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阿拉姜色》的西藏:真正的朝圣不是路途的艰辛,而是内心的澄净

《阿拉姜色》的西藏:真正的朝圣不是路途的艰辛,而是内心的澄净

迷茫是这个时代的标志。

虽然生活在西藏,但要没有朋友的推荐,还真不知道电影《阿拉姜色》。本来没有抱着很大的希望,看完后却让我十分动容,这才是描述西藏人的电影,而不是风景片。

前些天写的关于电影《冈仁波齐》的文章,很多朋友的评论和我没来西藏生活前的想法一模一样。如果只是来旅游,转个十天八天就回去,也不会有长期生活在这里的感受深刻。

没有来过西藏的朋友,对西藏的感受一般都是高原的纯净、藏族的淳朴、信仰的震撼和仓央嘉措诗词的浪漫。《冈仁波齐》恰恰便是满足了震撼,当第一长头磕在地上的时候,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开始随朝圣者一同经历高山峡谷、雪山草原,最终看着冈仁波齐而无以言表。

《阿拉姜色》,给不了或者导演故意不给看朝圣的震撼,甚至连布达拉宫也只给了一个远远的镜头。他关注的不是朝圣之路,而是朝圣的人,所以虽然更有味道,但小众而无票房。

其实,《阿拉姜色》所描述的,才是真正的西藏、藏族、朝圣的故事。

电影故事的境界

《阿拉姜色》讲述了一位年轻的妈妈在检查出自己身患绝症后,为了完成前夫的愿望,决定磕长头前去拉萨朝圣。现在的丈夫在劝说无效后,只能下决心陪同前行。前夫的儿子不愿意回去上学,也加入了朝圣的队伍,却与继父心存芥蒂。半道上,妻子生病去世,心情复杂的丈夫带着儿子继续开始妻子未完成的朝圣。经过一路的坎坷,丈夫和儿子终于消除了内心的芥蒂,拥抱在了一起。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曾从佛的角度提出了人生的三重境界:

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禅中彻悟,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

第一重和第三重,看似一样,境界却大不相同。第一重到第三重之间,是参禅也是朝圣的过程。

第二重的迷茫,便是朝圣路上坎坷时停下脚步不知所措的烦恼和忧伤。正如电影《阿拉姜色》中,主角知道自己朝圣的终点是拉萨,却不知道自己内心的终点在何方。所以烦恼,丢开妻子前夫的物品、面对妻子的逝世丢了魂、贴了照片又故意撕开、面对妻子的儿子愁眉不展……

经过一路艰辛的长头磕拜,最终主角抛弃了自己曾经的狭隘,拥抱了那个和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孩子,黑暗中哽咽着说出了那句话:“把你父母好好安放在甘丹寺。”这时候,拉萨在山的那一边,也在这一边。

朝圣是什么

有人朝圣,刚出发没多久,便和电影里初始陪着妻子的两位女子那样,嫌旅途劳累放弃了。也有人朝圣,从家乡走到了拉萨,除了精神和肉体痛苦折磨后看到佛的喜悦,却依旧迷茫。也有人朝圣,磕了十万长头,不悲不喜,心净孤明独照,心存万境皆清。

《西游记》一书,我觉得最好的一个细节便是引入了乌巢禅师,说了一首颂子:“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参禅、悟道、朝圣、拜佛,都是在寻找灵山,那个本来就在自己心里却看不到的灵山。

念经万卷和磕十万长头都只是一种方式,是人生从第一重到第三重境界的修行之路。

然而,方式从来都不是结果,到达拉萨,只是磕十万长头的终点,却不一定是内心的终点。有人到了拉萨,内心依旧迷茫,有人未到拉萨,便已寻到了自己,内心一片澄明。

我们都在朝圣的路上,因为各种各样的事而焦虑不安、彷徨不已,不知何时才能达到终点。也许忘了终点,就到了终点。

正如朴树给《冈仁波齐》写的歌词最后一句:“只有奄奄一息过,那个真正的我,他才能够诞生。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2899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