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电影 > 深析陈凯歌《荆轲刺秦王》的电影艺术

深析陈凯歌《荆轲刺秦王》的电影艺术

摘要:陈凯歌导演的早期作品《荆轲刺秦王》,导演以秦灭六国为故事背景。电影裹着荆轲刺秦王的外衣,实则描述了秦王内心的矛盾,精神层面上的孤单,以及为世人所不解的痛苦。


陈凯歌 荆轲刺秦王 秦王嬴政 孤独


非常喜欢陈凯歌导演。早年的《霸王别姬》一举在戛纳电影节上拿下金棕榈。以及之前的《黄土地》、《孩子王》在今天看来无一不是影史经典。陈凯歌被世人诟病的大多是他后期拍的电影,早至十五年前的《无极》近到今年的《我和我的祖国》中《白昼流星》篇。尽管为世人所诟病,我却在他绝美的镜头里如痴如醉。

陈凯歌的电影特点有哪些?在我看来,陈凯歌不会局限在个人的大情小爱里,他总是会把电影拍得极其宏大,大到一个社会,大到整个国家,大到一个时代。有些电影看着便是享受,看着屏幕里一帧帧的画面,结合背景音乐细细体会后会发现意境是如此之美,陈凯歌便是这样一个善于创造美的导演。《荆轲刺秦王》披着的是历史的外衣,《妖猫传》讲的是悬疑,而《无极》又是奇幻题材。而敢于不断尝试新东西的导演却少之又少,陈凯歌便是其中一员。

电影不愧为陈凯歌的电影,细细体味会觉得很美,走马看花则会觉得极为无趣。这可能就是文艺片的魅力吧,商业片注重故事性,文艺片则更注重形式感。而恰恰是这种“点到为止”的形式感带给人以无穷美感。

如何评判一部电影的好坏?电影的本质是什么,在我的理解中是——导演通过镜头语言向观众传达一个“信息”,这个“信息”可能是导演的人生哲学,也可能是导演想要反映的一个社会现象,还有可能是导演对某件事的看法,诸如此类等等……。这也正是评判一部电影好坏的方法,如果导演仅仅追求故事性、追求视效、追求高流量高票房,那么这部电影也只能成为爆米花电影,最多是爆米花电影中的极品。

《荆轲刺秦王》在我心里是部近乎完美的电影。电影颜色偏黄灰暖色调。在那个衣服都还没有颜色的时代,导演极大程度上地还原了那个时代的景象。演员的选用无可挑剔,李雪健把嬴政内心的矛盾和孤单诠释得淋漓尽致。巩俐也把赵夫人的“性子太放纵,胆子又大”给刻画得近乎完美。更有意思的是导演亲自上阵,扮演宰相吕不韦。

《荆轲刺秦王》如书籍一般,分为五章,分别为第一章:秦王,第二章:刺客,第三章:孩子们,第四章:赵夫人,以及第五章:秦王和刺客。且听我慢慢道来!


第一章:秦王


我们固有印象中的秦始皇应该是雄才伟略,气压四方,而在陈凯歌的《荆轲刺秦王》里秦王却和我们印象中的形象大相径庭,“相貌猥琐”是我对他的第一印象。查阅资料后发现原来陈凯歌才是最诚实的。《史记》中这样记载“秦王为人,峰准,长目,挚鸟膺,挚,豺声。”郭沫若据此分析,秦始皇有生理缺陷:“峰准”就是马鞍鼻,“挚鸟膺”就是现代医学的“鸡胸”,“豺声”表明气管炎;其胸形、鼻形变异与气管炎常发,显示他是个软骨病患者(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893720467462789580.html参考:百度知道)。和电影里的形象很是很吻合。

“你忘了秦国历代先君一统天下的大愿了吗?”“一刻也不敢忘啊!”这就是他的使命也是他的野心——秦国和六国眼睛看得到和看不到的地方都成为一个国家,到处建立郡县,让清廉的官吏来管理,让遍地都长满禾黍,百姓可以安居乐业,把驰道修到边疆,把长城修到远方,匈奴和四夷进犯时,挡住他们的马蹄,再把石碑立在泰山上,把石碣竖在大海边,纪念天下的同。

“性子太放纵,胆子又大”是赵夫人,她喜欢自由自在,不喜欢“见人要笑,不笑要皱眉,走路要低头,说话要小声 。”如此的单纯,在她眼里似乎一切都是美好的,没有战争,没有伤亡,起初在她看来嬴政是一代妥妥的明君,只因他要一统天下,解救天下百姓于水火当中。

如何识别好马?“眼里有光!” 嫪毐就是这样一个眼里有光的人,志向于一统天下的王当然不会 容忍一个不忠心于自己的好“马”留在自己身边。于是二人就这样上演了一出“青梅煮酒论英雄”。

燕太子丹爱自己的国家,为阻止秦军的铁蹄进犯燕国,燕太子丹派出刺客刺杀秦王。秦王想要灭掉燕国,却苦于没有合适的理由,然而“刺客一到天下人就都知道了”。于是二人就上演了一出“荆轲刺秦王”,有道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第二章:刺客


“有谁想到刺客荆轲会躲在燕市上编草鞋?”。物是人非,刺客荆轲却不再作刺客,如同猎人某天幡然醒悟转身作了护林员。在一次破坏了别人家庭后,罪恶感被一个小女孩全盘托出,自此唤出内心柔情的一面。

“别人说你是个杀人的刺客,我很惊讶,因为我亲眼看到你怎么救了一个孩子”。所谓知己莫过于此,赵夫人十分理解荆轲内心的矛盾,既然你不会强迫你。然而终因逆秦之命不可违,操起旧剑,刺向妄图吞并自己国家的暴君。

“可怜我这两个儿啊,莫非要在宫里藏一辈子不可?”野心可以藏,但终究会暴露,眼睛会发光的“马”不会甘于寄人篱下,此时此刻嫪毐谋反的意图已经昭然若揭!


第三章:孩子们


历代开国皇帝必定有超出常人的雄才伟略。嬴政作为始皇帝也如此,即使知道嫪毐必反,依然不动声色,等“鱼儿”上钩。于是嬴政在嫪毐前再次上演了一出“青梅煮酒论英雄”,在所有人前露出胆怯之色,就等嫪毐上钩。不愧为始皇帝,城府之深令人惊叹!

嫪毐是小人吗?显然不是。本宁死不愿投降的他在看到门客被杀得溃散时,毫不犹豫地要向嬴政投降,条件只是放过他的门客。嫪毐是坏人吗?显然不是。人没有绝对的善恶,不同的只是各人的立场和欲望。“人都会以为我是贪恋富贵,才惹杀生之祸,岂不知不过是你想做我的的女人,我想做你的男人,夫妻一样过日子,要是在民间,有何不可,偏你是母后就难了”。

嬴政是“凶手”吗?我觉得不是。杀死嫪毐的门客只是为了除掉对自己有威胁的敌人。他摔死两个孩子是为了不给自己以后留有隐患。有错吗?我觉得没错。身居高位必须战战兢兢,因为金字塔的顶端只有一人,而一人之下却有无数人心怀鬼胎。

吕不韦终究是商人,最终的赢家还是他。虽然他选择了离开,但他和嫪毐之间的赌博却赢了。“如果秦王嬴政是我的儿子,他就不能再做秦王”“为什么不早告诉我”“因为我想让你做王!”。并没有输,一切都在计算当中。

“我看得出来他听你的,你让他去他一定会去的。”“可我不愿意那么做。”互相了解,互相尊重。我知你不愿,断不强求!我知你有难,定会相救!何为知己,大抵如此!

“你来自秦国,知道秦王是什么样的人。”“他是天下的王,但他杀了很多的人”“你就是因为这离开他的?”“是”。你是天下的王,但你杀了很多人,我绝不会认可你。这是樊於期,他见识到了秦王的残暴,决心不再“助纣为虐”!

秦国发兵攻赵,势如破竹。邯郸岌岌可危。赵王誓死不降,决心把赵国气节永远留存于世,秦军攻城之时,赵人殉国之日!


第四章:赵夫人


“你救不了赵国,可我知道你不得不去,因为你是赵人,赵是你的祖国,你就尽力去做吧!”如荆轲所说的那般,赵夫人抱着这样的心态来到了赵国,妄图解救赵国无辜的孩子。到头来发现战争并不像嬴政说的那样“把百姓从战乱中解救出来。”嬴政也不再是那个“一定可以说服”的嬴政。“可我一路上看见是你的军队……把人吊在房梁上绞死……绑在柱子上射死……把村庄夷为平地……城池烧成废墟……”。

“赵国不同!”曾经他作为人质被留在赵国,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如今他带着军队回来了,作为曾经人质的代价!“作为天下的王需要爱天下的人,天下的人无论从哪里来都是你的臣民。”但对天下人有爱就做不了天下的王,对天下人怀有怜悯终究会有一天重蹈赵国的覆辙!“当年我随先皇回秦的时候,赵王曾派兵车追赶,他是怕我会报仇,现在我也害怕”。所谓深谋远虑就是如此,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嬴政有错吗?为天下人所谩骂,失去了父亲,失去了母亲,又失去了深爱的女人。嬴政到底做错了些什么?他无非是想统一全国,又做错了些什么。他还是之前的那个秦王,那个想着“秦国和六国眼睛看得到和看不到的地方都成为一个国家,到处建立郡县,让清廉的官吏来管理,让遍地都长满禾黍,百姓可以安居乐业,把驰道修到边疆,把长城修到远方,匈奴和四夷进犯时,挡住他们的马蹄,再把石碑立在泰山上,把石碣竖在大海边,纪念天下的同。”只是周围的人的立场变了,他们看到的很他看到的不一样了。他们看到的只是百姓深受战争之苦,国家遭受破坏。一个人的路本该如此,遭众人白眼,受世人谩骂。

“我想向你借一样东西”“不借!我送给你,好东西应该送给朋友嘛!”逆秦之路异常艰辛,牺牲小我又有何妨?一颗人头而已,我送给你,一臂之力请收好!有时候很敬佩古人的胆识,坦坦荡荡,无畏无惧,实乃乃吾辈之所缺!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知是不归路,但毅然决然!


第五章:秦王和刺客


虽说“看百遍《史记》不如一遍《荆轲刺秦王》”有些夸张,但不得不说《史记》展现给我们的是抽象的,而《荆轲刺秦王》带给我们的却是十分形象的。陈凯歌用短短二十分钟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荆轲刺秦”的辽阔画卷。看到了秦舞阳的胆怯懦弱,荆轲的机智灵活,秦王的慌措无奈。或许荆轲没我们想像中的刺客那般勇武,他不会轻功,不会暗器,也不会使毒于无形之间。但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实实在在鲜活的人!一个历史上刺杀失败却被万世所铭记的刺客。他也只是个普通人,本该过着普通的生活,在街上编个草鞋,或是去打点柴,或是在自己新盖的房子里美美地睡一觉。但不幸的是他被历史的洪流卷入,担负起刺秦这一大任。他竭尽全力,细心准备,一丝不苟。或许是嬴政并不该死,他还是失败了,死在了秦王的剑下。

秦王哭了,像个孩子一般。“你为什么要杀我,你知道我要做什么?我要建立一个更大的国家,秦国和六国眼睛看得到和看不到的地方都成了一个国家”。从秦王那里感受到了一个人切实的孤独感,为人所不理解的孤独感。而荆轲似乎并不在乎,他在乎的只是和樊於期之间的约定。他貌似已经料到了会是这样的结果,坦然面对无畏无惧!

“你忘了一统天下的大愿了吗?”在自己众叛亲离,为世人所谩骂时,秦王又说出了这句陪伴他一生的话。秦王是孤独的,高处不胜寒,金字塔顶端注定没人陪伴。

电影终究是电影,与纪录片不同。纪录片会更多地还原历史,而电影则会有更多的艺术性。电影披着荆轲刺秦的外衣,实则更多地则是表现秦王的孤独与无奈。他想要一统天下,解救百姓于水火当中,他别无选择,这似乎是他的命运,身边的人时刻提醒他“秦王嬴政,你忘了一统天下的大愿了吗?”而他就承载这一统一大愿活着,一刻也不敢忘!“秦国和六国眼睛看得到和看不到的地方都成为一个国家,到处建立郡县,让清廉的官吏来管理,让遍地都长满禾黍,百姓可以安居乐业,把驰道修到边疆,把长城修到远方,匈奴和四夷进犯时,挡住他们的马蹄,再把石碑立在泰山上,把石碣竖在大海边,纪念天下的同。”多么美的愿望,却异常艰辛……。

和之前所说一般,电影的本质是什么,电影的本质是导演向观众输出价值观或是和观众探讨一些问题。那么通过《荆轲刺秦王》陈凯歌想表达的是什么呢?秦王吞六国是对是错?答案可能不统一,就是秦王本人或许都没有一个坚定的答案,在众叛亲离天下人纷纷要杀他的时候,他动摇了,他不再确定这样是对是错。就是这样,立场不同看待问题的角度也不尽相同。在六国的眼里嬴政就是一头狼,一个凶手,但在今天的我们却会认为嬴政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时代,中国第一位皇帝,功比天高。嬴政也是个矛盾的人,夹杂在两种看法之间,里外不是人,陈凯歌也把秦王的矛盾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这就是导演的高明之处,把问题抛出来给观众思考,回味无穷。


相比《霸王别姬》,不论高低,只谈喜好,我更喜欢《荆轲刺秦王》。喜欢《荆轲刺秦王》的那段历史,喜欢《荆轲刺秦王》的角色塑造,喜欢《荆轲刺秦王》的温暖色调,喜欢《荆轲刺秦王》的悠扬配乐。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3300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