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最具争议的电影《长恨歌》硬是把上海片拍成了香港片

最具争议的电影《长恨歌》硬是把上海片拍成了香港片

大家熟悉的《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诗中主要叙述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诗人可以借着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一个委婉动人的爱情故事,现代作家也创作了一部《长恨歌》,虽然两者之间并没有联系,但是描述的故事都是关于爱情。



王安忆是中国当代著名女作家,她长期生活在上海,所以其作品大多数都是围绕上海展开,1975年至今先后发表了《雨,沙沙沙》、《流逝》、《叔叔的故事》、《启蒙时代》、《天香》等文学作品,1995年王安忆的《长恨歌》在《钟山》上连载,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故事主题很快就引起了热议,并与2000年获得了文坛最高奖项——茅盾文学奖的肯定。

2005年,电影《长恨歌》上映,不过电影的口碑不如小说,目前电影在豆瓣评分6.0

气质不同



人气小说改编电影必定会受到质疑,另外《长恨歌》也是众多导演们不敢触碰的对象,所以香港导演关锦鹏对于这部小说的改编和翻拍自然就会受到更多的关注,电影《长恨歌》诞生前后,正是内地影坛为怀旧潮流多席卷之时,20世纪前期的上海,则以其特有的“海派文化”为众多导演提供了创作灵感,因此很多人都会选择“旧上海”这个背景来创作。

《长恨歌》具有丰厚的文化内涵和较高的艺术造诣,小说获奖后,电影也相继获得威尼斯电影节欧洲艺术交流奖,如果你亲眼见过老上海弄堂的航拍图,就可以理解王安忆笔下对上海弄堂的描绘:“站在一个制高点看上海,上海的弄堂是壮观的景象,它是这城市背景一样的东西。”



这句话是小说开篇的第一句话,也是整部小说的背景和基调,展现出来的是上海这座城市的变迁。“弄堂”就是近代上海城市文化的本源,也是上海人灵魂深处的情结。

所以说小说和电影最大的不同就是“味道不同”



《长恨歌》导演关锦鹏,以及主演郑秀文、梁家辉,都是地地道道的香港人,这在一定程度,削弱了小说中蕴含的上海味道。

《长恨歌》小说一开始作者就选取了五个最具有上海特色的意象:弄堂、流言、鸽子、闺阁、王琦瑶,她用描写性而非叙述性的语言细腻地勾画场景,全部都是上海日常,不吝啬笔墨的铺垫,从而营造出女主人公王琦瑶的出场氛围。



所以看了电影,观众也能够理解和体会关锦鹏导演对上海元素的重视,但重视不代表成功,影片中上海情调是最初级的,在电影的前期,关锦鹏试图用旧上海的舞厅音乐作为背景来渲染气氛,不过在这样一种背景下,确实有种美轮美奂的感觉,只可惜导演的这些努力只能让观众体会到嘈杂和跳跃,丝毫无法感受到上海的风情万种。



如果能够真正领悟《长安道》小说作品中的精华,要好好的表现上海,弄堂就是最好的选择,也是最重要的元素,因为上海的精神和烟火气都在于此,虽然旧上海的电影片场也是一个表现上海的好意象,但是在大荧幕上观众看到的布景,效果远不如弄堂来的情真意切。

不过导演毕竟不是上海人,他对上海文化的熟悉与理解肯定不如上海本土作家王安忆,所以在电影中,关锦鹏导演也有意删减了小说中关于上海文化的展示,不同于小说中耐人寻味的上海文化氛围,电影《长恨歌》总是会透漏给观众一股来自香港的文化氛围。

人物偏离



“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顶!”

这原本是曹雪芹概括王熙凤一生的曲词,不过用来形容《长歌行》女主也很适合。

王琦瑶在上海打拼,耗尽一生,从她走出小弄堂,到成为上海小姐的那一刻,这座城市向她展现出妖娆多姿的绚烂,诱惑她走入繁华深处,然而浮华过眼,王琦瑶这一生做过情妇,当过单亲妈妈,还用金钱买过婚姻,爱过几个男人,又被几个男人抛弃上海……



好像她只是收获了短暂的幸福,因为她始终都握不住幸福,世事难料,欢喜悲辛难定,只能说落得个“意悬悬半世心,荡悠悠三更梦。”王琦瑶悲剧一生,最大的原因还是和她自身有关。

作为上海弄堂人家的女儿,王琦瑶在外表上是美丽的,她也知道自己可以靠脸吃饭,所以将美丽作为筹码,游走在自己所需的情感、利益之间……



原著中,程先生对王琦瑶一见钟情,用情至深。

为了王琦瑶,他拒绝了别人的求爱,终生未娶,只要王琦瑶需要,他总是能第一时间出现在王琦瑶面前,陪伴她,照顾她。眼看着王琦瑶与别人暗生情愫,他也会选择主动退出,后来王琦瑶怀孕被放弃,程先生也会在她最困难的时候出现。



他在小说中的结局是——自杀

程先生是一个多情、专情、有着绅士之风的上海男人,不过在电影中,却改变了程先生的命运,不但让他安然度过了各种政治运动,甚至还安排他与别人结了婚。

从程先生这个重要人物的改变上,我们就能发现编剧改变了很多,特别是电影中程先生介绍一个情敌给王琦瑶,当情敌和王琦瑶欢爱的时候,导演还设计了程先生在隔壁和闷酒的情节,这样的设计完全以吸引观众眼球为目的,算是拉低了这个人物形象应有的魅力。



其实到了电影中,任何语言文字的魅力都会被消减,电影本身的画面语言和人物语言也没有发挥自身的独特魅力,同原作相比,反而愈发相形见绌。

在小说中,王琦瑶是唯一的主角,而其他形形色色的人物都只是她人生中不断往来的过客,那些先后出现在她生命中的人物,不过是她人生中的陪衬,他们的出现和与王琦瑶之间的纠缠,都是为了衬托出她人生的跌宕起伏。说到底串联起这些都只是王琦瑶艺人,所以在王安忆的小说中,体现的并不是过客们,而只是——王琦瑶。



所以到了香港导演关锦鹏手中,《长恨歌》就变成了程先生关于王琦瑶这样一个上海风云人物的回忆录,也许是电影时长的关系,也许是艺术改编的关系,只能说电影和小说差的挺多,可以说电影几乎就是以程先生这个旁观者的口吻来讲述他自己的回忆,所以王琦瑶在电影中只是他人的回忆。



王琦瑶影响了程先生的一生,程先生在王琦瑶的生命中却只是个抹不去的过客,与其认为讲述的是王琦瑶的故事,倒不如说是程先生对王琦瑶的眷恋和想象,传奇是王琦瑶的,悲凉是程先生的。

小说和电影可以让人们站在不同的叙述视角上看故事,王安忆曾表示:《长恨歌》企图写出一个城市的故事,城市的街道,城市的气氛,城市的思想和精神。

其实她以一个女性的视角解析了一个上海女性所代表的上海文化的兴衰史。



电影则是关锦鹏导演透过程先生这个视角,回忆了一段关于旧上海的一个风华绝代的女性故事,尽管关于电影的评价褒贬不一,但这两种艺术所进行的互动和对话是值得肯定的,电影《长恨歌》的悲剧点到为止,带来一抹旧上海的余晖,隐隐约约的让人沉醉。

文原创,图网络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270936.html