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电影 > 喜剧电影的高峰,应该有陈佩斯的位置

喜剧电影的高峰,应该有陈佩斯的位置

一个半小时的时间,总觉得有些意犹未尽,原本以为属于常规喜剧片的电影,却嵌套着令人发醒的温情内容。于是,从刚开始只属于陈小二一家人的荒诞闹剧,慢慢演变成了关于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新旧思想反复角逐的辛辣讽刺与深刻反省

只是,在新旧思想的对立中,电影的重点,已经不单单局限在盲目的破旧立新,而是试图在展示激烈冲突的过程中,寻求一个更为稳妥的平衡点

《孝子贤孙伺候着》这部电影,上映于1993年,距离现在已经过去27年的时间,作为一部喜剧片,却并没有落入为了搞笑而搞笑的俗套中。如果,站在当下再去回看,依旧会激起强烈的情感共鸣,因为,它里面有最真实的生活和最贴切的众生相。

这可能与导演陈佩斯的阅历有关,他懂底层生活,他更懂农村,于是,他把最真挚的情感融入到电影中,这样,他的喜剧,不仅仅只有欢笑,更有浓烈情感与深刻反思。

我想,所谓的喜剧电影,有时候不仅仅只是让你大笑这么简单,它要做的,就是在视觉上让你觉得荒诞,情感上让你觉得真实,思想上让你觉得深刻,最后,你就会发现,电影不再只是电影,而是真切的生活,因为生活本就荒诞,只是当局者总在沉迷。

这部电影利用葬礼作为故事主要推动力,将人们最忌讳的死亡话题先摆了出来。土葬还是火葬只是事件的导火索,电影真正所有呈现的,是人们在面对新旧事物冲突中所表现的各种行为和态度,从而暴露出长期存在在人们思想中顽固的保守与封建思想

暴露不是目的,寻求解决办法才是电影的核心。

任何破旧立新的道路都是不容易的,而新旧对立中暴露出的种种问题,不再仅仅只是局限在一个家庭上面,而是牵动着整个社会。表面上看,电影的出发点是提倡新式火葬,仔细分析就会发现,最终它的落脚点,是在引出了这么一个哲学观点,那就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曲折性和前进性。

1

27年前,看这部电影是因为热闹,27年后,看这部电影是因为生活。

虽然,电影的名字叫做《孝子贤孙伺候着》,可电影的焦点,却不再只是围绕孝顺话题展开,而是在新鲜事物发展过程中,对于长期横行的封建迷信思想的宣战

在电影开始一连串快速的剪辑画面中,已然引出了电影自始至终都存在的两股水火不容的势力,陈小二带领的红白理事会和舅舅带领的农村送葬队。

各种夸张特写的镜头运用,都在营造着一种剑拔弩张的气氛,这种紧张,不仅仅反映着两波人情绪上的激烈,更体现着新事物与旧事物在交替过程中总是存在着的无法调和的碰撞

这部电影上映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从上映时间推断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很容易的。那时候的中国,还处在市场经济的刺激中,物质追求总是先于精神追求,于是,缺乏必要条件支撑的新思想,也就无法与旧思想正面抗衡。

虽然社会步入新时代,可在偏远农村,甚至是城市里,封建迷信的思想却依旧根深蒂固。这种长期横行的旧势力,对于新鲜事物的打击是变本加厉的,而从旧到新的过渡,必然伴随着种种矛盾与冲突。可是,如果仔细分析这些冲突和矛盾,就会发现一个相似的东西,那就是面子问题。

面子从来都是中国人最看重的东西,这里的面子,往往只是做给别人看的。于是,活在自我幻想中的虚假,不自觉的作为封建思想的补充,拒绝着一切顺应时代发展的新思想。

这是以个人为中心的私利,当个人私利碰上集体公利,很多时候,法律和道德都会不约而同的给世俗让道。这种早就约定俗成的处事方式,在没有被彻底推翻之前,是很容易扎根在拥有群众基础的土壤中。

陈小二的母亲和舅舅便是这类人的代表,在舅舅的鼓动下,陈母决定提前举办一场活人丧事。母亲的考虑是封建迷信,舅舅的考虑是金钱利益,于是,这场闹剧从一开始,就是被利益与迷信所捆绑。

无论是以舅舅和陈母为代表的参与者,还是以村民为代表的旁观者,所有人的出发点都是基于个人私利的考虑。

这场葬礼就像是一面镜子,各种横行的旧思想原形毕露,哀悼成为狂欢,荒诞取代悲伤,迷信终究露出狰狞面孔,而荧幕外的每个人,似乎都能看到自己或是熟悉人的影子。

2

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两种极端的存在,舅舅为代表的旧思想和陈小二为代表的新思想。

在围绕土葬还是火葬上面,双方各执一词,可都没有充分的理由作为支撑。虽然,用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陈小二所提倡的,的确符合着时代发展趋势,可是,在电影中,陈小二的出发点,却只是碍于民政局红白理事会会长的身份,这对于新思想的发展来说,并不是有效的,因为,私利还是与公利纠缠不清。

所以,当他被周围的旧思想团团围住时,只能妥协,只能退让。虽然,他希望能够借助媒体实现自救,却也只是起到隔靴搔痒的作用,没有触及到封建迷信的根本。

而这个根本,我想,大概就是借用传统糟粕来满足个人私欲,借由根深蒂固的顽固思想来阻止发展中对自身利益破坏的新思想崛起。

无论从那个角度来看,电影中的旧思想,不仅仅存在于个体身上,更多的还是从个体到群体的扩散,然后,形成了潜在的社会影响

社会的快速发展,总是会造成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断层,而在个体满足物质富裕的同时,在价值与思想方面的塑造总在滞后,所以,在电影中,陈小二的红白理事会推行的火葬举步维艰。

在这部电影中,火葬只是新事物发展的一个代表,它可以用当下任何新兴事物作为替代。而在电影中,火葬推行饱受打击与质疑,也在间接的说明着,事物发展所具有的曲折性。

总是试图通过外部环境的改变来实现发展,结果却适得其反,我想,除了外部环境的改造,更需要的,还是内部环境的塑造,这包括价值观与思想理念以及在面对传统与保守时,尝试采用缓和的态度,寻求一个稳妥的平衡点,而不是一味的否定,或者强行推倒重来。

电影中,大肆铺张浪费以及大肆敛财的行为,让陈母的态度发生转变,她开始反对土葬,转而去选择火葬。当然,这里的转变并不完全是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而是在涉及自己切身利益时的痛定思痛,所以,这种转变,不能看作是新事物的完全胜利,因为,此时此刻,依旧是私利在作祟,而不是公利占据上风。

新旧事物的斗争其实就是新旧思想的斗争,两种思想的碰撞,如果只是针尖对麦芒的你死我活,那么,只会让事情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就像电影中那场闹剧般的葬礼,勾心斗角相互猜忌,私欲横行沦为他人笑柄。

事物的发展需要遵循客观规律,从不完善到完善,需要考虑的,是如何能够在旧事物内部产生质的改变,这种改变不是彻底否定过去,而是学会接受与舍弃。

3

电影从亲情出发,借由个体与个体的小爱,延伸到对于顺应社会发展的大爱,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实现相互包容,最终,原本备受打击的新事物,终于在旧事物分崩离析之际,拥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当然,这不能算是值得庆贺的事情,因为,旧事物之所以能够长期存在,是因为根深蒂固封建思想长期的控制,所以,发展才具有曲折性。

从这一点出发,《孝子贤孙伺候着》这部电影,便不再只是单纯的喜剧片,它里面全是最为贴近大众的真实生活再现。那场葬礼上,饭桌上的亲朋好友觥筹交错,棺材里的陈母忍饥挨饿,这种对比,恰恰在戳破着中国人最为在意的面子问题,这也是旧事物最喜欢利用的伪装。

陈佩斯的这部电影,它的目光不再局限于个人,而是放眼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远离城市化发展的乡村,仍旧存在的各种陋习。

挤破暗疮不是为了嘲笑,而是为了警醒,表面的文明终究如同窗户纸一样易碎,只有真正实现物质与思想同时的进步,才算是真正的胜利。

如今的国产喜剧片,再也无法拍出如此深刻且生活化的电影了,因为,大家都成了私利的“孝子贤孙”,于是,原本叫做艺术品的电影被困在了棺材里,棺材外歌舞升平,棺材里哀嚎四起。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3226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