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电影 > 评《绿皮书》:奥斯卡最佳不等于“好看”,关键要看懂人物关系

评《绿皮书》:奥斯卡最佳不等于“好看”,关键要看懂人物关系

去年有一部奥斯卡获奖电影引起了很大反响。

国内马云,高晓松、韩寒等人,都一再吹捧这部电影,马云甚至夸张道:“自己把这部电影看了三遍!”

国外,有黑人导演看了十几分钟就愤然离场,觉得这部电影是对“黑人”的羞辱。

而关于这部电影的争论也在豆瓣上引起了轩然大波,有人说这部电影实至名归,有人说这部电影根本不之所云。

这部电影就是去年在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上一举夺得“最佳影片奖”、“最佳原创剧本奖”的电影《绿皮书》。

一,奥斯卡最佳,并不等于“好看”!

许多人看电影都有这么一个爱好,那就是先看获没有获奖,先看评分高不高。

如果从评分,从获奖来说,这部电影《绿皮书》可能是符合大多数人心中好电影的评判标准的,但是当我们看完这部电影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其实这部电影,讲了一个非常简单单线叙事故事:

一个黑人音乐家想去南方做巡回表演,所以就找到了一个白人,兼职司机兼保镖。

一路上两人经历了一连串事故,收获友谊的故事。

1,有笑点。

比如在经过“肯德基原产地”的时候,一向傲慢的黑人音乐家自称自己从来不吃炸鸡块,可是当白人司机硬塞给他的时候,镜头就变成了“真香”现场

也学着白人司机吸吮骨头,也学着往车窗外扔骨头。

2,有泪点。

当白人司机,发现自己的老板被人歧视,被人欺负的时候,永远是他第一个冲出来,为他出头。

特别是在公路上被警察谩骂是“半个黑人”时,白人司机“冲冠一怒”,确实让人感动。

3,有温馨的一幕。

比如当白人司机想要给妻子写信的时候,是黑人音乐家,一个字,一个字的教他。

4,也有高情商的一面。

比如为了不让白人司机进来,雪利博士,故意说他的名字太长,不好记,让他改名字,马上白人司机就上了套,说自己宁愿不进去。

当即便如此,这些细节也不能让这部电影称得上好看,也不能让这部电影称得上优秀,甚至有许多人认为,这部电影只是一部合格的“公路片”,只是一部合格的“喜剧片”,远远达不到奥斯卡的标准。

大多数人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认知,可能是没有真正读懂其中的“人物关系”。

二,剧情虽然简单,“人物关系”却相当复杂!

不得不承认整部《绿皮书》就是一部行走在路上的“公路片”,而发生在那段旅程之中的所有故事,就构成了这部电影的清晰脉络。

但是只看到这个故事脉络,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更应该看到这部电影背后“复杂”的人物关系。

比如第一层人物关系是:白人和黑人的关系。

《绿皮书》所处的时代背景,正是马丁路德金高喊《我有一个梦想》的时代,那个时代,白人和黑人相互争斗严重,特别是剧中提到的“小石城”正是整起事件的核心,所以一个白人给一个黑人当司机,单从这个角度而言,对于当时那个时代是无法被接受的。

其实白人司机,自己本身也是“歧视”黑人的,比如他看到家里有“黑人”工人来喝水,他甚至会嫌弃的把他们用过的杯子都给扔掉。

而面对自己的老板雪利博士,他也毫不隐藏自己的“敌意”,比如不愿意给他当管家,不愿意给他搬行李,甚至直呼他是“有色人种”。

第二层人物关系是:上流社会与底层社会的关系。

雪利博士是住在整个城市最豪华音乐厅顶楼的上层人物,进过两次白宫,遇到危险的时候,甚至能直接打电话给肯尼迪求助。

面对白人司机托尼的时候,也总是一副高高在上,一副自负的模样。

而托尼,是为了赚五十美元,要在酒吧里吃26个汉堡的人,而一大家子父亲,兄弟,妻子,孩子,都等着他来养活。

一辈子就是一个夜店里的打手,而且还刚刚遭遇了失业。

而当这两个不同阶层,两个不同层次的人因为一件事,不得不在一起待上2个月,甚至还要朝夕相处完成同一件事时,这个人设剧本,其实就相当有趣。

读懂关键人物身上的这两层关系,再去看《绿皮书》,我们可能就会有不一样的感觉。

特别是这几个细节,就很有意思:

第一个细节:刚开始准备出发的时候,雪利博士的佣人,将他的行李运下来,丢到了小车后备箱旁边,本来是指望白人司机托尼把行李搬进去的,可是托尼却假装看不见。

最后逼得佣人没有办法,只能自己亲自搬,而托尼,认为这是理所应当的。

可是在之前,当托尼在夜店工作的时候,他可是什么都做,而从这个细节,就能看出“白人”对于“黑人”的不尊重。

第二个细节:在北方的时候,雪利还能和托尼一样,住在豪华酒店,而越往南方,托尼这个司机住的酒店就越豪华,而雪利这位老板却就像是住进了贫民窟。

大多数时候,我们都能看到司机吃香喝辣,而老板却只能遭受歧视,忍冻挨饿,只有读懂这两个人物身上的关系,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戏点。

第三个细节:当雪利博士看中了一套西装,打算进店试衣服的时候,店员原先以为是托尼想试,满脸殷勤,可是当他得知是雪利博士以后,马上就变了脸。

而这种变脸的速度,让托尼都大感不可思议。

三,人物性格的对比,决定了这部电影的高度!

一个高傲的、有涵养、有内涵的上流人士,却是一个被人轻视的“黑人”;

一个下流的、好勇斗狠、连吃饭都成问题的边缘人物,却是一个被人平等对待的“白人”。

这种身份上的对比,这种性格上的对比,其实已经决定了这部电影的高度和广度,而随着这两个身份背景反差极大的人,慢慢理解对方,整个故事也达到了最高潮。

比如当雪利博士总是被歧视,总是被欺负的时候,第一个冲出来为他解决麻烦,第一个站出来为他解决问题的,就永远是托尼司机。

而教他写信,教他“不要使用暴力”,甚至最后在得知他开车已经快累得不行的时候,也是雪利博士接过了方向盘,亲自送他回家。

从长途旅程中达成不同身份,不同阶层的认同和理解,特别是在最后一刻互相考虑对方,互相成为对方,这才是这部电影最重要的意义。

从刚出门时的互相敌视,到回家时的互相欣赏,甚至在最后一刻,两人的惺惺相惜,可以说这部电影完成度是非常高,内涵也是非常高的。

至于很多人批判这部电影只是一部披着喜剧片的皮,讲着一个普通的公路故事,而拿到奥斯卡大奖,也是因为其他因素,我倒不这么认同。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大有《阿甘正传》的意味,有一种穿越阶层,一种突破阶层的力量。

无关“黑白”,也无关“历史”,他只是在用一段真实的历史故事,反映着一个时代的侧影,而对于电影人,用电影去见证时代变化,用镜头去记录时代进程,这大概就是最大意义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3276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