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电影 > 诺兰的《致命魔术》,是一篇忏悔录,也是一封写给观众的情书

诺兰的《致命魔术》,是一篇忏悔录,也是一封写给观众的情书

 "我是一个典型的英国人,就像前辈希区柯克那样,不仅是一个导演,也是一个拥有奇想能力的人。"

——克里斯托弗·诺兰的自我评价。

纵观诺兰所有的作品,都有着绕不开、也不求变的母题和执着所在。无论是探索人类道德极限的《星际穿越》,还是打破时间和记忆边缘的《盗梦空间》,亦或是将关于生存、社会、阶级、人性等方面的问题一股脑抛给观众的《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再加上对胶片的痴迷和实景的执拗,可以说,业已封神的诺兰仍然在借助自己的电影向外拓展——直至哲学的边缘。

在这些宏大背景和奇思幻想的电影之中,隐藏着一部诺兰向内自我探寻的作品,同时这也是一封写给所有热爱电影、崇拜他本人的观众的一封情书——《致命魔术》。这部电影由"狼叔"休·杰克曼和"蝙蝠侠"克里斯蒂安·贝尔主演,性感女神斯嘉丽·约翰逊也将最独特的美留在这部作品中


《致命魔术》的英文原名是The Prestige,翻译过来就是"声望"。就像电影中两位从小要好的朋友,都在魔术界取得一定声望后,逐渐迷失了本心甚至人性,将自己和身边所有人推进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可这部电影所讲的"声望",并非向外散发的能量,而是选择了诺兰少有的风格——向内进行自我探寻。换句话说,在看《致命魔术》这部电影时,如果跳出"魔术"这一先入为主的概念,相信你会看到不一样的"魔术"。


关于"牺牲":想要越多,就会忘记越多;得到越多,就会失去越多


可以说,"牺牲"这个词贯穿了《致命魔术》整部电影,也被塞进其中每个人物的命运中。


  • 牺牲掉的亲情

电影中,和安吉尔斗了一辈子的波登,有一个长得一模一样,一样到最亲近的人(妻子)都无法分辨出的双胞胎兄弟。为了他们的终身事业——魔术,其中一个人一直隐遁在幕后,甚至在生活中他也是个"隐形人"。

有意思的是,《致命魔术》的剧本被克里斯托弗·诺兰拿到手后,第一时间就交给了自己的弟弟乔纳森·诺兰,是后者花了18个月的时间,对原著进行了大篇幅的情节删减和人物修改,最终才促成这《致命魔术》这部电影被呈现在荧幕上。

而乔纳森·诺兰几乎参与了克里斯托弗·诺兰所有作品的改编和执导工作——《记忆碎片》《黑暗骑士》《星际穿越》......很多对电影不是很了解的人,却从不将目光投向"编剧"这一栏——哪怕奥斯卡也无法力挽狂澜。直到神作《西部世界》的问世,这一现状才得到改变。

由电影中的两兄弟"成就一个人",推及现实中两位诺兰的"先后成名",不由得让人怀疑《致命魔术》的创作初衷中,有没有作为导演的诺兰,对于自己弟弟的复杂情感。

图左:克里斯托弗·诺兰 图右:乔纳森·诺兰


  • 牺牲掉的友情

"不要和朋友一起创业"——相信这句话很多人都有所耳闻。说到底,不过是因为友情是一种很特别的存在它不像亲情,有血缘链接;也不像爱情,有法律保护。从这一点出发,说"交朋友"比"谈恋爱"更注重感觉,一点也不过分。

但这也在无形之中造就了友情致命的弱点——不会轻易被撼动,可一旦出现裂痕,顷刻分崩瓦解。


《致命魔术》中,安吉尔和波登从小一起长大,对魔术有着同样的痴迷和天赋。最终使他们分道扬镳的,也是魔术。最新一季《九号秘事》中,有一集也讲到魔术使人迷失心性,为了一个"椅子悬空"的把戏,就将人活活打死,还坐在别人的成就上招摇多年。

所以,是魔术让他们放弃了友情吗?也许,魔术本身只是催化剂,一个人的本性并不会轻易被改变


  • 牺牲掉的爱情

电影中有很多小细节暴露了两兄弟"共侍一妻"的事实。今天爱明天不爱、枕边人时不时就性情大变等蛛丝马迹,终于压垮了妻子忍耐力的最后一根稻草,也说出了那句让人细思极恐的话:

我觉得你有的时候说的是真的,有的时候说的是假的。

可她到底是觉得丈夫精神有问题?还是意识到了自己隔一天换一个丈夫?关于这一点,电影没有给出明确答复。


所以电影的最后,他们成了魔术大师,但也一手促成了只属于自己的"无人之巅"。


关于"过度窥视":电影和深渊一样,你在看它,它也在看你


整部电影中,有两条叙事线颇为巧妙——以两本日记做引子,诠释安吉尔和波登的互相窥视而且更为诡异的是,两个人都在日记最后看到了"被窥视者"对自己发出的警告/诅咒

一个是安吉尔读到的:

"安吉尔,是我要她(斯嘉丽扮演的奥利维亚)把笔记交给你的。你以为我会把秘诀轻易交给你吗?再见,安吉尔。"

一个是波登读到的:

"波登,我要你因为谋杀我而坐在牢房里,读着我的日记等死。"

这神来之笔赋予观众一种双面镜终变镜子的既视感,两个人在日记中都读到了对方的秘密,直到最后才惊讶地发现:原来自己的结局,早已被注定。

这种感觉像极了那句因为《唐人街探案》而火的:

你在凝视深渊,深渊也在凝视你。

这句话出自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威廉·的《善恶的彼岸》。原文大概意思是:

与怪物战斗的人,要小心自己变成怪物;当你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你。

这种哲学理论,细细追究起来,总是很容易就把人绕得云里雾里。但单就这句话而言,所谓"深渊的回望"和凝视深渊的主体之间,绝不是单纯的对立关系,该理论则更多指向一种自我审视和道德审判。


那么回到电影中来说,二人在对方的日记结尾分别看到自己早被注定的结局,这种设定和麦茨在《想象的能指》中指出的"观众和电影之间的'双向窥视'"不谋而合:

电影中的人物,都是"缺席的在场",观众对其产生的活动影像产生巨大的窥视欲;

电影外的观众,也是"缺席的在场",演员在表演的时候,要假装自己在被人欣赏和审视。

顺着这个脉络思考下去,就会让人想到库布里克的《发条橙》。在那部电影中,主角被带进"改教所"后,上下眼皮被特定的机器支开,旁边还站着工作人员不断地往他眼睛里滴眼药水。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他对屏幕上的那些原本自己很热爱的内容载体,失去最后一丝兴趣——用生理疲劳击垮心理防线。

不同的是,诺兰在《致命魔术》中的隐喻埋得很深,但它们都在指向同一个问题:电影被誉为"光影魔术",如果观众过度沉迷其中,结果会怎样?

回顾以往诺兰的作品,几乎他每一部电影都会找出几十上百种不同的理解。或许有时候,我们可以像《致命魔术》中那个一眼识破"小鸟被换掉了"的孩子一样——简单一点。也许,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因为,每个叹为观止的魔术背后,都有一只枉死的小鸟。


关于"迷失":也许答案,就藏在那条避之不及的路上


"你永远不会明白我们做这些的原因——观众知道真相!这个世界其实很简单,也很可怜。很真实,从头到尾它都很真实。但如果你可以愚弄观众,哪怕只有一秒,那你就可以让他们对你感兴趣。然后你就可以看到他们的表情。"

这句话是电影中的台词,翻译过来大意如此。从这段对"观众"的定义中可以看出,台上台下的魔术师和观众,都清楚对方和自己的位置,以及智慧程度。

但为什么观众可以被愚弄呢?因为短暂地迷失在魔术创造的世界中,是逃避现实的有效途径。

而再大的舞台底下,也不过数百数千人。可就这些人的掌声,却足以让一位魔术师误以为自己得到了全世界的肯定和赞美。


所以我们为什么会迷失?其实"迷失"这个词本身就不够准确。因为很多时候,人们知道自己选择的路正确与否,但就想奔着欲望去。就像《闻香识女人》那段经典台词:

如今我走到了十字路口,我知道哪条路是对的,但我从不走,为什么?因为太TM苦了。

这段台词之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是因为太多人对自己的选择初衷心知肚明。所谓"迷失",不过是自己找的借口罢了。

真有无法回头的路吗?也许有,但至少没有那么多。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写道: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部独一无二的电影,不可复制,不可取代。

《致命魔术》也是如此。很多年前初看的时候,包括后来几次再刷,都是将它当成简单的惊悚悬疑剧情片去看。但我相信,随着每个人的经历越来越丰富,遇到的人和事越来越多样化,大家对这部电影以及过往很多看过的电影,都会产生了不一样的理解。

最后我想将这部电影最细思极恐的台词献给诸位读者:

"你想找出秘密,但你无法找到,因为你没有真正在看。你并不是真想知道,因为你希望被愚弄。"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3458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