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电影 >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的空间背景艺术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的空间背景艺术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一位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他的纪录片《中国》为我们真实再现了1972年的那段历史,也是中国观众对这位电影大师最深刻的记忆。

《中国》(1972)

作为拿过三大艺术电影节最高奖项的导演,安东尼奥尼的才华毋庸置疑,他的电影作品也早就被许多人研究分析。

本文我们想要探讨一下安东尼奥尼那独具创新的空间背景艺术,并分析它又是如何在电影作品中体现的。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在片场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安东尼奥尼就从旧时的电影形式中提炼出了新的内容,为电影引入了一种新的电影语言——用背景来传达意义

对安东尼奥尼来说,背景不只是单纯的背景,还能作为一种表达涵义之物,他把背景当作影片拍摄的中心要素,并在取景上花费更多的时间。在某些情况下,场景地的细节仿佛是摄影机唯一关心的对象。

例如《红色沙漠》的这个场景中,镜头跟随着曲折的工业管道蜿蜒上升,接着又聚焦在建筑物的外墙上,最后以一个后拉揭示角色。

《红色沙漠》(1964)

在安东尼奥尼的很多作品中,我们都能发现建筑似乎对主人公起到了支配作用,使他们在这片钢筋丛林间感觉到自己非常渺小。

例如在“感情三部曲”的首篇《奇遇》中,人与背景环境建筑的关系,得到更为直观的体现。影片中的男主角桑德拉最初梦想成为一名建筑师,然而他却选择了金钱,放弃了心之所向,这一针见血的解释了他总是闷闷不乐的原因。

桑德拉看到那些设计宏伟的历史建筑物,心里产生了不适,因此他故意毁掉了一名街头青年艺术家的作品,嫉妒的像个任性的小孩,同时他还将周遭建筑景物拒之窗外,用性爱逃避现实世界。

《奇遇》(1960)中主角桑德拉排斥建筑

我们还能发现在安东尼奥尼的电影里,新旧世界的对比总会非常强烈

在二战造成了全球性的破坏之后,传统生活方式的根基已经被动摇,取而代之的新生活使角色彼此间心生隔阂,他们好像无法对生活感到满意,这是一种精神上的空虚。

《蚀》是“感情三部曲”的终结篇,影片以一个阴森的现代公寓开场,与故事中一对感情破裂的恋人相衬,房间里充斥着尴尬的气氛。公寓外,是一栋象征着蘑菇云的建筑物,暗示了原子弹诞生之初便在社会产生的恐惧心理。

《蚀》(1962)开场中,公寓里的维多利亚

《蚀》(1962)开场中,公寓外的蘑菇云建筑物

虽然影片中的女主角维多利亚在分手后,又找到了新的恋人,但他们平常生活的这片现代风格城郊,似乎在之后也变得暗淡无光。

值得一提的是,这处建筑原来是由墨索里尼发起建造,但一直处于未完工的状态,直到已经成为了《蚀》的主要拍摄对象,它都还未完工。

《蚀》(1962)中的取景地位于意大利罗马

在《蚀》的最后一组长达8分钟的镜头里,影片叙事以这座未完成的建筑物结束,此景对于安东尼奥尼而言极为重要。

观众希望男女主角能够再次相遇,然而他们都没有出现,故事以主人公的缺位结束,画面只是聚焦于描绘周边景物的细节和偶然路过的路人身上,看上去像是开头一组镜头的倒放,只是被导演刻意的拉长了。

背景环境的平淡庸常,以及角色的缺位,带来一种不祥的预感,待在这里会使人感到精神不适,这个叙事段落最终聚焦在一座人造气息浓重的街灯上,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及精神空虚之情。

《蚀》(1962)结尾处

背景环境对人的影响,也可以在安东尼奥尼的其他作品中窥见。

例如《红色沙漠》里阴森森的工业建筑产生了严重的污染和毒性,令主人公朱莉安娜陷入了严重的焦虑不安,而其他的民众人物,比如工厂里的男人,似乎能安然无恙地与这个世界共存。

然而朱莉安娜和其他安东尼奥尼塑造的人物一样,感觉自己被囚禁在了这样的环境里面,其他与之困境相似的角色也常常被“困”在画框中,或是迷失在周围环境构成的迷宫里,挣扎着想要坚守自我认知。

《红色沙漠》(1964)中朱莉安娜被“困”在工业建筑

安东尼奥尼常常利用水平线将角色分开,暗示的人与人之间难以弥合的感情。

比如下面这个画面中,教堂上大钟的绳子起到了相似的作用,同时也指出了恋人间紧张的气氛。画面中的所有线条生硬突兀,限制了角色的空间。

《奇遇》(1960)

《蚀》里,大门的门栏用来反映女主角维多利亚和伴侣之间的关系,在旧恋情结束之时或是新恋情开始,都有门栏元素的出现,预示了新的感情与过去一样,注定无果。

在角色皮埃罗身上也有相似的手法,当他与一位女陪侍见面时,以及后来维多利亚离开他的公寓时,同样的门也有出现。这些镜头暗示了皮埃罗把两位女士看成同一类人,即她们都是只是自己的性消耗品而已。

空间与性也常常成为安东尼奥尼电影议论的主题。

《蚀》中皮埃罗和维多利亚的场景都出现了门栏元素

皮埃罗和侍女

《蚀》中皮埃罗和维多利亚

此外,安东尼奥尼电影里的角色们为了逃离困境,总会眺望着新生的地平线,这一点在“感情三部曲”的《夜》里尤为显著。

当女主角莉迪亚在医院陪伴一名将死的朋友时,她意识到自己的婚姻已经死去了,而且她需要逃离这段关系,因此她漫无目的地行走,看着火箭发射上天。

这些角色在意识中离开地面,表现出由衷的快乐,正因为他们终于摆脱了之前所处的环境。假如从空中往下看,那些曾经支配着他们的背景环境,原来是如此的渺小遥远。这些开阔的自然景色能创造出一种自由感,提升人和景物的共存能力。

《夜》(1961)中的主角眺望火箭上空

《扎布里斯基角》(1970)中的主角俯瞰城市

《红色沙漠》中,朱莉安娜为了逃离现实世界,讲了一个故事,故事中的主角是海滩上的年轻姑娘,工业尘埃与充满了人造质感的色彩不复存在。这些岩石象征着人类的身体,所以看起来栩栩如生。

《红色沙漠》中主角想象中的海滩

《奇遇》里,当安娜失踪后,她的朋友们在一座死火山上寻找她的下落,此时这些嶙峋的石头则显得冰冷无情,像是在暗示这些角色内心深处的情感正被逐渐动摇,而一场火山爆发般的剧变随时可能发生。

《奇遇》开头中的死火山场景

自然背景环境有时也与人造背景环境结合在一起,展现出一个寻常生活中的景象,或是自然背景环境与看起来反常的环境共存。

《夜》的最后,莉迪亚的丈夫终于想要与她复合,这是电影开场以来,我们第一次得以看见一个开阔的背景环境,然而这仍是一处人造背景环境,一个高尔夫球场,而他们想要和解的念头也与现实矛盾重重。

《夜》(1961)片尾中的人造背景环境

类似的,《放大》中的这个公园也是人造背景环境,在此处自然本身已经变得如此抽象,以至于我们开始怀疑它是否真实存在,而当我们离自然世界越来越远时,使我们成为人的基石也被动摇了。

《放大》(1966)中的公园

综上所述,在安东尼奥尼的电影中,空间背景成为影片的中心内容,背景与人物心境、电影主题相呼应,画面的情感显得更加饱满,人与环境的关系更直观。

安东尼奥尼探讨现代社会中人的处境,在高度工业化时代,人们内心充满焦灼和空虚。背景强化了这种情绪,通过展示工业城市的细节,自然环境的冷漠,城市给人的压抑,将现代社会的的困境深刻地剖析。

通过分析安东尼奥尼电影作品中的空间背景,我们能发现他创造的电影空间的独特美学,而这些手法也给后世的电影人在取景、背景设置等方面带来了创造性启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3263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