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电影 > 《老井》:张艺谋对于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反思

《老井》:张艺谋对于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反思

张艺谋主演的《老井》是导演吴天明的现实主义代表作之一。然而,在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下蕴含的是传承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皮皮爱唠叨#

1986年,中国第四代著名导演吴天明执导,张艺谋、吕丽萍、梁玉瑾主演的电影《老井》上映。上映后先后获得日本第2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美国第7届夏威夷国际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奖;第8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男主角奖、最佳女配角奖;第11届百花奖最佳女配角奖等奖项。

电影讲述的是生活在太行山上老井村的村民们锲而不舍的打井找水的故事。影片故事平淡而简单,但是却充满精神力量和人文内涵。导演吴天明运用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将中国农民的生存现状与中国传统文化表现的淋漓尽致。

老井剧照

本文从解读《老井》剧情着手,解决三个问题,分别是:什么是现实主义创作手法?《老井》有蕴含了那些中国传统文化?影片对今天我们传承、创新传统文化有何指导作用?

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解析

从理论上来讲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指的是,电影按照现实生活的本来面貌进行形象再现,力求还原生活真实面貌。恩格斯曾强调,在现实主义电影中除了需要细节绝对真实外,还需要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

中国电影自诞生之日起便有着浓厚的现实主义传统。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中国现实主义电影快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电影主要描写人生疾苦,正视现实状况,以苦难百姓为表现对象,反映时代生活的真实悲剧。如《神女》、《渔光曲》、《十字街头》、《马路天使》等;

到了70年代电影创作则把现实主义发展为革命现实主义,以独特的方式反映现实。出现了一大批革命现实主义的力作,如《李双双》、《青春之歌》等等。但是,这一时期的电影受政治因素的影响,在观念上与现实主义有所背离,电影成为政治主张下的文化工具。

现实主义的回归出现在80年代后,第四代电影人承担了恢复传统并将之发展的重担。不同于以往现实主义传统的通见形式,此阶段是冷峻现实主义形态的独特时期。以冷峻现实主义特质所统辖的中国电影,呈现出前所未见的直面人生的深刻性和影像表现的创新性。比如《邻居》、《沙鸥》、《人鬼情》《夹蓉镇》等。以谢晋为代表的的现实主义电影创作者从社会生活的实际需求出发,破除了脱离实际的虚假内容和陈旧表现的双重脑疾,使中国电影脚踏实地的表现真实生活悲欢,深入揭示人物心灵世界,让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占领了当时电影美学的大半江山。这一阶段的电影大都表现为以下两个特点:

  • 真实地、直观地反映时代生活,没有鲜明的主观色彩的夸张、变形、抽象、编排,极具时代感;
  • 通过典型化的艺术形象来展示现实生活的本质,不专注于个体的记录与社会状况的散漫照相。

电影《老井》以农民为叙事主体,切实反映当时中国农民的普遍生活状况,堪称现实主义经典之作。然而,细细揣摩剧情,在现实主义之下亦蕴含着许多中国传统文化。

老井剧照

电影《老井》所蕴含的传统文化解读

01 伦理和教化的思想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教化与伦理,把“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作为道德典范,同时男尊女卑是主流意识。在电影《老井》中的男主人公孙旺泉在自己的不懈努力之下,完成了祖祖辈辈的夙愿,取得了祖辈难以企及的成就,但是也付出了自己的一切,而这一系列的悲剧与他所受的文化教育是分不开的。

因为父亲的教育和嘱托,他将自己的事业与打井紧紧相连。为了完成父亲规划的事业,他付出了自己的爱情,在械斗中跳井,参加地质班的学习,最后终于得偿所愿。他的一切行为都是在父亲的“教化”下进行的。

孙旺泉

讲述爱情时,《老井》的叙事框架是:钟情——约会——偷情——家长反对——抗争——妥协——逃离——伦理胜利。在电影中伦理是村民们世代生活的基本原则,而这伦理的监督者与执法者就是孙旺泉的爷爷。他不仅以长老的身份告诉村民们老井的意义,还掌握着村民的生息和繁衍。

当孙旺泉与赵巧英私奔时,孙旺泉是企图用现代文明对抗传统伦理婚姻的,可是当爷爷宣判他的做法是对孝、义、忠的背离时,孙旺泉胆怯了。接受传统教育的他不敢背负背离传统伦理道德规范的罪名。爷爷的断喝、老井的未来、小寡妇喜凤的温暖让他无法逃离。于是我们看到了每天起床倒尿盆(倒插门的女婿要倒尿盆),漫山遍野找水、打井的孙旺泉。

在孙旺泉的爱情、事业选择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抗拒伦理却又回归伦理的历程。他不爱喜凤,但是迫于伦理和责任只能做她们家的苦力和生育机器,对赵巧英一往情深,却只能遥遥相望。而赵巧英呢?她向往爱情,深爱孙旺泉,但是却挣脱不了伦理束缚,只能看着心爱的男人另娶她人。

《老井》让我们看到了伦理、教条框架下,现代年轻人生活的矛盾。他们一方面深受现代文明的影响,渴望自由;一方面又被伦理束缚,只能按部就班的生活。

02 儒家思想熏陶下的传统使命感与责任感

提到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可谓影响深远。在电影《老井》中村民们既有“舍生忘死”的豪气,也有“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儒学精神。

孙旺泉在父亲打井牺牲后,擦干眼泪继续上阵,将打井视为神圣而庄重的使命。历经千辛万苦,差点丢失性命也不曾放弃,这就是永不言败的民族品格。此外,他对爱情的选择也是基于儒学的“孝道”。因为不能违背爷爷的意愿,他放弃了挚爱的巧英,迎娶小寡妇喜凤。

孙旺泉与喜凤

在儒学在思想中,人伦至为关键,“妻事夫”“子事父”是基本准则。《老井》中孙旺泉和爷爷的关系就是如此,长期深受儒家孝道文化的影响,他不敢也不能忤逆自己的爷爷,即便是内心波涛汹涌,也只能不动声色的接受。

影片在拍摄过程中以现实主义为切入点,将纪实性与中国文化的哲理性结合在一起。在反映老井村居民生活的同时,把村子中代代相传的精神文化内涵也凸显出来。孙旺泉对婚姻的屈服一方面是出于孝道,另一方面是他内心深处根植的民族忧患意识与使命感。正是因为受这种复杂的情感因素的羁绊,他选择了留在小山村,而不是与巧英私奔。

电影中的械斗、打井,都是对这种传统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升华,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传承至今的精神支柱。

因为坚持,因为敬畏,所以永恒。

喜凤

03 电影中蕴含浓厚的乡土文化

《老井》里太行山中的“瞎子唱歌”、“井绳上系红布条”、“红色棺材”、“倒插门女婿倒尿盆”等等这些民俗的表现探究着华民族文化结构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嬗变轨迹,重新审视原始生命状态下的古老民族如何在压抑中奔突、挣扎、苦斗、艰难前行的心路历程。展示出我们民族所固有的那种于愚味中透出纯朴风情、于麻木中显现坚毅韧力、于残忍中示展顽强精神的人格力量。

在《老井》中导演吴天明试图将现代文明与现代化意义凸显。然而,在世世代代沿袭下来的情感之下,理性的认识还是投降了。孙旺泉最终还是放弃了爱情,皈依了生养自己的黄土地,成为太行山上的一粒“石子”。

孙旺泉代表的是自主意识觉醒的“个体”,可是在“老井”的传统文化里他还是走向了泯灭。在这一过程中他的挣扎、妥协,就是对传统文化继承的反思与批判。片尾处那块石碑既悲壮又崇高,悲壮的不是个体与命运的抗争,而是“个体”被“民族”“传统”的同化。

在吴天明的拍摄过程中,他通过孙旺泉让我们看到了第四代导演身上背负的历史。他们也曾想在艰难、矛盾中挣脱,但最终仍旧无法摆脱自己骨子里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这种建立在伦理基础上对“乡土”无限依恋的扎根意识构成了影片的乡土文化核心。

巧英

现代社会下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创新传统文化?

《老井》不仅对西北农耕文明真实再现,更向我们展示了改革开放对传统农村的影响,再现了大环境对命运的改变。面对文明的冲击我们是接受现在化意识,还是守护传统文化瑰宝,亦或是全盘接受传统文化的种种包括封建愚昧?

在影片中,巧英一直是现代文明的拥护者,她购置电视机,买西药、绷带。对于这片黄土地,对于老祖宗所在的村子她是打心眼里厌恶的,一直渴望逃离。她接受过高等教育所以对于封建礼教敢于挑战。但是,巧英的骨子里仍然有着传统女性的善良、贤淑。虽然爱旺泉,可是始终不曾违背伦理,在生死攸关之时,她将自己奉献给爱人,可是当他们获救之后,她选择了离开和成全。

从巧英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融合。那么在当代,我们又该如何传承、创新我们的中华传统文明呢?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01 客观认识传统文化

任何文明都有其精华,也有糟粕,中华文明亦是如此。我们不可否认历史悠久的东方文明亦有其不如人意之处,或者说有不适应现代生活方式的思想。文化的产生依赖于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背景和人生观、价值观,随着时代的改变,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也不断更新。因此,在选择、学习传统文化时,要从客观、理性的角度出发,不以当下社会的实际需求为选择标准,不落窠臼让文化为实际生活所用。

在《老井》中老井村封建、落后,村民们以世代相传的伦理道德规范为行为准则。可是在这奉为圭臬的准则之后不仅有生生不息的品格,更埋藏着无数人的痛苦与挣扎。他们在自由与道德、历史与现实的夹缝中艰难的生存。如果他们可以早一点接受现代文明,走出大山,学习新知识,或许旺泉的二爷不会疯,他的弟弟、父亲也不必去世,他更不用牺牲自己的爱情。

02 把握好“中”与“外”的关系

文化是不断发展的过程,随着时代的改变文化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文化产生于人民群众,其落脚点必须回归到人民生活之中,满足人人民的需求、思想、情怀。在当前社会背景下“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社会发展大方向。因此,不可避免的遇到传统文明与外来文明相撞击的时候,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中国文明传承、创新的关键。

自古以来,中华文化就是在与其他各国文化不断交流中丰富的。张骞出使西域、玄奘西行取经、郑和七下西洋,一桩桩、一件件彰显的是中华文化海纳百川的胸怀。但是,随着国际环境的转变,文化的“中”与“外”变得复杂。

  • 有些人唯洋是从,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落后,不及西方文化开明;
  • 还有人盲目排外,以复兴中华文化为由,贬低、抵制外来文化。

这两种做法都是不可取的。“中”与“外”本应该是互相借鉴、互相成长的。在处理文化的“中”“外”关系时,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对未来,既要立足本土,对自身文化秉持高度的自信、定力、耐力;又要面向世界,不断汲取优秀的外来文化,从而丰富文化内涵。

结语

《老井》采用了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再现了大西北的农耕文明的真实面貌。从电影中可以窥探吴天明导演对于现代文明的向往,然而由于乡土文化的影响,电影里也蕴藏了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如何平衡发展是导演在探索的,也是看完影片之后我们需要思考的。

在文化传承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收外来文明,面向世界,才是中国文化自信的展现。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3343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