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电影 > 《城南旧事》:童心视角下的人世悲欢,离愁相思里的家国情怀

《城南旧事》:童心视角下的人世悲欢,离愁相思里的家国情怀

电影《城南旧事》,上映于1983年,改编自林海音的同名短篇小说,由吴贻弓导演,伊明编剧。影片获得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剪辑、最佳影片、最佳女配角、最佳音乐和杰出艺术贡献五项大奖。

三十年代的老北京城南,英子一家住在惠安馆附近,惠安馆里有一个人人躲避的疯女人秀珍,唯有小英子不怕她,反而很喜欢她。英子还有一个童年的小伙伴儿叫妞儿,偶然的机会英子发现妞儿就是秀珍失散多年的女儿,于是帮助她们相认。

英子上了小学,家也从惠安馆附近搬到了厂甸,在新家旁边的荒废院子里,英子又结识了一个特殊的朋友,为了供弟弟读书他当了小偷,英子并不拿他当坏人,经常去那里找他玩,后来事情暴露英子亲眼看见小偷被一帮警察押走了。后来家里的女佣宋妈得知自己的儿子死了,女儿也被男人卖了,不久英子的父亲也因病去世。人世的生离死别,英子从起初的听说、看到,到最后的亲身经历。

英子的童年一下子结束了,英子也仿佛一下子长大了。影片透过一个纯真孩童的眼睛,带着我们领略了三十年代老北京城南的人情风物。但正是通过这样纯净眼光的审视,反而让讲述很克制的几段故事,更显出深邃、残酷和余音不绝的意味。这篇文章我将从电影独具特色的叙述结构和诗意、贴切的表现手法两个角度,来解析这部电影的艺术魅力。

01

叙述结构:散文式结构,淡化外在的情节、逻辑和冲突,三段内容看似独立,却在主题和内涵上起到一脉相承的艺术效果,使离愁和思念的主题更加突出

影片《城南旧事》与一般电影在叙述上的最大不同,就是影片没有采用常规意义上的起承转合和逻辑主线,而是首开先河地采取了一种散文诗式的叙述结构来展开影片。尽管这种结构看似缺乏一条贯穿始终的逻辑线索,可是本片导演却挖掘出了这三段故事中,相似而一脉相承的故事内核。

因为这三段故事中的每一段,不论是疯女秀珍和女儿妞儿的故事,小偷和弟弟的故事,还是宋妈一家人的故事,其实都是英子童年时期经历过的一些人事物,同时却也是英子在岁月流逝中注定要送别的一些人事物,这些不同背景里的人物也从多个角度折射出当时那个社会的真实历史风貌。如此这对影片要表现的主题思想“淡淡的哀愁,浓浓的相思”,正好起到了众星拱月般的烘托作用。

  • 疯女秀珍和女儿小桂子的故事
  • 小偷和弟弟的故事
  • 宋妈一家人的故事

惠安馆附件的左邻右舍都对疯女人秀珍避之不及,唯有英子喜欢她,还认她做三婶,答应帮她找女儿小桂子。小小的英子分不清海跟天,也分不清好人跟坏人,但她觉得她接触的小偷更像一个知心的大朋友,跟别人不能说的事反而都跟她说,他有他的苦衷,最后她的知心朋友被抓走了,她难过得唱不出歌来。宋妈的男人又来了,英子知道他每一次都是来跟送妈要钱的,可是宋妈交代给他的事他却从来不办,所以英子看见那头驴就忍不住呸上一口。

影片的视角从始至终是从英子的视角出发,就像影片里张丰毅饰演的小偷所说的,英子又聪明又厚道,她以孩子特有的天真、善良,对身边的种种小人物给予深切的关注和同情。不论是对疯女人、小偷还是家里的女佣人,她从不带有色眼镜去对待这些在其他人眼里的社会边缘人物,她关注他们,同情他们,甚至在他们离开后伴随着对故乡的乡愁深深地思念他们。

英子的心像一个神奇的过滤器,她自动地滤除大人和大多数人们心中的偏见和杂念,只用一颗毫无杂质的、毫无分别的平等之心来对待他人。所以,她更关注疯女人秀珍对家人的思念,而不是别人眼里疯女人的隐私和另类;她更关注小偷对弟弟的疼爱和担当,而不是让大多数人所不齿的小偷标签;她更关注一个真心疼爱主人家孩子的女佣的悲伤,而不是横亘在她们之间的身份和地位;她更关注儿时小伙伴的伤心事,而不是她们之间家庭和命运的种种差距和不同。

英子一路送别,送别童年的伙伴,送别记忆里那个和蔼可亲的疯女人秀珍,送别荒草地里的那个不想当小偷的小偷,送别亲人一般教会她和弟弟唱童谣的宋妈,送别父亲,送别秋千、小油鸡和小板凳,送别井槽、骆驼和蝉声悠扬的胡同口,也送别那些属于她的永难忘怀的童年往事。

02

表现手法:影片通过运用重复蒙太奇、留白、叠印、叠化等多种表现手法,有力表现了影片的主题,增加了电影的艺术感染力

重复蒙太奇:

相当于修辞手法上的反复,修辞上是通过重复个别词语或句子,以达到强调的目的。在电影中则是用有一定寓意的镜头,在影片适当的时刻反复出现,以达到相应的目的。

  • 视觉重复

井台:井台第一次出现,是在一个摇镜头中,随着脖子上挂着铃铛的骆驼而出现的。第二次,是英子跟爸爸做洋车回来,碰见妞儿去井台拉水。第三次,背景里的人摇着扇子,水台上又有人正在打水。第四次英子无聊坐在井台边上,恰巧妞儿跟着她爸爸走过来,英子高兴地迎上去,可妞儿却神色慌张地走开了。第五次,盛夏时节,蝉声鼎沸,烈日下的井槽子被晒干了。第六次,大雨瓢泼,井台和路面都被淋湿了。最后一次秀珍母女相认,她们冒着大雨跑出家门正好路过大雨中的井台,跑向了火车站去找妞儿的父亲。

厢房小鸡:一次英子和妞儿一起在厢房里玩耍,开心处她们一人捧着一只绒黄色的小鸡开心地笑着。一次是英子自己在厢房里有些寂寞地回忆和妞儿在一起说笑的事,此刻小鸡散落地围在她四周吃食。最后一次是妞儿被后爸打得满身是伤跑来找英子,小鸡被放在她们背后的簸箕里,妞儿的悲惨遭遇让她俩此刻再也无暇顾及小鸡。

学校操场:第一次出现学校操场,是老师把她送出教室,她给老师鞠躬道别。第二次是英子和同学们在操场上一起玩球。第三次是同学们在课堂上唱完《送别》之后,下课铃声响起,同学们放学。第四次放学铃声响起,操场上学生涌出,英子回到家看见换东西的人要换小板凳。

荒草地:英子第一次去荒草地,是因为小伙伴将球踢到里面去了,结果发现了左邻右舍丢的铜茶盘和挂钟。第二次英子又去荒草地找球,碰到了小偷,小偷把球还给了她,他们还就此相识,谈起了小偷的弟弟,并结下了友谊。第三次,英子又去荒草地,小偷跟英子说出了自己偷东西的原因。第四次,英子去找小偷,小偷没在,她顺手在地上拿了一个铜塑菩萨,却因此不小心泄露了小偷的行踪。第五次,英子又碰到了小偷,小偷发现自己的行踪被暴露表情凝重,他们道别,随后小偷被警察抓走了。

课堂上:第一次英子愉快地跟同学一起念《我们看海去》。第二次英子跟同学一起开心地唱童谣 。最后一次同学们一起唱《送别》,英子唯一一次没有唱,因为小偷被人抓走了,她只默默地坐着出神。

影片中有多处利用相似的场景一再反复地出现的艺术手法,这种类似诗歌中一唱三叹又循环往复的外在形式,加之里面人事物或多或少的变化,表现出时间的自然流逝,并恰如其分地衬托出人物当时的情绪,让影片更具真情实感。

  • 听觉重复:

《送别》的曲调贯穿始终,第一次响起是英子跟父母坐着洋车出院的时候,英子回忆起她跟妞的过去,也预示着影片第一段故事在英子心理上的结束。第二次响起是在学校对优秀学生的表彰大会上。第三次是英子亲眼目睹小偷被人抓走之后,也代表影片的第二段故事的尾声。第四次是在英子父亲去世,大家祭拜完英子一家跟宋妈一家也就此分别,那熟悉的曲子再次响起,英子一次又一次地送别了童年所有的伙伴,连父亲也走了,英子也送别了自己的童年的一切。

  • 结构重复:

三段故事均以宋妈的丈夫和他牵着的那头毛驴开始,这种在电影结构上的重复,既很好地划分了三段不同的故事的段落,又引人好奇接下来要发生的故事。

  • 内容重复:

每一段故事在内容上,都是主人公小英子在送别一些人事物。第一段是英子送别秀珍和妞儿母女,第二段是英子送别陌生的小偷,第三段是英子送别宋妈,并和父亲永别。

留白手法:

电影中的留白有一种类似中国画中留白的作用,可以“以无当有”、“以少胜多”,在具体情境下可以表达很多的作用。这种手法虽然不把所有的东西都直接全部表现在镜头前面,但这种隐忍和克制的表达,反而能留给观众无限的想象和思索空间。

比如影片表现秀珍和妞儿母女的死,只是通过让病床上英子听到外面大街上卖报的人大喊母女雨夜被火车压死的新闻,具体的经过不论是英子还是观众都不得而知,下一个画面英子已经和父母坐在洋车上,英子默默无语,父母觉得英子是在思考自己的未来,而英子恰恰相反,她在回忆她跟童年伙伴经历的一切。父亲说过去的就过去了,很快就会忘记,可英子忘不了,善良、纯真的英子用脑海里沉默的回忆表达对别离和死亡的愁绪,以及对秀珍和妞儿母女的同情和悲悯。

再比如,英子家的女佣宋妈得知自己的儿子已经死去,女儿也已经被男人卖给赶车的人,她先捂着嘴轻声地抽泣。再然后就是她对着灶火的火光那么呆呆地坐着,火光照亮了她的脸,她长久的沉默,直到听到英子推门的声音,她仍呆了两秒才缓缓转过头来看向英子,却仍默默无语,英子一步一步向她走去,最后扑到她怀里,此时接着给了一个宋妈男人蹲着门口抱着头的画面,最后由三个人的全景慢慢推到宋妈对着火光的面部特写上。这一段没有过分外在感情表现的场景,像水墨画中留白一般,反而让观众在三个人的无言中感受到了宋妈内心那种意在言外的悲痛。

叠印:

叠印镜头一般用来表现人物的回忆、想象、思索和梦幻。有时也藉此交代时间的流逝和各种纷繁现象。叠印镜头是一种具有复合内容的画面,它可以使观众同时看到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画面内容。由于画面的重叠,使各个内容之间本来就存在着的对列关系更为强烈,激起观众的思索和联想。

英子出院后悲伤地回忆自己曾经和小桂子在一起的画面,这时画面运用了叠印的艺术手法,英子坐车的画面和英子回忆她们往昔在一起玩耍画面的交叠,表达出英子对苦命小伙伴妞儿的不舍和同情,也让观众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回忆感。

叠化:

叠化:上个镜头消失之前,下个镜头已逐渐显露,所以两个画面会有若干秒重叠的部分。

影片最开始描写英子记忆中的老北京城南印象的画面,蜿蜒的长城,走得慢悠悠的驼队,高高的城门楼子,和檐角下的风铃,以及影片最后寓情于景的多个红色枫叶画面,都是从前一个画面叠化到下一个画面,而且是连续地多次叠化,不仅增强了视觉的流动感,而且对影片首尾呼应的回忆和思念情绪,起到了强化的作用。

对比:

影片通过小英子纯真、善良、美好的眼光和视角,描述了那个时代大多数普通底层人民的生活现状。透过英子纯净的眼睛,透过那些英子在当时似懂非懂的故事残片,人们通过这种美好和残酷的对比,反观出当时社会人们生活的黑暗、离乱和挣扎。

三段故事之间的转场:

转场镜头,是指在段落转换或场面变化时连接前后的镜头,常常担负划分段落、连接场景、转换时空、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一次在秀珍和妞儿的故事和第二个小偷的故事之间,用的是声画对立,画面内容是小英子躺在洁白、素净的医院里,而声音却是卖报人在喊着母女俩被火车压死的消息,巧妙地交代了秀珍和妞儿故事的结局,同时又开启了接下来故事的序幕。

第二次在小偷和弟弟的故事和第三个宋妈一家人的故事之间,用的是声音(串前)先入的方式,画面上还是英子亲眼目睹小偷被警察带走而陷入沉思,但英子和同学们一起在课堂上唱《送别》声音却已经提前响了起来,既很好地表现了英子此时的心绪,又预示了第二段小偷故事的结局。至此,英子童年往事中又一个人物的故事结束了。

03

总结一下

影片虽然是以孩童的视角来看世界,可这并不是一部普通的儿童电影,相反这恰恰是一部拍给大人们看的电影。其实,成长的过程就像一场盛大的别离,我们送别童年,送别往事,甚至离开故乡和亲人,可是回忆里的一些人和一些事,我们却永远也忘不了,因为我们的离愁也正是我们的乡愁,我们的回忆也正是我们的怀念。

谢谢关注@四好读书笔记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3226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