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电影 > 李秀明与朱时茂主演的《西沙儿女》电影与小说有什么不同?

李秀明与朱时茂主演的《西沙儿女》电影与小说有什么不同?



最近因为朱时茂主演的《牧马人》在网络上再度大热,使得朱时茂的处女作电影《西沙儿女》也同时走入人们的视线。

众所周知,《西沙儿女》的小说原作是著名作家浩然创作的,小说写成于1974年,发表不久,北影厂就计划把小说拍成电影,剧本邀请曾经编剧过电影《红雨》的作家杨啸担任。

杨啸与浩然合影


杨啸编剧的《红雨》表现的主题是赤脚医生题材,与谢晋导演的《春苗》都表现的是同一个题材,而且两片当初拍摄的时候,还暗中较劲过。

《红雨》中的一些好的创意,还被《春苗》偷偷地袭仿过。


《红雨》与《春苗》呈现出一种奇妙的对应关系,《红雨》给人的感觉,带着北方的粗犷与刚烈,而《春苗》却带着南方的温润与细腻。


《红雨》的导演是执导过《小兵张嘎》的崔嵬,但《红雨》中,崔嵬并没有显示出他的得心应手的掌控能力,镜头也缺乏连贯与酣畅性,与《小兵张嘎》的一气呵成、收放自如相比降低了一个极大的水准。

如果说《红雨》里最接近《小兵张嘎》的相似点,那就是崔嵬在《红雨》里,沿用了《小兵张嘎》里喜欢采用的仰视角度,把人物置于广阔的天空背景下,凸现人物的身姿与表情,给人一种天旷地远的辽阔之感。


《红雨》的不足,是电影呈现出故事的单线条,人物冲突基本没有发育完全,整个电影几乎是按流水账的方式,不断让人物按纪实的流程,交待他的人生经历与遭际。


相比之下,《春苗》非常注重交锋冲突的戏剧性,整个影片有一个从头到尾的贯穿全片的戏剧对应性,戏剧冲突氛围处理得比较好,看起来非常厚实与厚重。

《红雨》因为是北影厂拍摄的,所以,影片的编剧杨啸便受邀担任了《西沙儿女》的编剧。

《西沙儿女》的剧本当年曾经在《内蒙古文艺》上刊发过,现在已经很难找到了这个刊物了,但有幸的是,杨啸于2013年出版了二十卷本《杨啸文集》。其中第十九卷“电影剧本”一卷里,收录了他的电影文学剧本《西沙儿女》,可以让我们从这个剧本里大致窥测到没有公映的《西沙儿女》的一些朦胧轮廓。


要知道,在2005年出版的《浩然全集》里,并没有收录小说《西沙儿女》,值得注意的是,《浩然全集》的出版单位与《杨啸文集》是一样的,都是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


现在《杨啸文集》里收录了《西沙儿女》电影剧本,也应该是《西沙儿女》这一作品除了连环画之外首次在文革后再次出版。



《西沙儿女》电影剧本对浩然的小说原著的删减是相当大的。

因为浩然的小说原著涉及了相当大的时空。从时间线上来说,小说分成两卷,时间段分成了三个部分,分别是四十年代抗日战争时期,及解放后的1959年和1974年,小说在三级跳的时间段里,抓住了南海西沙的最具时代特征的三个时间段,而在这三个时间段里,都曲折地安置着人物的命运流变,所以,小说的情节起伏是相当的波澜壮阔,改编成一部电影,必然要作出巨大幅度的删减。


从《西沙儿女》电影剧本,我们大致可以看出电影的一些特征:

一是电影以阿宝的主观叙述为主线,通过她的叙述,来串联起整个电影的故事情节。

在《西沙儿女》电影剧本里,加入了女主角阿宝的画外音,这样,便将小说里的上帝视角呈现出的现实画面,转化为女主人公的所见所观,这样,便让小说里的全景式无所不包的丰富内涵,简化为小说里的一个角色的单一视角,这为电影的删繁就简提供了方便之门。


这种改变方式,也是当时小说改编的一种共同的选择。


比如,根据《海岛女民兵》改编的电影《海霞》里,也是通过一个画外音串起了整个小说里的故事冲突。

《西沙儿女》电影的导演是水华,水华对电影的画外音的提拎功能,可以说是情有独钟。


在水华导演的《革命家庭》里,就直接用女主人公的心声,串起了整个电影的情节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西沙儿女》电影由水华来担任导演一职,十分符合导演的个性与习惯。

二是电影将抗日战争期间的故事线索,进行了勾勒式的简化。

《西沙儿女》的小说原著最精彩的部分,恰恰是在相当于第一卷的“正气篇”里,这里集中地通过儿童的视角,展现了西沙群岛的瑰丽、神秘与奇诡。


这一部分的内容,在浩然的如数家珍的笔触写来,几乎烙印上《鲁宾逊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这类历险作品的传奇色彩,可以说,《西沙儿女》几乎填补了中国文学在西方文学中脉系庞大、渊源深厚、一直与蔚蓝色的海洋相伴相生的海岛历险文学的空白。

但这一段历险部分,相对于电影里着重表现的西沙海战来说,只能说是历史的背影与前景,所以,电影对这些在小说里相当引人入胜的惊险奇观,作了大量的缩减。


而且在电影里,也减少了阿宝的父亲——程亮成长过程的交代,从一开始就把他描写成一个相当成熟的投身到民族救亡大业中的英雄形象。

而在保卫西沙群岛、与日本鬼子斗争的段落里,电影也突出了童年时代的男女主人公的英雄壮举。


原来小说里描写到阿宝与阿龙并没有冲到抗击日本鬼子第一线,是他们的父亲程亮(这一角色由张连文扮演)与上岛的日本人周旋,吓走了鬼子。而在电影版里,则支走了程亮,由两个孩子,也就是不到十岁的男孩与女孩骗过了鬼子,保卫了西沙的每一寸土地。


三是电影全程地展现了西沙的风云变幻。

小说《西沙儿女》里突出了三个时间段,而在这三个时间段之间,则是大量空白,是通过补叙与回忆来连缀的。


而在电影版里的最为突出的变动就是编剧杨啸填补了这三个跳板式的时间段之间的大段空白,尤其是杨啸增添了浩然原著里绝少涉及到的美国势力的侵入,对西沙在建国后的流程变迁作了更多时代背景的交待。

在《西沙儿女》电影剧本里,可以说最震撼人心的一幕场景是,当男女主人公在解放后一起出海的时候,突然从海里冒出了一个巨大的潜艇脊背,原来是美国的潜艇在西沙海域里活动,而这个情节的展现,在小说里是没有涉及的。


通过这一个情节的描写,电影里弥补了小说里没有提到的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到1959年之间南海归属上发生的一些重大节点,让《西沙儿女》电影版成为了一部反映南海西沙变迁的史志式、史诗级影片。

因此,由朱时茂与李秀明主演的《西沙儿女》电影版,与小说相比既有割舍,又有增添。


正如《西沙儿女》电影版的编剧杨啸所说:“关于浩然的《西沙儿女》,我始终认为是一部爱国主义的好作品。”


从目前可以看到的《西沙儿女》电影剧本来看,呈现给我们的的确是一部唱响爱国主义情怀的英雄颂歌,而剧本里对南海历史流程演变的忠实还原,至今仍可以在今日依旧不平静的南海波谲云诡中感受到那明确的指向与影迹。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3219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