一起重头写”。

王朔好奇,你又没有看过我的稿子,你能写出个啥啊?

可是冯小刚后来却还真的和王朔两个人把这个本子给写了出来,王朔问他怎么做到的?

冯小刚说看了“王老师”不少作品,你剧本里那点插科打诨,我都熟的很。

于是,1991年《编辑部的故事》正式上映,而冯小刚也终于在后面拿了一个联合编剧的冠名,至此冯小刚终于算混进影视圈的舞台之上了。

有了《编辑部的故事》的成功,有了郑晓龙这位京圈大佬的赏识,接下来的几年,冯小刚混的顺风顺水。

和郑晓龙合拍了电影《大撒把》,又拍了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个顶个的叫好又叫座,而冯小刚也从美工摇身一变成了编剧,成了导演。

但同时,他也知道离开郑晓龙,离开王朔,他什么都不是,他依然叫他们大哥,依然叫他们老师。

而王老师一高兴,也把自己的几部小说都交给了冯小刚来改编。

但是冯小刚的运道似乎不大好,1993年《上海文学》发起了一场“人文精神”的大讨论,而矛头指向的就是“痞子文学”的鼻祖王朔。

恰好那年月,冯小刚拿着王朔的三部作品拿到广电总局去审批:《过着狼狈不堪的生活》《月亮背面》《我是你爸爸》。

基本都是有去无回,而广电总局给出的回复是:恶趣味,低级。

冯小刚几千万打了水漂,而王朔却是被伤了心。

一扭头,王朔躲去了美国,临走前,他对冯小刚说了一句话:

你有机会活,别跟着我一起死。

听了这话,冯小刚眼泪都快掉完了。

3

1995年成龙电影《红番区》在春节赚了快1亿票房,北影厂厂长韩三平,看冯小刚天天躲着哭也不是一个事。

就找到了他,对他说道:“作为厂长,我有义务把你捞上岸”。

于是那年月,他给了冯小刚100万,让他去拍一部贺岁喜剧。

为了拍好这部电影,冯小刚人脉用尽,葛优、何冰、英达、叶京都来了,甚至他也亲自上场。

幸好最好的结果不错,《甲方乙方》一上映,拿到了3600万票房,而冯小刚自己也通过这部电影拿到了一百多万的收入,至此冯小刚似乎从水里也爬了出来。

1998年,冯小刚再接再厉,又是一部喜剧,又是一部贺岁片《不见不散》,又取得了4300万的票房,喜剧电影拍到这里,冯小刚又动起了心思,要把王朔的本子拿出来再拍一遍。

可是当他把剧本又交上去的时候,广电总局的人却不同意,给出的理由是:“你都拍了2部喜剧了,再拍一部吧,好事成三嘛!”

于是1999年,他又拍了贺岁喜剧《没完没了》,票房依然不错有3000多万。

也是从1997年开始,冯小刚成为了中国贺岁导演的代名词,拍一部火一部,拍一部成一部。

而京圈大佬的位置,也终于从大院子弟郑晓龙变成了老百姓冯小刚。

但是在拍商业片,在拍喜剧片的同时,冯小刚也总想拍点不同的东西,比如2007年的电影《集结号》,2010年的电影《唐山大地震》,比如2012年的电影《一九四二》。

结果却是一部比一部惨。

特别是《集结号》投资过亿,但是最后投资商连本钱都没有收回来,为了弥补亏空,冯小刚转头又去拍了一部《非诚勿扰》,结果却让投资商赚了钱。

对于这种现象,他后来也觉得奇怪,为什么认真拍的电影,反而没有人看,我随便拍的喜剧却有人买单呢?

他自己在参加《一九四二》的推荐会时,就说过这么一句话:“这是我特别用心拍的片子,也不知道你们会不会喜欢”。

《一九四二》上映以后,票房依然崩了,就连圈内也有人说:“大家都不愿意看这种电影,你为什么非要拍呢?”

可是这一次,冯小刚却想通了,这是他一生最想拍的电影,也是他最想做的事情,即使败了,也无所谓。

而为了弥补《一九四二》的亏空,转头冯小刚又拍了一部《私人订制》,结果又赚了钱。

1958年出生的冯小刚后来在微博上发了这样一段话:

“我已经快六十岁了,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我不愿意妥协了,因为时日无多。”

不论人品如何,只论冯小刚大半生的电影之路,其实也很有戏剧性,到去年年底根据他的好友的爱情故事改编的电影《只有芸知道》上映,依然败北,其实也注定了他未来的电影之路,还将继续沉浮下去。

毕竟一个靠商业喜剧片出名的电影人,现在想拍点自己想拍的东西,真的挺难的。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3508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