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电影 > 从弗洛伊德人格理论,解析奥斯卡电影《寄生虫》中富人与穷人群像

从弗洛伊德人格理论,解析奥斯卡电影《寄生虫》中富人与穷人群像


文/初雪林熙

来源/怀左同学

早有耳闻《寄生虫》这部电影不错,但一直没有去看,直到这部电影荣获奥斯卡大奖,这周才看了这部电影。看完之后,确实感慨颇多,不得不思考为什么这部电影会获得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国际电影和最佳原创剧本等四大奖项。

《寄生虫》的故事围绕着一栋豪宅和3个家庭组成。代表寄生阶层的金基泽一家和雯光吴世泽夫妻以及代表宿主阶层的朴社长一家。一切从荒诞的计划开始,又在激烈的血腥屠杀中结束。

很多人觉得这部电影主要讲的是贫富差距和阶级固化,但我觉得,这部电影除了反映以上两者外,这里面人物群像的心理活动,还反映了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理论”。

接下来我将根据弗洛伊德三重人格理论从以下几个方面解析这部电影当中的富人与穷人群像,最后分享两点我的感受。

一、弗洛伊德三重人格理论下的富人群像

1、什么是弗洛伊德三重人格理论 ?

在了解弗洛伊德三重人格理论下的富人与穷人群像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什么是弗洛伊德三重人格理论。

弗洛伊德于1923年提出了“人格的三重结构”说,这个结构模型将人格分为三部分: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

本我:是在潜意识形态下的思想,是人最为原始的、满足本能冲动的欲望,反映人的生物本能,遵循享乐原则,是“原始的人”。

自我:介于本我与外部世界之间,是人格的心理面。此时个体学会区分心灵中的思想与围绕着个体在世界的思想。按现实原则行事,是“现实的人”。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分,由“良心”和“自我理想”组成,遵循“理想原则”,是“道德的人”。

简单来说,本我就是“我想要”,内心追求快乐原则,也包括潜意识下的欲望,不受其他调节的控制。自我就是“我能要”,遵循一定的现实原则,会进行自我控制。超我就是“我应该要”,是按社会理念和价值观念来进行自我约束,可以理解为是理想当中的我。

本我、自我、超我,三者之间是处于一种协调状态,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可以从它们之间的联系中得到解释。

2、弗洛伊德三重人格理论下的富人群像:以“门当户对”为现实代表的“自我”

电影里的朴社长一家居住在价值上亿元的豪宅别墅里,毫无疑问,他们是货真价实的富人。朴太太做事遵循“熟人推荐”原则,而朴社长做事遵循“不越界”原则,也正因如此才使得“寄生虫”慢慢侵入他们的豪宅。

为什么以朴太太和朴社长为代表的富人,他们做事遵循“熟人推荐”原则和“不越界”原则?在我看来,是因为在他们的信念系统里面,阶级等级、身份不一样,就不能存在共生关系以及不能成为真正的朋友。而这里面的“熟人推荐”原则和“不越界”原则实际上就是所谓的门当户对。

从遵循的做事原则这一点来看,再结合弗洛伊德三重人格理论来分析,以朴社长为代表的富人,他们是生活在现实当中的“自我”,他们按照自己所认为的现实原则行事,是现实的人。

还记得电影《 成为简·奥斯汀》里面,卫斯理先生是当地的贵族富人,他喜欢简,但是这门婚事却遭到格瑞莎姆的反对,因为卫斯理是富人必须与富人联姻。

这里的门当户对就是一种现实,在很多人的眼里这是他们行事的原则。

曾看到一篇与相亲有关的文章,讲的是作者朋友的相亲故事:

这位作者的朋友没有考上编制之前,去相亲真的被歧视了。正式单位有编制的人都不给介绍,连见一面的机会都没有。人家有明确的要求:有编制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别人介绍的对象,各式各样都有,要么是在外面打工回来的,要么是没有什么正式工作的。

其实这里面就隐藏了一个现实:要想在相亲市场占优势,还需要自身条件好。后来这位作者的朋友考上教师后,身边介绍的对象都是有编制的,要么就是家里条件特别好的。

由此看来,相亲是很讲究门当户对的,正所谓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给你介绍什么样的人。大多数时候现实就是你觉得自己有编制,那么也应该找个有编制的才能与之匹配。“有编制”这个标准便成了择偶的原则,再或者“有编制”就是代表有车有房有钱。

为了能要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我们会评估自己的心理面,然后根据心理面制定出一些原则,例如电影当中的“熟人推荐”原则、“不越界”原则以及现实生活中的“有编制”原则,此时的我们学会了区分心灵中的思想与围绕着个体在世界的思想。

最后按这个制定出来的现实原则行事,是“现实的人”。这就是以“门当户对”为现实代表的“自我”。

二、弗洛伊德三重人格理论下的穷人群像

1、在自卑中迷失的“本我”, 以欲望为代表的人物群像:金基泽

电影当中,在朴社长一家外出露营后,金基泽一家便开始鸠占鹊巢,以至于金基泽已经认为这就是他们温馨的家。但是他的这种欲望立马被钟淑拉回现实,此时金基泽的情绪突然失控,开始砸酒杯。

金基泽的情绪突然改变,我认为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钟淑的话确实像针一样在了金基泽的身上,第二个原因是金基泽确确实实明白了自己的欲望难以成真这个现实。任何一个家里的爸爸都想给老婆还有孩子一个温馨的家,但是当欲望和现实发生巨大反差的时候,一种自卑感会涌上心头这一点,在电影所讲述的气味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电影中,代表宿主阶层的朴社长反复在说金司机身上有难闻的气味,影片中的气味意义还是比较偏向于指金基泽的穷人气味,一种阶级歧视,朴社长本质上充斥着富人阶级的高傲。睡体育馆的那个晚上,从他和儿子的对话当中可以看出,金基泽内心更深刻的明白其实自己就是这个社会最底层的人。

于是他产生了更强烈的自卑感,这种自卑感一是来源于朴社长话里行间的高贵感频繁刺激,二是来源于自己赖以生存的半地下室被暴雨冲毁而不得不带着孩子睡体育馆。当他看见朴社长因吴世泽血腥恶臭而拧着鼻子拿钥匙的样子,这个时候内心的自卑感已经变为了愤怒,最后他拿起刀杀死了朴社长。

对大多数穷人来说,贫穷使他们绝望,所以能有一夜暴富走捷径的机会,那简直是上天的眷顾。但是当欲望没有得到满足,而生活也越来越艰难,甚至是暗无天日的时候,就很容易暴躁,然后做出冲动的事情。

还记得去年的时候,因为做饭这件小事,和室友大吵一架。室友一气之下跑去厕所蒸桑拿,十多分钟之后,我和另外一个室友听到摔跤的声音,赶紧跑去厕所,发现室友已经晕倒在地。把她背出来准备送医院的时候,她又醒过来了。

室友本身有哮喘疾病,加上难以当时控制的愤怒情绪再加上蒸桑拿,真的很容易诱发哮喘。从这个事情可以看出,拿自己生命开玩笑,冲动就是魔鬼。

这便是人性“恶”的一面被无限放大,而邪恶,一旦被放出来,则如脱缰的野兽一般,无法控制,如同金基泽,如同我的那位室友。而这,就是所谓的“本我”。本我是本能的我,金基泽为了消除内心的那种由自卑感转化而来的愤怒感,选择走上犯罪的道路。

在我看来,犯罪就是本我驱使下的迷失,终将让他走向悲惨的境地。

2、在投资失败之后的“自我”,以现实为代表的人物群像:雯光吴世泽

在片中朴社长家中地下室下的防空洞里藏匿着躲债人雯光丈夫吴世泽。他是因为曾经负债开了一家台湾网红蛋糕店,但是只创造了8个月的辉煌业绩。很快,这家网红蛋糕店就因为生产原料方面的问题倒闭了。

以至于雯光吴世泽夫妇成为了巨额资金的负债人,不得不沦为社会底层,再也无力翻身。在投资失败之后,雯光和吴世泽都是“自我”的状态,是现实的人。

吴世泽为了躲债一直藏在防空洞,靠雯光投食存活。他已经完全适应了防空洞里面暗无天日的生活,甘于昏昏度日,甘于平庸现状,认为防空洞就是他最终的归属。他每天为赚钱回家的朴社长开灯,并致一句完整的感谢词,他也因为自己之前的盲目投资,而感到忏悔。

然而在投资失败过后的雯光却一直勤勤恳恳,从那座豪宅的第一位主人起,就一直在那里当帮佣,挣钱还债。当她被钟淑放进去看吴世泽的时候,雯光心存善意,想每个月给钟淑一点钱,让钟淑帮她拿食物给吴世泽。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像吴世泽一样的人,他们有勇气去投资,有能力去创业,但是在面对失败之后,就连同思维也一蹶不振,再也不敢去尝试。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像雯光一样的人,在经历失败之后,即使生活很艰难,面临巨额债款,但也从容面对生活。

在这里雯光和吴世泽都遵从着“自我”,衡量着自己的需求,遵从社会规则,自我就是面对现实世界的我。而当他们的“自我”世界被金基泽一家揭秘之后,雯光吴世泽和金基泽一家开始争夺生存之地。最终在“本我”当中迷失,在血腥屠杀当中结束。

未遇见金基泽一家人以前,雯光和吴世泽是活在现实当中的人,遇见金基泽一家人以后,他们成了欲念的奴隶,永远也没有得到解脱。

3、在看清自我之后的“超我”,以“理想主义”为代表的人物群像:基宇

影片中多次出现的一个意向是石头,这块石头被基泽一直随身携带着,是大学生同学送给高考复读多次却无果的基宇的礼物。基宇把这块石头当做自己进入上层社会的敲门砖,对金钱的欲望一直隐藏在他心里。

当他们进入富人家帮佣,误以为成功“跻身上流”的时候,第二次饭桌吃饭,基宇二话不说就要拿敏赫送的奇石砸醉汉,内心充斥着高人一等的骄傲,越缺少什么就越炫耀什么,但其实两次的他们并无差别,只是初尝到了点甜头,本身仍旧是穷人阶级。基宇甚至幻想着以后能和多慧结婚。

影片的最后,基宇在收到自己爸爸用摩斯密码给自己写的信后,给父亲写了一封回信。此时的基宇真正的看清了世界的残酷、认清了自己就是个底层人物。后来基宇将那块随身携带的石头放入了河流当中,他发现其实这块石头和其他石头并无两样。

然后他写下了自己的计划:他想要先改变自己,读书、上大学、赚钱,然后用自己的实力买下房子,让一家四人团聚。这便是基宇在看清自我之后的“超我”。

《罪与恶》这本书当中的主人公拉斯柯尓尼科夫也有“超我”的表现,那就是在服刑过程中选择了信奉宗教,他觉得这样才能获得精神的救赎。

所以超我就是理想化的我,如同基宇,如同拉斯柯尓尼科夫。要想改变,教育是不可或缺的,这是社会理念,而要实现计划获得救赎,还需要按照道德理念做事:选择信奉宗教,不投机取巧。

如果说,以欲望为化身的犯罪是本我,现实的归属就是自我与本我的斗争,那么最终看清自我之后的超我就是追求理想主义的体现。

三、在弗洛伊德三重人格理论的观照下,这部电影给我的感受

在前面两个部分,我讲述了弗洛伊德三重人格理论下的富人与穷人群像。其实不管是富人还是穷人,我们都同时存在三重人格,即:潜意识下的我、现实中的我以及理想中的我。潜意识下的我有时是不可控的,我们也没有办法控制欲望。

察·高吉迪曾说:“人一旦成为欲念的奴隶,就永远也解脱不了。”

正如电影当中的金基泽,他犯罪的另一个原因也是因为欲念,因为他看够了那种富人对穷人的鄙夷,另一个原因是他难以控制自卑当中的“本我”。同样,吴世泽也因欲念,仇恨着金基泽他们一家,所以为了争夺生存之地,他也选择了犯罪的道路。结局是两个人都成为了欲念的奴隶,永远也解脱不了。

人性最核心的本质是追求快乐,逃避痛苦,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都会产生欲望,但是不要成为欲念的奴隶。欲念本身没有对错之分,有对错之分的是实现欲念的行为。在弗洛伊德三重人格理论当中,可控的是做好当下,所以在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有两个比较重要的感受想要分享给大家:

1、直面欲望,把欲望具体化

体会欲望。当出现某一个情绪时,最好能找一个地方,独自去体会。让其流露出来,记录其全部特点、过程。最好精确到能用数字表述出来。比如,我想3年赚100万,给家人买1套房。然后,把足够具体的欲望写下来,可以放在床头,也可以放在手机备忘录里,只要你能经常看到就行。

把目标细分化。比如说,如果想3年赚100万,那么每个月要存2.8万,然后,需要掌握什么技能,升到什么职位,完成这些需要做哪些事,细分到每一天去,只有当我们足够想要,才能得到。

然后,在执行的过程中,还要不断提醒自己最初的计划,因为如果一个星期没思考的话很容易就忘,千万不要对大脑过度自信,重复提醒自己才能让自己最终收获到果实。

不要把计划做得太机械,而且也不要有过度完美主义,当出现问题时,平静沉稳地解决就行,不要指责自己,继续下去。

2、拒绝投机取巧,脚踏实地做事

曾国藩打太平军时没用什么计谋,打的是呆仗、硬仗,也就是跟敌人耗着,挖地道,挖战壕,一直往天京攻。出的都是苦力气,让人觉得很滑稽,但很多非常聪明的人,包括那些非常有名的军事家都灭不了太平天国,偏偏他把太平军给灭掉了。为什么?因为,他不是真的愚,而是大智若愚,他喜欢扎扎实实地把事情做好,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每天做一点,最后就会成功。

所谓的捷径,是最大的弯路。比如认识某某某,谁谁谁是自己好朋友等等。都太空,都太虚,都不实在。即便是真好朋友,刷脸次数也有底线。应当学会安静自己,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至少有一项拿得出手。人们会因为你的专业,认同你,与你交朋友。

你是A+的人,自然就会在A+的圈子里。倘若你只是B+,硬要挤到A+的圈子,意义不大。他们和你顶多是点头之交。千万别太当真,即便见过面握过手,也别认为对方就是你的好朋友。此刻就要深刻理解,何为一厢情愿和自以为是。

所以拒绝投机取巧,不要对自己的付出产生质疑,那是厚积薄发的基本前提。世界上最快的捷径,就是脚踏实地。

结语

跳出电影,反观自己,其实我们也是生活在最底层的人。因为我们不仅需要面对生存的压力,还需要面对难以跨越的阶级。可想而知,那些比我们生活在更底层的人,会更加的不被人在乎。所以在面对利益的时候,人性的善与恶,又会怎样演变呢 ?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3268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