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电影 > 从《城南旧事》看文学性电影的魅力与情感表达形式

从《城南旧事》看文学性电影的魅力与情感表达形式

中国第四代导演代表人物吴贻弓,一生拍摄作品不多,但每部都堪称经典。他的电影善于通过温和的画面语言,质朴自然的人文风格,用一种含而不露的隐喻和象征手法,表达个体对于现实的关照。他的电影风格大度而笔触细腻,充分呈现出中国传统文人意境。

《城南旧事》是吴贻弓导演1983年的电影作品,该电影改编自台湾作家林海音的同名小说,电影主要选取了小说中《惠安馆传奇》《我们看海去》与《驴打滚儿》这三章进行改编,影片以小女孩英子的视角再现民国时期形形色色平凡人的人生故事。

电影《城南旧事》曾荣获第二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奖、金鹰奖最佳女主角,最佳音乐奖等多项国内外重要奖项,是改革开放后第一部获得国际奖项的中国电影。《城南旧事》被称为“继费穆、孙瑜、吴永刚等大师作品之后,最具中华美学精神、中华美学规范的一部电影”。

对于这部电影,很多人已经从内容上解读过它,今天我将以《城南旧事》为例,从电影缀合式叙事结构、镜头语言的准确表达,进一步解读这部电影的魅力与情感价值。在文章的第三部分,我会结合自身的观影体验,谈一下文学性电影中三个常用情感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

01、缀合式叙事结构:无清晰的时间线性故事发展和因果关系,亦无连贯统一的情节主线和戏剧冲突焦点

这种叙事结构最突出的特点是,电影中的每一个片段都指向一个统一的主题,使得电影“形散而神不散”。

80年代前半期,是中国第四代导演的黄金期,他们肩负电影新观念的探索与实践要务,提出中国电影要“丢掉拐杖”走出自己的风格。《城南旧事》作为这个时期的“趟水之作”,勇敢大胆突破旧有的约束,将文学中的散文体创作手法和电影拍摄完美结合,创造了电影史上的一种新的突破。

采用这种缀合式团块叙事结构,在技术操控上具有一定难度。如何将三个并不关联故事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并且让其过渡自然、使各个片断或团块之间形成一种“形散神聚”散文诗体意境,这对导演来说也是一种考验。

那么,《城南旧事》这部电影又是如何做到、并完美展现和推进剧情,从而强化它观影价值的呢?

突破:打乱时空的叙事手法缀合而成,采用三段故事并列叙事,以女孩英子的纯真视角展现大人世界的悲欢离合

电影以第一视角展开和推进故事的情节,英子所见便是观众所见,观众即主角。并且,在技术处理上,对于原作品中的虚构画面,都进行了精简和删除,使电影更具有现实主义风格。

电影中通过三段故事演绎了孩子眼中的成人世界里的“告别”与“失去”:

  • 故事一,告别伙伴,与纯真的友情离别:英子帮助好伙伴妞儿找到亲妈,并帮助他们相认,不幸的是妞儿和“疯子”妈妈秀贞相认后,第二天两人死于火车下,这是童年英子的第一场告别。
  • 故事二,告别陌生人小偷,与陌生人之间纯粹的信任离别:英子无意间认识了一名为供弟弟上学,被迫行窃的小偷,并和他成为朋友。英子手中,那个小偷偷来的小铜佛,被一个戴草帽的便衣警察发现,小铜佛成为了小偷被捕的证据,英子含泪目送被警察带走的小偷。
  • 故事三,告别至亲,与快乐童年“永别”:影片至此英子童年的快乐渐失,以父亲的逝去,失去孩子的宋妈离开英子家,英子开始真正长大。

影片开头那一句“不思量,自难忘”所蕴含的“童年回忆”主题,正是通过三个看似并不相关的故事,完整的表达。

影片视角表达上,并没有大悲大喜的起落,而是以一种“沉沉的相思,淡淡的哀愁”将英子的童年缓缓展开,又轻轻落幕。电影中多处场景,令人感同身受,心疼,甚至流泪,现实与回忆的矛盾在电影中融合成一体。

在我看来,电影中英子那双明亮、纯真、充满探索而略带犹豫的眼神,准确而清晰的展现了孩子渐渐脱去童真,学着成熟,不断长大的过程。电影通过刻画秀贞、小偷、宋妈和英子爸爸这四个温和的人物形象,让整部电影充满柔性,越是柔的东西,越在破碎时,令人心疼,正如把美好的东西笑着撕碎给人看,这也正是这部电影叙事方法的魅力所在。

突破②:重复蒙太奇建构的内在张力,形散而神不散每个片段都指向一个统一的主题,表达对童年逝去与怀念的的伤感。

蒙太奇是法文Montage的译音,由建筑学领域引申到影视领域, 意为装配、安装,是影视作品剪辑组合的重要手法:通过剪接组合看似不相关的各种电影素材,来服务电影的叙事、抒情、表意,使电影产生独特的叙述效果。

重复蒙太奇某种意义上来讲,等同于诗歌中的重章叠唱艺术手法,运用在电影中,则是将寓意深刻的镜头在关键节点、转折点反复出现,以达到强化人物形象、再次深化主题的目的。这种手法最早出现于中国古代诗歌之首《诗经》中。

《城南旧事》影片前半部分反复出现井窝子和井台打水情景,后半部分又多次出现操场放学,铃声响起画面,关于《送别》的乐曲更是多次回环往复,从冬雪皑皑到秋江落叶红,小英子度过了最为难忘的一年。在不用任何言语的情况下完成了时间的推进和剧情的衔接,其实,这也默默地暗示着英子的长大。

同时,英子那一双承载着童真、悲伤、快乐的眼睛,在三次“告别”中反复强化,准确传达着“每个人都离我而去”的“离别”和“成长”的主题,正是通过对原著小说主题从一而终的坚持,增强了影片本身的整体性。

至此,电影以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手法,将看似散落的剧情,内部串联起来,营造出一种时光流逝感和与现实的疏离感,让怀旧形成闭环。

在我看来,这样的剧作结构,形散而神不乱,让电影有了文学性。在组织材料组织上, 也不必再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表达的主题明确而集中。电影中所选取的重复片段,也以现实生活为依托,以真实生活场景细节入戏,让观影者如临其境,给人一种关乎自己的真实感。

02、镜头语言的准确表达:大量长镜头叙事拍摄构建情节和恰当运用空镜头渲染情绪、气氛,使意境具有丰富意蕴

电影中大量使用了长镜头,比如,在交代秀贞精神失常的背景时,采用了空间调度的长镜头。在女主缓缓讲述中,镜头推移向院门口,最后再到窗口,利用镜头中景物变化,由远及近,由近及远来展现将女主前半生的坎坷,使人有一种“人面桃花,物是人非”的伤感。电影在空间调度上注重纪实、朴素、清新的特点,与怀旧、离别伤感的主题合二为一。

除此之外,电影在蒙太奇段落间插入适当的空镜头,以表现情绪、烘托气氛、放缓叙事等。比如英子爸爸卧病在床,父女二人见面,一番相对轻松的对话后,英子爸爸问:英子恨爸爸吗?英子沉默,略带天真的脸庞没有了笑意,这时镜头在父女二人脸上移动,影片节奏放慢、最后定格,父女二人有较长一段时间的留白,营造了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唯见江心秋月白”的哀婉氛围,这段情节的展现,为后来父女的永别埋下伏笔。

在我看来,这样的长镜头和空镜头的组合叙事手法,同中国古代诗歌中“融情于事、融情于景”的手法如出一辙。中国古代诗歌中讲究人、事、物、景、情相融合为一的意境美,将浓郁的感情集于画面或事件之中,表面看是在客观陈述,字里行间却无不表现着创作者真挚而细腻的感情。特别是在关键细节的处理上,浓墨渲染,使人可感可触,产生强烈的共鸣。这样的意境运用在电影中,使情赋于事,景亦含情。

“情景融合”的镜头选取手法,把抽象的对流逝童年的怀念化为形象的人事物景,给观影者带来无限联想与共情。电影采用这种无声化境的艺术形式,令原本令人伤痛的往事,以一种淡淡哀伤呈现,使电影在调性上形成完整统一。

03、结合自身的观影体验和以上分析《城南旧事》的角度,谈一下这部电影中用到的三种情感表达的形式

一部优秀的电影,除了剧情打动人心,内容传递正向价值外,在细节方面也追求精致化。其中,视听组合的细节处理能否触动人心,能够引起观影者持久的记忆和深刻的启发,这就考验着电影拍摄者和制作者的功力。

《城南旧事》这部电影,无论从视觉还是听觉,无不完美的解决了这一问题,电影除了担负传输价值之外,在音乐等道具使用上可谓别具匠心,这两者的完美组合,让电影所传递的价值和情感得到了较好的效果,《城南旧事》不愧是经典之作。

下面我来分享一下,我在这部电影中看到3种情感表达形式,让我们一起更深入的感受这部电影的魅力所在。

细节①:舒缓怀旧的旋律,营造淡淡哀伤的氛围,给整部电影情感奠定基调

《送别》可以说定下了整部电影的情感基调。《送别》作为电影主要背景音乐,在90多分钟的电影内反复出现了8次,分别是英子送别妞儿时,小偷弟弟毕业典礼告别小偷的时,英子与爸爸离别之时等。《送别》在不同片段、也进行了不同幅度的变奏和发展,一种淡淡哀伤的氛围贯穿了电影始终。

《送别》词曲中,选取了八种常见的表示离别的意象“长亭”“古道 ”“芳草 ”“晚风 ”弱柳”“残笛”“夕阳”和“群山”,整首歌曲从内容和表现手法上,可分三层,一写景;二抒情;三重复前两重增强依依不舍却又无可奈何的时光流逝之感。

词曲中本身自带的这种“情景交融”的音乐特点,和电影在拍摄上所使用的“人事情景相融为一”的表现手法,在抒情的表达形成内在统一性。整个电影给人一种诗性美的同时,又温和的将这种挚亲渐别,人生短暂的主题合盘托付。观影者徜徉在音乐的殇别的同时,也联想到了自己的生活中的曾经。这是这部电影魅力之一。

细节② 怀旧风、相对柔和冲淡式的画面色彩,将电影中人物的情感更好渲染,准确传达跨时空的“集体性回忆”

画面色彩在电影中发挥着客观再现事物和纪实的作用,也体现着导演的对电影处理的艺术特点。《城南旧事》以相对柔和的怀旧风作为电影的主调,使电影在造型和表意上更具一种超越现实的乌托邦特色,同时使人物情感得以更好的展现和推进。

《城南旧事》不断通过英子的视角重塑过去那段快乐、幸福的时光,对老北京当时的历史风貌得以全景式展现。影片全程毫无强烈的色彩对比,胡同的色彩是暗淡的,人物的着装是朴实的,就连小偷藏身的草丛也呈现一种天然的柔和的色调。影片中每个片段,就像老相册中的旧照片,虽然微微泛黄,但却充满温情,并不破败。

20世纪40年代赴台女性作家们身上普遍寄托了一种乡愁、怀旧的大情绪,《城南旧事》原作者同样如此,这部电影的拍摄,选取这种柔和冲淡式的色彩为画面主调,全程渲染日光下的快乐童年最终流逝的感伤,让那些故乡远去,童年流逝的“集体性回忆”得以抒发。

细节③ 以第一视角叙述,清新和隽永的散文叙事语言,组合颇具生活气息的俚语对白,拉近电影剧中情与观影人的距离

《城南旧事》中的人物台词也颇具生活特色。比如“小日本儿”、“好好儿”、“赶明儿见”“落地儿”“打珠帘儿嘞”等等这些颇具京味儿的方言,使人物对白充满烟火气,再现了当时老北京平民生活的常态,并将浓郁的乡愁充满其中。

人物之间的对白,以温和舒缓风格为主,且略带哲思,语言颇具散文性。

英子和小偷对话中,小偷问英子自己是不是好人时,英子回答并不直接,而是以委婉的方式引入自己对于善恶的思考,英子说:我没见过海,所以分不清海与天。

小偷为了供弟弟上学,不得不偷东西,但他内心又无比渴望回归正常生活,这一场离别不再只是单纯的身外离别,多了一重对现实的思考与批判。英子以孩子的单纯视角,看到了小偷人性的善良与在现实面前的挣扎和无奈,而现实生活中,对于“好人”和“坏人”判断,英子当时的单纯,正如我们今天内心尚存的单纯对于自己的判断。

在我看来,少时我们像英子一样,并未见过真正的善恶,所以能像英子一样坦诚说一句无从判别;成年的我们,以为自己已经能够明白善恶、并且爱憎分明,其实不然,因为我们对于善恶的标准也不过是以我们个人的利害得失来定义的。细想起来,电影中那句"我没见过海,所以分不清海与天。",那一刻,英子的诚实也反衬着现实中人对善恶判断的狭隘。

“好人”和“坏人”在不同人的眼里,定义是不同的。因为我们每个人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一个爱家爱妻子的好老公,或许在员工眼里是一个吝啬、克扣工资的老板;一个坑蒙拐骗的江洋大盗,或许在年迈的母亲面前是一位大孝子。

若用道德和法律规范一个人,那么道德更多的是规范精神,法律则规范行为。殊不知,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即使你阅人无数,也难以以一种标准来分清好人坏人。而这,便是电影中隐藏的情感的深度体现。

总结一下:

《城南旧事》用人性的真诚与美去冲击记忆的虚无,以“沉沉的相思,淡淡的哀愁”为整件“旧事”的基调把日常生活的平和与社会现实的残酷完美结合。在我看来,《城南旧事》是一部用中国式电影语言,传达关于人生、关于别离的深刻含义的开篇巨作。

在艺术呈现上,我们在其中看到了电影寻求诗性表达的可能性。在电影构造和情感表达上,《城南旧事》以一种委婉含蓄的方式展开,因而更具东方古典韵味。电影通过丰富的意象选择、综合的语言艺术,建构象外之象与味外之旨,让观众通过多重方式领略到了到“弦外之音,画外之画”的艺术美。

《城南旧事》不只是一部怀旧电影,也是一部与每个人有关的旧相册。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3289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