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电影 > 《狗十三》:独孤与成长的背后,是爱与被爱的渴望

《狗十三》:独孤与成长的背后,是爱与被爱的渴望

《狗十三》是由导演曹保平执导的一部青春题材的高分剧情电影,被誉为是近几年国产电影里面最好的青春片,于2018年12月7日在中国上映。在豆瓣获得8.2的高分,也获得第64届柏林电影节国际评委会特别奖、第21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影片奖以及2013年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年度表彰大会的多个奖项,可以说是很多人期待了很久想看又不敢看的电影。


电影讲述了一个13岁女孩的成长故事,虽然都是日常生活中的琐碎片段。却极其真实地反映在成长过程中的挣扎、无奈、妥协,向观众展现了一个自由灵魂是如何被强迫、被规训的惨痛过程。

13岁的李玩在学校组织的兴趣小组活动中犹豫再三最终还是报了物理兴趣小组,但是无奈爸爸和老师非逼着她把英语这块短板补上,兴趣班虽然改了,但是父女俩人也因此有了矛盾。为了达到和解的目的爸爸亲自买了一条小狗送给她,但是,处于青春期叛逆的她似乎不买单。

但是,当小狗各种撒娇、卖萌、讨好之后,她似乎从它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身影,于是将小狗抱上床跟自己一起休息,并给它取名“爱因斯坦”。可当她彻底接受并喜欢上爱因斯坦之后,它却在爷爷买菜时丢了。

后来家人为了补偿她硬是从外面买来一只假的小狗,可无奈是哪一只狗,整个过程她都处于无力的被动地位,大人们掌控并规划了她的生活,想要顺利长大,唯有安静服从、不断的妥协。

我认为,这部电影在故事情节中把握了一个很好的平衡,并没有一味沉迷于说教或批判,而是以一种更审慎的态度表达了成长过程中的无奈,更没有将所谓的“大人”当做邪恶的对立面来看待。相反,影片给了他们足够的理解。


该影片没有以往青春片的俗气跟套路,以现实的生活片段再现生活的真实思考,更容易引起观者的共鸣。而且在慢节奏的剧情之外,电影强烈的情感张力也需要高超的表现手法来进一步的呈现,这也正是这部电影的魅力所在。

因此,本文我将从“从人物塑造、故事情节及主题呈现”这三个维度来进行解构该影片的独特价值:

  • 人物塑造:细腻、真实的人物形象,衬托出人物内心世界的性格特征
  • 故事情节:采用自述的叙事方式,使得影片富有一种成长的沧桑感和真实性变化,内容上更是紧密联系人物展开,使得内容和形式相得益彰,极具感染力。
  • 现实意义:基于电影《狗十三》主角从挣扎到妥协的故事,谈谈我对现实生活的三点思考


01、故事人物的塑造:人物形象的塑造细腻而又真实,彰显出主角的性格特征,用鲜活的人物形象感知电影的真谛


整部影片基本围绕小女孩李玩及身边的家人展开,使得人物的内心世界得以充分体现。导演主要以人物在电影中的矛盾和挣扎,来引导观影者进一步感知电影的真谛。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的人物塑造是影片成功的首要因素,他们作为主线剧情的传递者,更是整部电影最大亮点跟魅力,接下来我将一一进行解读:

①李玩:经过长时间的一段挣扎、咆哮,最终成长为众人眼中所谓乖巧、懂事的孩子


生活在离异家庭的李玩缺少父母的关心和爱,所以她的内心一直是孤独的,因此处于青春期的她渴望理解、陪伴和爱,但是这些东西对于她而言简直就是人生的奢侈品,渴望而不可及。

当自己得知心爱的小狗爱因斯坦走丢时,她夺门而出,那一刻好像连同的梦想以及全世界都被丢了一样,她发疯似的满街巷子找爱因斯坦、贴寻狗启示、发传单,可以就毫无音信。但是她在回到家的那一刻将堆积了好久的戾气全部发发泄给了家人。

将爷爷推到在地扭伤了脚,于是一直隐忍的父亲终于也爆发了,对女儿一顿狂揍。面对父亲的打骂李玩又恨又怕,即使她哭得歇斯底里,但是片刻之后父亲又回过头来,“爸爸今天有点过分了,你要原谅我,我其实都是爱你的。”

后来,李玩在父亲的几次心理摧残下,慢慢从开始的渴望理解、渴望爱与陪伴,变成了对成长的妥协,所谓成长就是假装着吞掉一切的不开心,给自己伪装一个华丽的套子将自己锁在里面。当父亲让她向长辈敬酒时、当大家用一双很奇怪的眼睛盯着他吃狗肉时,那一刻她成功完成了自己的“成人礼”。她长大了,不再是孩子呢。

只是这场成人礼的最后一个环节,格外残忍,是把那个已经没有灵魂的自我献祭给众人,用众目睽睽下的认输来换取成人世界的门票。

我认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李玩就是一个既平凡又典型的中国孩子。表面上,她赢得了所有长辈无条件的关爱,可事实上,并没有人真正关心着她。

正如当全家人都为她物理竞赛获奖保送高中而高兴,从来没有一个人在意她对《时间简史》、对天文展览的痴迷。没有人在意她开不开心、高不高兴,虽然李玩与家人生活在同一世界,但始终无法正常平等的对话,宛如身处平行时空。



②父亲:成长在不同年代又再婚的父亲,无形的暴力和压力给不了孩子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每一次只会加剧矛盾

父亲可能是一个易暴、易怒的人,但他绝对不是一个无情的人。父亲的再婚、工作的忙碌,都使得他无暇顾及到李玩,而这时爷爷奶奶名正言顺的担负起看守李玩的责任了。并且出于一种补偿心理,他们对李玩也是格外的疼爱,甚至有点溺爱的程度。

为什么说父亲不是一个无情的人呢?主要出于两个原因:

第一,当父亲得知女儿由于考了95分时,开车的路途时不时的歌唱亲女儿的额头。从他的歌声中可以看出,其实父亲成长的年代生活也不容易,这也就是他一直对女儿说让支持他的工作,不容易的原因吧。

第二,就是在那一次的商务宴会上,对对客户的一席阿谀奉承之言,“没有你张哥,就没有我的今天。”

这两个镜头共同构成了来自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的压力,通通施加在父亲的身上,使他无力也无暇给予女儿健康的教育。

也正因如此,爷爷奶奶的过渡疼爱也好,父亲的无能为力也罢,都只是从不同的角度向李玩提出同一个要求:你要听话!迅速地听话!不假思索地听话!这样,爷爷奶奶才没有白疼你,这样,你才学会了不让爸爸操心。

在我看来,影片中所有的大人都在迫切的要求孩子懂事、听话,可是当孩子真的变成他们所期望的那样之后,他们便会开始真正的认同那些自己才能进排斥的观念。但是这个世界从来都没有如果,时光更不可能会倒流。


③李堂:是李玩心灵的抚慰者,也是李玩家人的同谋者

李堂和李玩由开始时无话不谈的闺蜜,一起学习、一起滑旱冰、一起分享彼此心中的秘密。可是后来因为爱因斯坦的走丢,李堂迫于婶子的压力指鹿为马使得她跟李玩心生芥蒂。再也回不去了!

而在小书叔家,李堂可以说一个边缘化的人物,是围绕着家庭中心李玩的一员,他俩一比较李堂真的是懂事的让人害怕。在婶子的儿子昭昭的生日宴上,就足以看清楚这种边缘化的尴尬。

当她怀着忐忑的心等待李玩、昭昭和小叔的到来时,他环向酒店的四周,好像这一切跟他都没有关系。当生日宴上婶子送给她一个礼物时,她赶紧非常有礼貌的双手接过,内心一阵欢喜之后又赶紧表示感谢,可以说她此刻将内心胆怯又忐忑的表情表现的淋漓尽致。在大家都在欢声笑语夸赞昭昭时,她看见李玩独自一人坐在那里。于是她又主动的跑过去抚慰。

在我看来,这实际上是对两个人身份的平等的一个转折点,因为从此以后,李玩也成了家里的局外人。更是导演对于影片情感暴力的传递性。李玩时被伤害的少女但是李堂同样也是造成这这种伤害的其中之一,无论自知与否。



02、故事情节:采用自述的方式,使得影片富有一种成长的沧桑感和真实性变化,内容上更是紧密联系人物展开,使得内容和形式相得益彰,极具感染力

这部影片从上映到现在可以说是颇具有争议性,因为有些观影者认为倒要过于写实的故事情节太过于赤裸裸,在播放过程中会无意识的将观影者带回自己的人生轨迹,成长是伴随着阵痛和忧伤的,但是一次又一次的撕开伤口更难。但是也正是这种简单纯粹的故事使得内容跟情节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让整个故事情节也更加精彩无限。


①故事内容呈现片段式发展,但是却紧贴人物变化展开,使得故事的整体情节更加的完整化。

其实,电影《狗十三》的故事情节很简单,内容主要围绕李玩及其家人展开,描绘了如李玩与家人的冲突、李玩与同龄人的互动、家庭新成员(昭昭)的加入和离去带来的变化等等,可谓一波三折,起起伏伏。

在家人的各种说教下她终于活成了大家期待的那样,玩懂事啦,但却成了一个空壳,不在闹,不在笑。不期待惊喜、不渴望爱与被爱,更折射出了家庭教育以及原生态家庭对孩子的伤害。以爱之名伤害了孩子的成长,注定了这个人物的悲剧色彩。

影片的开头以一段李玩的自述开场:“你知道人总是这样的,你在夏天很难理解冬天有多冷,到了冬天又忘了夏天有多热,如果存在平行宇宙,这样的问题就好解决了。”

主人公李玩一直痴迷于物理,却被父亲强行改换了英语兴趣小组。为此,父女俩闹得很不愉快,于是父亲送给他一条狗作为和解。起初她非常排斥小狗,但是看着小狗对自己的各种撒娇卖萌后,她在小狗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模样,于是给它起名爱因斯坦。并且和它同食同寝,似乎形单影只的两个个体找到了自己的伴儿,他们才是真正的亲人、朋友。

好景不长,爱因斯坦走丢了,于是引起了家里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家人指鹿为马、明目张胆的谎言,最终父亲用暴力解决了女儿李玩的任性,之后又承诺带她去天文展以示和解。

在我看来,在这个整个成长过程中孩子内心深处真正需要的关爱、理解与陪伴一直被大人蔑视。而大人总是在以成年人的方式要求她去快速长大、懂事。

父母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则扮演的角色是小时候缺位、长大后缺爱又越位。总是一味的用成年人的标准跟口吻去要求一个孩子,最终使得孩子变得“伪善、妥协”。

表现出了父亲家庭成员之间理解的断层,李玩作为一个较为“特殊”的女性角色的孤独。这种成长中的悲剧既是意料之外,更是情理之中,使得故事表现的更具有逻辑顺序。



②细腻的镜头画面与个体人物经历交织在一起,表达出了人物内心深处丰富又复杂的情感变化,使得影片主题更加清晰化

导演曹保平在讲述故事的过程运用了大量的浅焦镜头,来营造李玩与周围空间的疏离感。李玩深夜寻狗的狼狈,在家里人看来这个女娃太不懂事了,咋就是个这呢,于是理所当然的换来一顿暴揍。通过这种镜头画面的描述,更加深刻清晰的展现出了李玩内心的细腻变化,

所以在影片中,李玩在经历了找狗的绝望后,渐渐想通了,并用书中看来的道理劝慰自己:“在这个宇宙之外,一定还有无数个同样的宇宙,包含我们所有可能性的集合。这样,没有完成的事就会在某个宇宙里被完成, 错误的选择也会在某个宇宙里被纠正。这样想,心里就会好受一些了。”

可等待她的是什么呢?影片紧接着的一个画面是,就是父亲对李玩的毒打。明明一个孩子刚从深渊爬出,看见了一点光亮,大人却在毫不知情也无心过问的情况下,亲手将一切毁灭。这才是亲子鸿沟酿造的最最残忍的事情。

影片最后,李玩在街上偶遇了走失的爱因斯坦,它在新主人那里叫贝贝。可李玩并没有上前讨要,反而说起,“还好它没有认出我。”她依然相信爱因斯坦在另一个主人那里或许能得到更好的对待。就像平行宇宙里的另一个自己,已经过上了另一种可能的人生。之后,她独自奔跑到无人的街角,用力哭喊,然后头也不回地消失在了镜头。

在我看来,虽然整部影片的节奏较为缓慢,但是故事情节丝毫不显得单薄。而且是对人物角色的一种真实反应,让观在众不知不觉中将自我代入,心甘情愿等待着最终的故事情节。这每一个的故事片段通过对人物刻化的描写使得他们与呈现主题融为一体,使得故事情节更加的生动、完整。



03、现实意义:基于电影《狗十三》主角从挣扎到妥协的故事,谈谈我对现实生活的三点思考


①成长过程中,要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关爱

在电影中,从小在离异家庭环境下长大的李玩,虽然叛逆、任性,但是她的言行就是青春期孩子对爱与被爱、理解与陪伴的渴望,但是往往被人曲解。李玩就是这样,一心希望得到父亲的理解跟关爱,但很不幸的是,她一次次换来的只有失望、甚至是父亲的暴揍。于是她学会了像成年人一样,处处谨慎小心,伪善又违心的生活。

父亲对于孩子本该有很多表达关心和爱的方式,但总是以最简单粗暴的方式展现出来,明知道李玩的内心症结却一直选择隐忍、逃避。明明可以给孩子的内心洒下阳光,他却播下了仇恨。

我认为,无论是亲情、友情、爱情,学会正确的表达心中的关爱,好过种下无数的阴霾。相信现实生活中这种渴望爱与被爱的现象在不少的家庭的确存在,但是我相信只是生活中的一小部分。因此,不要灰心,爱一直存在,记得学会表达。


②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环境至关重要

影片中的叛逆少年不是自己想要特例独行,准却来说应该是她从小的成长环境造成了现如今极度叛逆又任性的根源。李玩从一开始就被大家视作是一个累赘,无论是父亲也好还是继母也罢都是如出一辙。

从小到大家里所有的人在他面前都是伪善的,用一个谎言去掩盖了一个谎言,无论是丢狗、再次买狗还是后来继母对于昭昭的教育,都是如出一辙。在孩子的眼里大人给了她一个最狼狈不堪的形象。

我认为,一个好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以及人生价值观非常重要。毕竟不幸的家庭里,谁也无法独善其身。如果想让孩子变得更加优秀,那么你必须创造利于孩子成长的环境。



③真正平等、真心的对待他人,你会发现真个世界很美好

电影中李玩的一家人一直在说,他们是爱李玩的,实则不是爱,是一种发自内内心的愧疚。如果说爱,他们更爱的是孙子昭昭。从他来到这个世界的那一刻起,所有的人都在围着他转。当弟弟摔倒在地时,嘴里一直喊着打姐姐、打椅子,可大人都是视而不见。继母在对待兄妹俩是也是明显的区别对待、区别教育。这一切李玩都看在眼里。

在我看来,如果大家从一开始就选择以真诚、平等的方式去跟李玩沟通,那么现在看到的李玩又将会是另一番模样。


总结:


电影《狗十三》主要揭露了孩子与家人之间的各种疏离,反应出父权之下以及畸形的家庭环境之下,孩子跟父母的悲剧色彩。无论是故事本身还是从情感节奏来讲,我个人都非常地喜欢这部电影,很有共鸣。在这里或多或少看到了儿时伙伴的成长影子,无论是李玩还是其实他们的人生命运都彰显了成长过程中的伤痛。


本文从“人物塑造、故事情节及现实意义三个方面对影片进行了解读,影片中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让我更加清醒的认识到原生态家庭以及父母教育对于一个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与其逼迫孩子成长、懂事,倒不如让自己先学会如何与孩子平等的相处。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3302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