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电影 > 《一半火焰 一半海水》:从小说到影像,不同导演的多元化呈现

《一半火焰 一半海水》:从小说到影像,不同导演的多元化呈现

内地作家中,文本改编成电影最多的应该就是王朔了。他的小说《一半是火焰 一半是海水》曾先后被翻拍成四个不同版本的电影,可以说是电影改编创作中的一个特殊案例。该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靠敲诈勒索为生的罪犯和两个不同少女之间的爱情故事,分为上下两篇。

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都吸引了众多读者和观众的关注。由于小说和电影的艺术表现手法不同,以及导演们风格迥异的艺术追求,这使得同一部小说的电影改编,呈现出来的艺术效果和故事版本不尽相同。

1987年由凌奇伟导演的《天使与魔鬼》,1988年,由导演夏钢改编的同名电影《一半是火焰 一半是海水》,2001年,外国导演彼得·泽尔执导的影片《爱的太辛苦》,以及2008年,导演刘奋斗执导的影片《一半海水 一半火焰》都取材于王朔的这篇《一半是火焰 一半是海水》,经过不同电影人的再创作后,小说被搬到了荧屏上,四部影片呈现出来的故事版本和艺术表现形式也展现出了不同的风格面貌。

一、《一半海水 一半火焰》

刘奋斗导演的《一半海水 一半火焰》与小说差别比较大,可以说是颠覆式的。

电影将故事发生的地点从北京转移到了香港,香港社会黑帮文化的融入,使电影充斥着暴力和血腥色彩,使得男主角的形象更加的冷酷。

在色彩的运用上,影片善于选择鲜红和纯白,以鲜红来表现暴力和血腥,来表现爱的浓烈和恣意,以白衣飘飘来隐喻女主角爱得单纯而洁净。

在场景选择上,影片的场景出现了两个极端,一个是蓝天碧海的唯美场景,一个是阴暗狭窄的封闭空间,大海是美好的象征,是希望,出租屋、宾馆、浴室等封闭空间,则是现实的枷锁,也是人物心理的另外一种呈现方式,导演通过场景来隐喻主人公矛盾和自我沉沦的内心。

故事也只取自原著中的上篇,但影片中多次出现的埋沙场景显然从原著下篇中的类似叙述里获得了灵感。

影片暴力时美学的呈现,也是导演想区别小说的一种表现手法,比如帮派之争、男女主角间的殴打与自虐、男主角与男配角间的互殴、电影院里的恐怖谋杀等等,男主角脸上似乎一直未干的血、女主角流产后走下病榻的一路飙血以及她静静地躺在浴缸中看着渐渐泛开的血等等。

在人物形象上,小说中的男主角从犯罪开始,到忏悔结束,但影片将男主角身上的文艺气息和忏悔意识去除的一干二净,似乎有意让男主角坏到底,八年的牢狱也并没有改变男主角多少,影片最后,男主通过自杀来回答女主生前留下的问题。

当丽川嫁给郑重时,他曾冷酷地说“你不就是想知道我爱不爱你吗?等你先去死,我就告诉你我爱不爱你”。当晚,丽川果真照着王耀的话做了,躺在浴缸里割腕自杀。

电影以这样的悲剧方式结尾,将男主角的罪犯形象一贯到底,正如王耀在出狱后去找丽川一家时说:“这8年,我跟法律的账清了,我和丽川的还没有。”

电影结尾,男主角通过自杀来跟丽川的感情做了一个了结,通过自杀来告诉丽川,他爱她,并非忏悔,这跟小说的最后的回归传统和主流时相悖的。

影片中大量的场景都是在海边完成的,影片中有一个场景,六个主要人物相互依偎着站在海水中,凝视着熊熊燃烧着的旧船,将“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完美地表现了出来。

在这部影片里“海水”对应着王耀,他冰冷无情,一次次地浇灭来自丽川的热情的火焰,并将其卷入深渊;“火焰”对应着丽川,她的爱情之火被王耀引燃,她奉献出了她的全部,最后绝望地被燃烧殆尽。

不管是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叙事结构等,导演刘奋斗有意识地“脱离”了小说,大胆地植入了颇受争议的大尺度镜头,影片从头至尾都没有像小说那样有意识地回归传统和主流。

二、《爱得太辛苦》

导演彼得·泽尔执导的《爱得太辛苦》将故事的发生地搬到 21 世纪初的美国纽约,跨国版的改编本身就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

正如导演彼得·泽尔所认为的,原著“主要表现当代人的精神沉沦”,“这种题材是跨区域和种族的”。

为了让角色更加集中,影片只取了小说的上篇,但原著下篇中男主角的忏悔情感在影片中得到同样的传达。

为此,影片增加了许多镜头来表现男主角杰克在女主角克莱尔堕落后的心理,他经常尾随克莱尔,眼睁睁地看着她被嫖客带走,他痛苦得难以忍受,他抽泣、捶门,精神委靡以至无法开车。

杰克后来发现,除了克莱尔,任何女人都无法使他发生兴趣,他完全被克莱尔的“报复”击垮了。

这与原著中张明所说的“用这个报复我,只能毁了你自己,我根本不在乎”截然相反。为了使杰克的性格保持一贯性,导演在影片的开头便作了很好的铺垫:一开场杰克不是去宾馆敲诈,而是去小屋写作,他为查理倒好咖啡,和邻居街坊友好问候,路过街边还抚摸了一只小猫。

他的身上明显具有双重性格,一面是无恶不作的罪犯,一面是有人情味的文艺青年。男主角的性格在影片中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这是影片改编得最为精彩的地方。

影片中还有一处最大的改动便是将原著中的悲情结局改为了大团圆收场。克莱尔自杀但被救起,恢复了正常女孩平静的生活,两年后杰克出狱,他给克莱尔看了他写的日记和书,二人重新携起了手。

温情的结尾虽然燃起了人们对生活的希望之火,但给原著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损伤。

从片名 Love The Hard Way 中我们就能看出,影片的重心已由原著中“灵魂的蜕变”转移到了“爱的艰难”,表现了青年男女为了寻求真爱,经过了一个痛苦的炼狱式的历程。

影片的开头是杰克到小屋去写作,结尾是他出狱后约克莱尔到小屋去看他的日记,开头与结尾相互照应,形成了一个完满的结构。

整部影片也采用了比较传统的顺序的叙述结构,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依次展开。该影片是典型的跨文化改编,把中国故事移植到了纽约,增加了一些异域的元素,更符合西方的现实。

影片的风格由京味儿变成了时尚的欧美情调,但是却没有低俗的煽情,镜头一直保持着人物的朴素和真实。影片中 hiphop 味的插曲和配乐使得整个音乐风格变得动感十足,契合纽约时尚之都的特点。

三、《一半是火焰 一半是海水》

夏钢导演执导的《一半是火焰 一半是海水》可以说是最忠于原著的,这可能与王朔亲自参与电影合作编剧有很大直接的关系,可以说是从文本到电影的立体化视听呈现,影片准确完整的再现了小说的人物形象、人物语言、主题思想、风格色调等。

在叙事结构上,影片与小说一致,也采用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因果线性叙事结构,故事情节环环相扣,大部分保持了小说的完整性,这也是唯一一部与小说内容保持一致的电影改编,这也是夏钢导演与其他三位导演的不同之处。

小说的上、下篇分别讲述张明与吴迪、张明与吴亦的故事,但男女角色发生了明显地“换位”。上下篇篇幅大致相当,很多文字与对话重合,形成了一种复沓的艺术风格。

影片改编自原著下篇的内容虽仅占整部影片时间的三分之一不足,但仍能把这种“换 位”和复沓的效果很好地表现出来。例如复沓,影片中设置了不下 4 次,分别置于张明与胡昳认识、交往及分别的整个过程中。

男主角与胡昳相遇时胡昳也在看书,也说“看不懂就看得快呗”,和上篇中与吴迪的相识场景如出一辙。

胡昳被两个流氓糟蹋后,张明安慰她“你还年轻,依然漂亮”,这让我们想起他曾对吴迪说过同样的话。

另外影片还创造性地将原著中胡亦的“亦”改成为“昳”,以与吴迪的“迪”相契近,都是“美好的意思”。

女孩还是那个美好的女孩,但男主角性格已发生了转变,已由一个作恶者变成了一个拯救者。

当然影片也并非一味地服从于原著,很多无关紧要的细节被略去了,如原著的结尾,送走胡昳后张明便去找那两个骗子算账,最后他们统统被带到了派出所,警方查出那两个是通缉犯,遂将他们逮捕。

而在影片中,我们只看到张明将他们的桌子一掀,后面扭打等场景都省略了。

影片继承了原著温情的神韵,风格清丽洒脱,演员都一脸纯真,比较情真意切。

四、《天使与魔鬼》

正如影片在末尾所指出的,《天使与魔鬼》 “取材于”王朔的 《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正因为是一种“取材式”的改编,导演便有了尽量摆脱原著故事的影响而获得更多自由表现的空间。

电影仅保留了原著中大致的情节,改编的幅度较大。该片最大的特色便在于采用了“戏中戏”的形式,由此形成了一种套层结构。

导演凌奇伟在影片中设置了一个“导演”的角色,他要筹拍一部由劳改犯郑天在狱中根据自己经历写成的剧本,并邀请刑满释放后的郑天来饰演男主角。

这样使得电影有了双层结构:一层是过去时的郑天与白云的故事,这条线索主要用两种方式复现,一是拍电影,二是由郑天本人讲述;另一层则是现在时的郑天与女主角的真实故事。

第一层线索对应的是原著上篇中张明与吴迪的故事,第二层线索则影射下篇中张明与胡亦的故事。这种双线并置、交替行进的叙述形态给影片增添了无限的复调意味。

影片中的复调景观还来自于导演其它方面的努力。首先,片中增加了一个原著中没有的人物———郑天的小学同学大头。大头毁了那个女孩,被判重刑,出狱后十分颓唐,一次喝醉酒被车撞死。

正如大头所说的“人生就是一次意外和无法补偿的后悔”,大头成了郑天的前车之鉴,是存在于郑天与白云之间惘惘的威胁。

显然,大头是郑天的一个参照系,也可以说就是另一个郑天。后来郑天来到“南海佛岛” ,还为大头的亡灵超度,因为从他身上郑天看到了自己。

这种复调景观还来自于演员与人物重合时产生的那种剧烈的心灵震颤。“导演”让郑天主演自己的过去,让一个悔过自新的人重新回到犯罪现场,来再次正面自己的内心,体味灵魂深处的挣扎。

在拍片现场,男主角多次失态,他完全是在痛苦和煎熬中完成了影片的拍摄。显然,虽没有取材原著的下篇,从情节上看也与原著相去甚远,但影片却很能准确地抓住原著救赎的主题,并且将这一主题放大了。

《天使与魔鬼》 在情节上改编很多,男主角的犯罪勾当由性敲诈变成了抢劫,女主角没有参与犯罪,更没有堕落成妓女来报复男主角,这是四部电影里唯一没有按原著进行的。

结局也变了,女主角并没有死,她回到了故乡“南海佛岛”过着平静和谐的生活。

这些改动使得原著中的激烈而紧张的矛盾关系得到些许缓和。影片较少直接表现作案场景,而用更多的镜头来表现男女主人公的情感交流。

结尾处还安排了他们的再次会面,给了郑天当面向白云忏悔的机会。影片极力表现男主角的忏悔和赎罪意识,给人以一种惩恶扬善的教育意味。

男主角文艺味有余,而流氓气不足。总之,影片拍得比较谨慎和温和,这样更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更易于让观众接受。

结语:

从近些年的电影改编理论来看,电影对原著的改编,不再一味的强调忠实于原著,甚至可以不忠于原著的创作精神,不论是情节设置还是人物设置上都有所突破。人物和情节设置的突破往往是为了改编后电影表现其主旨的需要。

不管是处于情节的需要,还是意识形态的考虑,电影在对小说文本进行解构再塑的时候,都会做出相应的调整,不同的电影人所呈现出来的影像风格和创作手段也是因人而异。也正是这种多元化的解读和创作,小说到影像的创作过程也呈现出多样化。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3404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