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电影 > 一生努力,为先天智障儿子耗尽骨血,受赵薇姜文崇敬的谢晋有多苦

一生努力,为先天智障儿子耗尽骨血,受赵薇姜文崇敬的谢晋有多苦

金鸡百花电影节是中国大陆一年一度非常重要的电影盛事,而在百花奖和金鸡奖的历史上,曾有人创下了至今无人打破的记录——

五夺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三获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

这个人就是中国第三代导演谢晋。

即使光环无数,创下的记录后人难以企及,但谢晋对这一切却看得很淡,他说,金杯银杯永远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但在电影之外,谢晋的一生又是矛盾的。在艺术成就上他被尊称为“当代电影大师”,82岁获得金鸡奖终身成就奖。

而在家庭里,四个儿女中有一半是智力残缺,而被寄托了最大期望的大儿子谢衍却又在父母之前离世。

有人曾评价道:如果在中国有谁是为电影而活的,那一定是谢晋。

姜文更是直接坦言自己一生只欣赏三个导演,其中排名第一的就是谢晋。

虽然谢晋导演已离开很久,但他的艺术之幕却永远不会降下。从影六十余年,导演了36部电影,串起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电影史。

如今的谢晋早已变成中国影坛上的一颗恒星,永远地闪耀在祖国繁星璀璨的艺术天空上。

01、有梦想,也有爱情

谢晋去世后,余秋雨在为其撰的碑文中曾这样写道:

“后人若问,在封闭年月,凿得天光谁为最?答曰,谢晋也;再问,在复苏时代,振聋发聩谁为最?答曰,谢晋也。谢晋作品,润泽中国三代。”

1923年,谢晋出生在浙江绍兴的书香门第,是东晋名相谢安的第五十四世孙,名中的“晋”字正是指的东晋。

谢晋一家家境殷实,祖父是当地的名士,父亲则南下打拼,是当时香港极有名望的会计师。

作为家中的长子,祖、父两代都期望他能承续家业。而在那时,最光鲜亮丽的道路就是,考入名牌大学、出国留洋当专家博士。

为此,谢晋从小就在自家开办的小学里读书,被严格管束。

在三十年代,因为时局动荡,谢晋一家在1932年移居上海。

那时候的上海是全中国与外界往来最密切的城市,霓虹灯闪烁,街道咖啡馆林立,一切都摩登又新鲜。

但谢晋自幼就在家中书斋博览群书,习惯了江南的幽静,初到上海,难以适应现代都市的繁花喧闹。

母亲为了缓解儿子的苦闷,便带谢晋去电影院。就在影院中,谢晋看了人生中的第一部电影《姊妹花》。

还在绍兴时,谢晋就对戏曲格外有兴趣,而如今见到了形式更生动的电影,就更是一发不可收拾。

就在1941年的夏天,重新回到上海的谢晋做出了改变他一生的重要决定——去读戏校。要知道,在那个年代老一辈人的认知中,可没有什么堂堂正正的演员,有的只有被认为是“下九流”的戏子。

即使被全族人强烈反对,谢晋还是义无反顾地奔赴四川,报考了江安国安戏剧专科学校。

那会儿在学校生活艰苦,一日三餐能吃饱就算不错了,早餐通常指吃盐水煮黄豆,可谢晋对戏剧的一腔热血却坚不可摧。

当时在学校里任教的是诸如曹禺、洪深、焦菊隐等戏剧界和电影界富有名望的艺术家们。

除了正常的上课,谢晋还利用课余时间去剧场做剧务和场记,围绕着导演和编剧们,学到了不少专业知识和经验。

在那里,谢晋认识了后来携手一生的伴侣,徐大雯。

当时徐大雯就读的江安女中与谢晋的学校就一墙之隔,徐大雯在当时算作文艺积极分子。

当时她与同学在排演田汉的话剧《回春之曲》,排戏时经常有专业学生过来辅导,谢晋就是其中之一。

在那段日子里,两人的感情火速升温。后来,因为江安地方小,闭塞封建,男女一起走在路上都要被指指点点,认为有伤风化。

徐大雯又偏偏被当地警察局的一个头头注意上了,于是借着谢晋20岁生日聚会的名义,警局把谢晋抓走关了起来。

徐大雯自然是不干,一来二去,事情闹得满城风雨。

两人在江安是待不下去了,于是谢晋决定辍学,卖掉从上海带去的西装当路费,和被学校除名的徐大雯一起去了重庆。

到了重庆,徐大雯考入文德女中读高中,谢晋则跟随老师马彦祥、洪深、焦菊隐在中国青年剧社工作,在《少年游》等戏中担任剧务、场记和演员。

也就是在这一时期,谢晋确立了向导演专业发展的艺术志向。

四年时间为谢晋积累了丰厚的实践经验,为了能更好地从实践中得出更多理论,在1947年,谢晋选择在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导演专业复学。

第二年,他从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毕业,同年,入大同电影企业公司任副导演。

在大同电影公司的这段时间,谢晋作为助理导演,跟着大导演们拍摄。从吴仞之的《哑妻》到石挥的《鸡毛信》,谢晋不断地积累着拍摄经验。

02、一步一个脚印

1954年,谢晋独立执导淮剧短片《 蓝桥会》,正式开启了他的导演生涯。

1957年,他执导彩色体育电影《女篮五号》,获得第6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举办的国际电影节银质奖章、墨西哥国际电影节银帽奖。

后来,谢晋曾被指派拍摄一部具有当时时代印记的影片——《红色娘子军》。

这个剧本由梁信完成后,分寄给了上海天马厂和海燕厂,但一直无人问津,直到谢晋偶然间收到这个剧本。

在连夜拜读后,谢晋满怀激动的主动请缨要拍摄这个剧本。

即使这部影片在上映前被要求增加概念化的内容和删除爱情线的命运,但也没有遮挡谢晋在其中的导演才能。

最终,《红色娘子军》获得了第一届大众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谢晋更是凭借这部影片拿下了第一届大众百花奖最佳导演奖。

谢晋导演曾说:“我的作品要力图在刻画民族悲剧中,给人以反思、警醒的作用”。

1965年,谢晋执导的电影《舞台姐妹》上映,电影讲述的是旧社会越剧艺人的悲惨命运。片子人物形象生动饱满,从故事到剪辑都是一流。

谢晋曾亲历人情百态,苦痛煎熬,而这些全都融入到了他日后的电影作品中,震撼人心。

“我的每一次艺术实践,都是对生命的一次燃烧,一个艺术家,只有用自己的生命做燃料,把自己变成一团火,才能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才能把别人也变成一团火。”

之后的谢晋呕心沥血,一门心思地扑到电影创作中。这其中就包括八十年代的经典电影《高山下的花环》和《芙蓉镇》。

谢晋从最早的成名作开始便力求突破自己,从不满足于当下的作品,也都各不相同,带给观众的心理体验也完全不同。

《芙蓉镇》在开拍前,谢晋一共准备了九个月去打磨剧本,影片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可想而知。

这部作品获得了第26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水晶球奖,被称为谢晋的巅峰之作。

我国著名电影理论家钟惦棐在《谢晋电影十思》中曾评论道:

“谢晋不只是踩着三四十年代的脚印走过来的最后一人,也是当时一批青年导演中第一个接受新电影观念的人。”

03、敢于面对遗憾

余秋雨在文章中曾写道:“他(谢晋)在中国创建了一个独立而庞大的艺术世界,但回到家,却是一个常人无法想象的天地。”

谢晋与夫人徐大雯在1946年结婚,之后共生育了四个子女,大儿子谢衍传承了谢晋的艺术风范,老二是女儿,老三和老四都是先天性智力障碍,就连平常的生活起居都需要人照料。

但谢晋夫妇却并没有因此对子女厚此薄彼,相反,谢晋对阿三和阿四注入了更多心血。

阿四年少时曾走丢过,为了防止这样的事情再发生,谢晋就在阿四口袋里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

不仅走哪儿都一定要让阿四在自己的眼皮底下,在家里更是两分钟必要喊一声“阿四”。

谢晋深知自己与妻子都年事已高,不能照料阿四太久,于是早早就在老家上虞为阿四购置好了房产。大哥谢衍更是为了能照顾好阿四,终身未婚。

但遗憾的是,继承了谢晋电影艺术的谢衍,竟然先他一步而去。

2006年,谢衍得知自己身患不治之症后,完成《金大班的最后一夜》在美国的巡演,回到上海,留在了父母身边。

在遗嘱上,他写道,财产的百分之二十五留给父母,剩下的百分之七十五全部留给阿四。

2008年8月23日,谢衍在上海病逝。谢晋没有参加葬礼,他没有和最心爱,最寄托的大儿子告别,谢衍的猝然离世,也带走了谢晋唯一的希望及最后的生命之光。

在谢衍去世后,谢晋就像是被抽掉了主心骨,经常一个人把自己关在谢衍的卧室,推掉所有的应酬与活动,直到两个月后,谢晋应邀参加浙江上虞母校成立百年庆典。

在出门前,夫妇俩还在客厅交谈,谢晋说:“我隔天就回来。”但谁知就在当天晚上,谢晋就在家乡的酒店房间里,一个人孑然与世长辞。

即使徐大雯反复交代丧事从简,不要浪费国家的钱。但谢晋遗体火化的那天,还是有成千上万的民众,手捧鲜花为谢导送行。

而曾受谢晋照拂指点过的影视演员朱时茂,刘晓庆,赵薇等人更是悉数到场。

一年后,谢晋的骨灰落葬在花木满园的阳光草坪下。

黑色的大理石上,是韩美林雕塑的谢晋头像:谢晋低着头,眉头紧锁,长久地注视着脖颈环绕的电影胶片,以及胶片下的一方土地。

在1998年谢晋从影五十周年的纪念活动上,年已七十五岁的谢晋在会上读了他写给自己的信,信中说:

“一眨眼,五十年过去了,你一直说至今没有将最好的影片拍出来,你七十六岁了,你还有多少时间,三年?五年?总之没有五十年了,所以你不要太兴奋了,你要只争朝夕,把握每一天,每一小时,兢兢业业,踏踏实实,拍好电影。”

兢兢业业,踏踏实实,拍好电影。这正是谢晋导演一生的真实写照,也是他作为导演最真挚,最诚恳的独白。

正如姜文所评价的:“电影不是谢晋导演的工作,那是他的生命。”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3216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