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电影 > 豆瓣9.1:《无人知晓》小雪是怎么死的?三个层面剖析小雪死因

豆瓣9.1:《无人知晓》小雪是怎么死的?三个层面剖析小雪死因

电影《无人知晓》是由导演是枝裕和执导,由柳乐优弥等主演的一部悲剧电影。该电影于2004年8月7日在日本上映,曾被第57届戛纳电影节棕榈奖提名,男主角14岁的柳乐优弥更是凭借此片荣获戛纳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成为戛纳电影史上最年轻的影帝。该片在豆瓣评分高达9.1分,是一部优秀的电影。

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单身的母亲福原惠子带着四个同母异父的孩子一起生活,最后母亲为了追求自己幸福,狠心抛弃四个孩子,任其自生自灭的故事。

导演用冷静克制的手法,弱化戏剧冲突,以极简的风格、极慢的节奏专注于日常生活中细枝末节的描写,平静从容地向观众叙述一段“无人知晓”的故事。整部片子没有什么煽情的镜头及情节,却让人倍感压抑悲愤,看过一遍的人不忍再看第二遍,有的人甚至忍受不住压抑的情绪分多次才看完这部电影。

看到幼女小雪倒下的那刻,我内心再也忍不住崩塌了。小雪死了,她就如同那美丽的樱花一样,一生短暂又美丽,她从箱子里出现,到箱子里结束,结束了这段“无人知晓”的人生。鲁迅先生曾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导演用冷静克制的手法,向观众讲述了一段悲剧的故事,将小雪这个美好的生灵慢慢毁灭在观众面前,在观众心里留下深刻的伤痕,久久不能平抚。这种以看似波澜不惊的手法描述悲剧的方法,最容易击中人心最脆弱的地方。

表面上看,小雪的直接死因是因为饥饿无力从椅子上摔下来摔死的,实际上,在我看来,小雪的死是由母亲、文化、社会三者共同造成的。本文将从个人价值观、文化影响、社会因素三个层面剖析小雪的死与三者之间的关系。在文章的最后,我将基于片中人物的经历,谈谈该影片带给我的思考及启发。

一、个人价值观:扭曲的价值观,逃避的方式是造成悲剧的第一“杀手”

对于出生平民,没有特殊生存技能的惠子来说,她能想到的快速改变命运的方法就是成为男人的附属品,从此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于是,在朝着以为能改变命运的路上飞蛾扑火般前进着,不顾后果地酿成一个个悲剧的诞生。

  • 四段失败的感情经历

惠子的第一个恋人是机场的工作人员。惠子与他热恋之后怀上了大儿子明,本以为对方能给予她一个美满的未来,没想到却无疾而终。惠子在生下明之后,曾带着儿子去找过他一次,之后再也没有跟他来往。影片中没有交代两人什么原因没有走到一起,但是可以知道的是:惠子被骗了。本以为遇上了真爱,没想到遇上了“渣男”。不得不说惠子的运气太差了。

结束了一段失败的情感经历,惠子并没有因此而消沉,丧失对男人的信心,而是重新振作起来,开始了第二段恋情。

惠子的第二个恋人是个作曲家。惠子曾有个梦想,想成为一名歌手,因此结识了京子的父亲。她想录制唱片,并期望由此走红。她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这个有可能改变她命运的男人身上,对他付出了全部的身心,并怀上了京子。但是,这段眼看着要修成正果的恋情,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

“已经准备好了,没想到又散伙了”,惠子跟京子回忆她父亲时,这样说道。

伤心归伤心,伤心之后生活还得继续。收拾完前两段失败的感情经历带来的身心伤害之后,惠子重新振作起来,带着“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及勇气,很快又开始了第三段恋情。

然而,惠子看人的眼光实在太差了,接下来的两段情感经历还是以失败告终。无论是冷漠高傲的出租车司机,还是小气吝啬的游戏厅职员,都是在玩弄完惠子之后拍拍屁股走人,让惠子独自承受无疾而终的恋情以及怀孕带来的痛苦。惠子在这两段经历之后又产下了次子茂以及次女小雪。

看到此,有人会感到疑惑,惠子已经在前两段情感经历中经历了“未婚先孕”带来的痛苦,为何还要重蹈覆辙?第一次是懵懂,第二次是意外,但是第三次第四次依旧如此,是不是傻呢?这便是惠子扭曲价值观的表现。这一切,其实都是惠子有意为之的。与他交往过的男人表示“每次都有做好避孕措施的”,但是惠子故意避开安全措施,刻意让自己怀孕,以孩子作为筹码,以为可以用孩子拴住男人的心,达到她结婚的目的,然而都被现实生活“啪啪”打脸了。

身体对她来说,不过是达到目的的工具,怀孕生子是惯用手段,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不计后果。她寄全部的希望于男人身上,希望能通过成为男人附属品的方式改变命运。

然而,正是这种扭曲的价值观,酿成了自己一次次悲剧的发生,以及四个无辜生命的诞生。

惠子为达目的的手段,都是以孩子为代价的。在她不顾一切为达目的时,都在无形中伤害另外一个生命。而且,这种伤害并不会因为发生了一次就引起警觉,而是在心里略过一丝愧疚后,又悲剧重演,周而复始,酿成永不停歇的悲剧。

更为可怕的是,当孩子的诞生不能完成她达到目的的手段时,她将孩子作为失败品“弃如敝屣”,撇下作为母亲应当承担的责任,重新去追求自己的幸福。

  • 在“母亲”与“个人”之间选择了“个人”,抛弃孩子追求幸福

她是个“母亲”,她也是“个人”,她也有“追求自己幸福的权利”。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个带着四个孩子的女人,又有哪个男人愿意接受她呢?

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中发出过这样一个疑问:

“谁能告诉我做‘母亲’和做‘个人’之间怎么平衡?我爱极了做母亲,只要把孩子的头放在我胸口,就能使我觉得幸福。可是我也是个需要极大的内在空间的个人,像一匹野狼,不能没有它空旷的野地和清冷的月光。”

惠子是爱孩子的,但是她更爱她自己。在影片开始的部分,惠子带着四个孩子搬入了新家,家里充满了欢声笑语,家里除了大儿子明能外出之外,其他的孩子都禁止外出,也禁止大吵大闹,以免被别人发现他们的存在。尽管如此,孩子们并没有怨言,脸上始终洋溢着幸福的笑脸。这跟母亲给予的爱是分不开的。她会陪孩子做游戏,辅导孩子做功课,夜里归来还时不时带一些好吃的东西给孩子们吃。

然而,“她也有追求幸福的权利”,在某天清晨,惠子流下了一行眼泪,这是影片里出现的唯一流眼泪的地方,还是悄无声息的眼泪。惠子为多次在孩子与自己之间挣扎感到痛苦而流泪;为自己一个人带着四个孩子感到艰辛而流泪;为这些年不断追寻真爱,却不断受挫的经历而流泪。一个单身的女人带着四个孩子,有哪个男人能接受得了她呢?如果她真的遇上了真爱,那四个孩子以后的日子怎么办呢?在无数次的煎熬和衡量之下,她终于选择了自己,放弃了孩子。

“我也有追求幸福的权利啊”,这句话不是征求孩子意见,更像是通告。在“母亲”与“个人”之间,她终于选择了她自己。在某天清晨,惠子留下身上仅存的20万日元和一张字条,抛下孩子,撇下作为母亲的责任,重新去追求自己的幸福。

孩子是惠子扭曲价值观下的产物,惠子逃避现实生活,任孩子自生自灭的方式,无疑成为了杀死小雪的第一“杀手”。当孩子的产生不能达到她以此改变命运的目的时,她没有为自己的过错承担责任,而是选择了逃避,正是这种逃避的方式,将孩子推向了死亡的深渊。

二、文化影响:“羞耻文化”是造成悲剧的间接“杀手”

相信看完影片后,不少人会感到疑惑:惠子自己不能养活四个孩子,为什么不把孩子送到福利院或是寻求帮助呢?

这还得从日本的文化说起。

日本文化的典型特征之一就是“羞耻文化”,羞耻感是日本人的原动力,同时也是道德的根本。在日本人的生活中,“耻”占据着最高的地位,深刻影响着日本人的日常行动与性格。不是靠正确与否决定行动,而是凭借世人怎么想来决定自己的行动,这就是耻文化。在耻文化的影响下,日本人特别在意世人的眼光和自己的面子。

此外,日本社会对于单亲妈妈的看法,一向都是带有偏见和鄙夷的。受日本“羞耻文化”的影响,别人都会觉得你肯定是没有尽好妻子的本分等负面的原因,才会沦落成为单身妈妈。单身妈妈面临的这种评判和耻辱感在日本根深蒂固。在大众普遍的意识里,即使是不幸福的婚姻,也比独自抚养孩子看起来要好。

惠子是个私生活极不检点的女人,如果向社会求助,无疑是将自己混乱的私生活暴露在大众眼前。在“羞耻文化”盛行的日本,如果让别人知道自己是单身妈妈,有过四段混乱不堪的经历,那得承受多大的压力,这无疑是自取灭亡的做法,惠子当然是绝不会选择这条路的。

所以,在影片的开头片段,惠子搬到新家后,带着明去拜访房东一家时,自称丈夫在海外工作,自己和儿子独自生活,向房东隐瞒了自己是单身妈妈的身份。

有人会说,为何不找孩子亲生父亲接济?从影片中可得知,找孩子爸爸接济是天方夜谭的事,男人既然当初不愿意承认孩子的存在,更不可能对孩子负责任。惠子在生下大儿子明之后,找过其亲生父亲一次。遭到拒绝以后,就再也没有和他来往。至于其他孩子的父亲,惠子都是让明去找的他们,碍于面子,她也不会死皮白赖地求他们,只是让儿子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去找他们。

面对已有四个孩子的现实,惠子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受“羞耻文化”的影响,惠子又不敢向社会求助,这无疑是掐断了孩子活下去的另一条出路。文化影响阻碍了母亲向社会求助,成了酿成悲剧的间接“杀手”。四个孩子失去母亲的抚养,又与社会隔绝,只能自生自灭,最终弹尽粮绝,小雪也因此导致身体虚弱,摔倒致死,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后果。

三、社会因素:冷漠的社会是纵容悲剧发生的隐形“杀手”

日本是个讲究“边界感”的社会,习惯认为不多问“闲事”是一种对他人隐私的尊重,是一种生活礼貌,但是这样的社会习气究竟是给生活做了减法,让人们活得轻松,还是让人们彼此疏离,增加人间悲剧发生的可能性呢?所有人看似都生活在人与人组成的社会体系中,实则每个人都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保持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生活态度。 正是这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社会的冷漠态度,纵容了四个孩子悲剧的发生。

繁华的城市街道人来人往,没有人注意到这群衣衫褴褛的孩子;便利店的店员知道他们情况之后建议他们去“报警或找社工”以及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提供力所能及的一些帮助之外,不再过问他们的生活;上门催缴房租的房东,看到他们凌乱不堪的房间之后,只是简单询问了他们的情况之后,转身便离开了,没对他们进行过多的过问。

令人感到讽刺的是,房东每次出现怀里都会抱着一只斗牛犬。在上门催缴房租时,房东怀里依旧抱着她的斗牛犬,她的热情和爱意即使给了宠物,也不愿多分几丝给到需要帮助的孩子们。斗牛犬一脸冷漠,孩子们却需要爱。

犬”与“孩子”、“热情”与“冷漠”形成对比。导演用这种看似漫不经心,不着痕迹的对比手法,对日本现实社会人情冷漠进行了讽刺和批判。

假如当初繁华的街道有人注意到这群衣着褴褛的孩子,向警方报了案,假如便利店的店员主动向警方反映这四个孩子的真实情况,假如当初房东在发现他们家里凌乱不堪,母亲长期未归而报了警,是不是可以避免小雪最终惨死呢?他们其中任何一个人伸出援助之手,小雪都不会落到饥饿致死的结果,然而,他们没有一个人这么做。

在冷漠的社会里,各人自扫门前雪,没人关心孩子的死活。他们明明知道长期下去会有怎样的后果,却纵容着悲剧的发生。由此,冷漠的社会,成了纵容悲剧发生的隐形“杀手”。小雪在隐形“杀手”的纵容下走向死亡,其他的孩子也在隐形“杀手”的纵容下走向前途未卜的未来。

四、基于惠子混乱不堪的四段情感经历以及四个孩子悲惨的经历,谈谈影片带给我的现实启发及思考

1、关于女性:

独立,是永恒的主题。

影片中惠子,是个只能依靠男人活下去的女人。她坚信,依靠男人,是改变命运的捷径。正是这种扭曲的信念,让她在物质上,精神上对男人形成依赖,即使多次被男人玩弄之后抛弃,却依旧在这条路上执迷不悟,她始终坚信能遇上真爱,并以此改变命运。

影片中的惠子最终终于在第五段感情中成功“改嫁”,过上她想要的生活,对于后续生活如何,导演没再做多介绍。但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东京西巢鸭弃婴案”当中母亲的人物原形上岛律子在事件被曝光之后,为自己的行为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男友也以此跟她分手。精心策划的一切,最终没有换来理想的生活,还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

在我看来,惠子扭曲价值观的体现,是男权至上的社会的产物。在男权至上的社会当中,男人是强者,女人是弱者,女人自己也承认这个事实,认为自己离开男人无法独立生活,只能依附男人而活。

但是,事实上女人真的是不如男人吗?对此,自由女性主义代表穆勒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

一个性别从属于另一性别是错误的。他认为,女性的能力看上去确实低于男性,但那是长期的社会压迫和错误教育的结果,是压抑一方,激烈一方的结果。

近百年来,随着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及女性解放运动盛行,女性逐渐从家庭走向社会,在各领域都取得了出色的成绩,表现出了 “巾帼不让须眉”的气魄,验证了穆勒的观点---女人并不比男人差。

路要靠自己去走,才能越走越宽。--居里夫人

这个世界上,没有谁能成为谁永远的依靠,认为嫁个好男人就等于获得长期饭票的想法也被多次证实是不切实际的,只有自己,才能成为自己永远的依靠。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其实有很多女性还是没有认识到这点,依旧抱着“干的好不如嫁的好”这样的心态过日子,认为改变命运的方法不是依靠自身努力,而是依靠找个好男人。男人真的能保障自己一直安全下去吗?惠子的结局再次为广大女性敲醒了警钟---男人靠不住,只有独立,才是王道。

作为新时代的女性,我们有了更多的选择,应该大胆挣脱男权社会的束缚,凭借自己的努力,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现实生活中,女性依靠自身努力改变命运的例子不胜枚举。

过程虽然艰辛,但我们要坚信“梅花香自苦寒来”。挨过严寒的冬天,我们终会成为那朵绚丽的梅花,在风中屹立不倒,永绽芳香。

2、关于为人父母:

生孩子,就要养孩子,这是作为父母不可推卸的责任。

莫言在成名作《蛙》里面,关于生育,他这样描述道:生育繁衍,多么庄严又多么世俗,多么严肃又多么荒唐。

生育繁衍,本是庄严又严肃的事,但是对于不负责任的父母来讲,是“荒唐”的事。孩子是他们快意人生的产物,而后又是自己追求利益的羁绊,想抛弃就可随意抛弃。

这些人,是不称职的父母。

惠子是不称职的母亲,对于子女,生而不养,为了自己的利益,丧失作为人最基本的情感和人性,抛弃作为父母应尽的责任,这无论是在道德上,还是法律上,都是不允许的,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无疑会受到法律和道德的双重审判。

我不由得想起去年奥斯卡获奖影片《何以为家》当中,12岁的赞恩说的话“我要控告我的父母,因为他们生下了我”。他在影片中大声喊出了无数孩子的心声:大人们如果没有能力抚养孩子,就别再生了。

生而不养,是对另一个生命的伤害。

孩子,对于父母,是“即我非我”的生命个体。孩子是“即我”,是自己生命的延续,也是“非我”,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作为父母,应当对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也要对另一个生命负责,这是家庭、社会所赋予“父母”这个角色不可推卸的责任。

3、关于社会:

多点关怀,少点冷漠,社会能避免很多悲剧的发生。

在影片当中,无论是房东,还是便利店的店员,他们明明知道几个孩子的真实情况,明明知道任其发展下去会有什么样的后果,但是却选择袖手旁观的态度,纵容悲剧的发生。

冷漠的人情,是导演借机批判讽刺的对象,也是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

冷漠的风气,不仅仅在日本,每个国家,每个地区甚至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都会存在这样的问题。

反思我们自身,作为社会的一员,如果换成是我们置身这个事件当中,是否能够向孩子们伸出援手,而非冷眼旁观?

生活中,我们也许也曾遇到过需要帮助的孩子、需要救助的老人或是需要关怀的动物,那时我们是如何做出选择的呢?未来,如果遇到类似情况,我们又会如何取舍。

作为社会的一员,如果我们能够多用一份心去观察、去关照周遭,也许很多“无人知晓”的事与人,将会收获不同的境遇和人生。所谓人与人之间的“边界”感,究竟如何把握好这个“度”,这是导演留给观众深思的话题。

五、总结:

《无人知晓》电影的成功不仅在于获得奖项,更在于影片通过现实题材所带给人们关于现实世界的反思。如何做好本分、把握边界,如何融入角色、承担责任,都是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这才是这部电影的意义所在。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3483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